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下的信託業的新變化、新發展、新作用

資管新規下的信託業的新變化、新發展、新作用

信託制度是一種擁有悠久歷史和強大滲透力的財產管理制度。比較而言,中國的信託產業發展經歷的本土化歷程是較為艱辛的。1979年,在經歷了近30年的斷代史後,中國人民銀行在考察英國、日本等國信託制度後批設了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信託本土化進程重啟。中國的信託公司設立初衷是作為引進外資的工具,後來卻成為了金融業改革創新的探索平臺。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突破26萬億元,達26.25萬億元,同比增長29.81%,較2016年末上升了5.8%,信託資產同比增速自2016年二季度觸及歷史低點後開始回升。

《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在2018年的春天經由最高決策層審定並正式亮相,破剛兌、控非標、切割表內表外等一系列舉措直擊資管業務異化的要害。強監管疊加緊流動性,之前被多年超低利率環境所掩蓋的短板與問題逐一暴露,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頻現,行業增長趨緩。而在未來兩年半的過渡期內,規模收縮仍會是常態,資管人需要適應“真假資管”並存,化解存量風險與增量轉型並舉的過渡期。《新規》的發佈和實施,正在重塑整個大資管市場。

《新規》與信託的關聯有以下幾點,

第一,由於設立門檻更高,《新規》的合格投資者門檻自動滿足;

第二,針對單一信託計劃的專戶進行長期投資管理和運用分配,因此期限錯配、資金池等短期資金投資長期項目的難題將不復存在,這將大大促進資產管理行業轉型升級發展;

第三,無預期收益率,家族信託業務按資產管理餘額提取管理費的收費結構符合《新規》導向。“資管新規出臺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窗口指導更‘可怕’了。

可以說,此前信託高速發展的制度紅利已消失,26萬億元裡面究竟有多少份額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到了檢驗的時刻了。“資管新規的落地,對信託業短期來說,其實是負面大於正面。”

一位股份制銀行創新產品總監對記者強調,在他們的資管業務中,非標占比較大。資管新規對信託銀行的非標業務影響極大,會壓縮現行非標規模。“目前投資方向為基建和地產,減少資管中間業務收入,對信託公司通道業務影響很大。”

為適應資管新規,一些銀行提前佈局,研發新產品。近日光大信託也推出首款消費信託產品——光大信託-浦匯中青旅極光世界盃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為投資者提供高端精品旅遊消費服務。該消費信託由光大信託、光大銀行和中青旅聯合推出,期限6個月,預計規模3億元;

其中A類認購金額100萬元(含)至300萬元(不含);

B類認購金額300萬元(含)—500萬元(不含),可選擇旅遊消費產品“世界盃門票”;

C類認購金額500萬元(含)—1000萬元(不含),可選擇旅遊消費產品“世界盃門票+南極遊”;

D類認購金額1000萬元以上(含),可選擇旅遊消費產品“世界盃門票+南極遊+北極遊”。

不同於傳統消費信託以投資本金認購消費權益的模式,這款消費信託將消費權益嵌入投資分配方式中,且根據不同投資規模,設計了多樣化的組合方式,滿足不同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實現了消費信託模式再創新。

光大信託表示,資管新規發佈後,公司加快創新轉型步伐,緊抓消費升級大趨勢,跟隨世界盃及高端旅遊消費需求熱點,依託光大集團金控平臺優勢,發揮協同效應,有效整合了光大信託的專業優勢、光大銀行的客戶資源以及中青旅的旅遊業務資源。未來將依託信託平臺,整合各類消費資源與市場需求,發力高端旅遊、養老等消費信託,佈局消費金融業務,推動創新發展。

信託作為居民與相關機構的受託人,為居民財富、資產提供保值增值的服務,實現財富保值增值。信託作為一種投資方式,已成為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信託起到了存量經濟優化,增量經濟發展,助力財產管理和傳承的效果。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信託業投入實體經濟領域的資金存續規模已超10萬億元,承擔了重要的融資職能。存量經濟發展以及轉型升級過程中,亟需相對高風險偏好的信託融資支持。

隨著越來越多的信託機構進入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夾層投資等資產管理業務,信託業將在創新行業和新興企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基於其制度優越性,信託能夠更好滿足居民對財產管理的需求。如信託的傳承性特徵,確保信託不因委託人的死亡而終止,也不因受託人的死亡或離任而結束,直到信託期滿或目的實現,保證信託財產能夠澤被後代,綿延數載。

在推動金融改革方面,信託起到了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緩衝改革影響的效果。

首先,信託有利於開拓中國直接融資市場、提升整體金融體系效率。

隨著資管新規總體框架的出臺,去通道和全面打破剛兌時代已來,雖說短期內信託行業將面臨陣痛,但長期來看,信託有望成為私募類直接融資領域的領頭羊。

其次,信託也可彌補現有金融體系供給薄弱的環節,提升金融資源配置質量。

一方面,信託通過其靈活的交易結構設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為企業提供定製化融資方案,有效助力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信託公司具有較高的風險偏好與較為完備的風控體系,可進入一些商業銀行不願或不適宜進入的領域,如新興產業、創業公司等,通過產業基金、私募股權投資等形式提供資金安排,脫虛向實,持續助力經濟轉型。

隨著監管增強金融機構間功能統籌等宏觀調控,各金融機構在強監管約束下的業務調整,可能在短期內對投融資市場形成一定衝擊。為了實現脫虛向實的平穩過渡,信託行業可發揮其與實體經濟連接緊密、跨市場、敏捷靈活、創新能力強等優勢,一定程度上平滑因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市場波動,充當著金融體系改革的緩衝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