《小丑》:人性中的許多惡,都是被它激發的


《小丑》:人性中的許多惡,都是被它激發的


“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我這輩子,有快樂過一分鐘嗎?”……


這是電影《小丑》里亞瑟說的話,讓人感到刻骨的悲涼。


在那個黑暗冷漠的社會里,他作為窮人和弱者,無法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愛,也無法擺脫貧窮和被人歧視、踐踏的命運。


後來,他在地鐵上被三個富有的惡棍毆打。他開始反抗,殺死了三個惡棍和其他傷害過他的人。廣大市民的仇富情緒被激發,將小丑視為精神領袖,不斷髮起暴亂……


小丑所處的世界其實也折射了當前社會的現實。全球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階級固化、階級對立、弱者被邊緣化、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缺少共情和寬容、個人利益與競爭至上……


電影《小丑》和《寄生蟲》都在向我們暗示,窮人和富人的命運其實是相連的。


如果社會只剩下了競爭和冷漠,如果窮人與富人繼續對立而不是互惠互助,社會就可能會走向失控。底層群體一旦被逼到絕境,奮起反抗,沒有人會是贏家。


《小丑》:人性中的許多惡,都是被它激發的


01

人性中的許多惡,都是被它激發的


造成小丑悲劇的根源是社會的壓迫。為什麼社會資源會向富人傾斜,窮人仇富,富人歧視、欺凌窮人,窮人看不起比自己更弱的人?為什麼人們如此冷漠自私?


我們暫且拋開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討論。畢竟天生的惡魔是少數。我們對於人的行為的理解,不應只從人的本性出發,也應當從文化出發。工業社會的競爭文化激發了人性中的惡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康之說過:


工業社會的幾乎所有主流思想都從屬於對競爭合理性的證明,或者可以歸入對競爭文化加以闡釋的行列。在競爭文化中,人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服從於競爭的需要,被作為競爭的資本、工具等對待。



簡單來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競爭,為了取勝。


在電影裡,社會資源在向富人傾斜,本質上也是競爭的結果。富人階層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搶佔了更多的資源,根本不管底層群體的死活。


當我們眼裡只有競爭和個人利益,只想著勝過他人,而沒有了關懷他人和共情的能力時,我們可能就會不自覺地散發出惡意。


比如有些人喜歡嘲笑和打壓他人來獲得優越感。而他們,還可能對自己散發的惡意毫無察覺。


還有一些人在競爭文化的長期薰陶中,慢慢變得不擇手段。 商家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犧牲顧客的生命安全;普通人為了晉升不擇手段地算計他人……


這時候,人已經不像真正的人了,更像被異化的、沒有感情和道德、只有競爭和利益的動物。


《小丑》:人性中的許多惡,都是被它激發的


02

競爭文化讓人焦慮、恐懼、迷失自我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競爭文化的氛圍裡。


小的時候,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有:“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小時侯我們要和別人比成績,長大後我們要和別人比容貌、身材、薪資、工作頭銜、財富、權勢、社會地位……


心理學著作《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此。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於不敗之地,處於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者。而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佈的危險所在。



是啊,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焦慮呢?因為在競爭文化中,人是分等級的,我們的潛意識裡總是恐懼的。我們都在拼命努力想成為被社會認可的人,尋求優越感。所有人都害怕被比下去。


所以,我們總是在著急著讓自己變得更美、更有錢、更優秀……甚至不惜整容上癮、變成工作狂……


所以,小丑和蓋瑞等弱勢群體總是被嘲諷和打壓。這甚至成為了喜劇和笑話內容的來源。因為人們需要從此來獲得優越感。


競爭文化讓人們陷入了競爭的怪圈。大家看似都很有個性,其實追求的都是類似的東西和相同的優越感。


很多人做事情的動力不是來自內心真正的需求,而是為了勝過他人,不被社會鄙棄。


我們忙著勝過他人、獲得認可,卻忽略了一些更有價值的問題。比如生存的意義、自我反思的能力、真正的幸福、活出真正的自我、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包容……


《小丑》:人性中的許多惡,都是被它激發的


03

走出競爭的怪圈


怎麼減少競爭文化對我們的消極影響呢?


首先,就像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康之建議的那樣,我們需要更多地倡導合作文化而不是競爭文化。


中美貿易戰和最近的世界性疫情也告訴我們,人類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共贏。


在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倡導合作文化,給予底層群體社會扶持和認可,倡導平等、和諧,窮人與富人應該在合作中互助互惠,而不是繼續競爭和對立,走向失控的局面。


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和理解,多一點共情和寬容。


其次,所有人雖然不同但都是平等的。


比貧窮、精神疾病更可怕的,是人們的眼神。


如果這個社會對差異可以多一點包容,對精神疾病、顛笑症等多一點包容,尊重每一種職業及生活方式,尊重弱勢群體,亞瑟也許就不會這輩子都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


人與人之間本不應該分最好的、最差的。就讓不一樣的人不一樣,每一個人本可以是任何樣子。


最後,擺脫競爭的怪圈,活出真正的自己。


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在《如何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活出自我篇》中建議我們:


用內在的評價體系代替外在的評價體系。


也就是,我們做事,要更多地聽從內心的聲音,用自己的價值標準而不是外界的價值標準來衡量自己。


正如,心理學著作《被討厭的勇氣》說到的: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比較。


這時候,你做事情就可以聽從內心的聲音,也能夠心安理得地停下競爭的步伐,因為你已經不再一味和他人比較,尋求外界的認可。


把時間和精力從勝過他人轉移出來,去思考那些更重要的命題:生命的意義、活出真正的自我、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包容……


同時不如給自己樹立一個更容易達成的標準。比如,今天的我只要努力8個小時,在這8個小時裡完成任務,盡力又盡興,那就是最棒的了。剩下的時間,我可以盡情地去做無用之事。我不需要和別人比,也不需要完美。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指出:


一旦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再沒有必要戰勝任何人了,也就能夠擺脫“或許會輸”的恐懼心理了,變得能夠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並能夠為他人的幸福作出積極的貢獻。當某人陷入困難的時候你隨時願意伸出援手,那他對你來說就是可以稱為夥伴的存在。


希望這個世界,不再有小丑式的絕望。


希望每一個人,在競爭的洪流中依舊能過得恬淡安然。


《小丑》:人性中的許多惡,都是被它激發的

作者簡介:一個熱愛心理學的少女,曾是心理類公眾號的編輯。通過熱點、故事、書籍和電影來探討人性和心理,在浮世中追求真實與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