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業「寒冬」將至,主動管理將成大勢所趨

2017年是金融業的“強監管”年,信託業的“監管”同樣不會缺席。2017年以來,信託業正在加速完善支撐行業發展的業務體系、保障體系和監管體系,2018年1月末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提出,要逐步壓縮銀信類通道業務,這與2017年末銀監會發布的55號文基調一脈相承,與即將出臺的《資管新規》保持一致,整治違規開展通道業務是2018年銀監會整治亂象的22個要點之一。短期內傳統信託業務將面臨較大沖擊,但長期看來,“寒冬”將倒逼信託業加快轉型步伐,迴歸本源,進入健康發展軌道。

截至2017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到26.25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9.81%。從信託資金的來源看,集合資金信託餘額9.91萬億元,佔比37.74%,單一資金信託餘額12萬億元,佔比45.73%,管理財產信託餘額4.34萬億元,佔比16.53%,集合資金和管理財產信託佔比持續回升,單一資金佔比連續下降,信託資金來源趨於均衡化,主動管理能力不斷提升。

從信託功能來看,受益於通道業務迴流,融資類及投資類佔比連續下降,事務管理類佔比上行趨勢愈加明顯,截至2017年末,融資類佔比16.87%,投資類佔比23.51%,而事務管理類佔比達到59.62%,較上季度提升3.96%。通道類信託佔比不斷提升,佔據半壁江山,帶動整個信託資產規模的增長。

我們認為,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一行三會統一監管步調的背景下,通道業務收縮是必然結果。通道類業務收緊,房地產信託、政信信託在銀監會整治亂象之下難以開展,證券結構化信託由於槓桿受限、業務開展積極性不高,前期已有探索的PPP業務也將受到地方政府融資規範的限制。

伴隨著“父愛式”監管不再,維繫傳統業務模式的根基發生動搖,業態重構在所難免,信託業需要回歸信託本源,切實提高主動管理能力。

首先要明確市場需求和信託業自身的市場定位,結合信託業與銀行、證券業等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選擇轉型方向;其次,要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為導向,最大限度地結合信託業自身的制度優勢和行業優勢,迴歸信託本源,其在私募投行、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等本源業務的轉型和創新值得期待。未來主動管理能力將是信託公司在行業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

——和君集團國有資本與國企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夢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