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井神城隍神和黃金力士神

【門神】

門神井神城隍神和黃金力士神

舊時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來源】

門神系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雲: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1、門神信仰由來已久,據《山海經》說:在滄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幹蜿蜒盤伸三千里,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有上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喂老虎。於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老虎的像,並掛上蘆葦繩,若有兇鬼出現二神即抓之喂虎。後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鬱壘、虎葦索、桃木為闢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如晉幹寶《搜神記》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這中間,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徵,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典術》雲:“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於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並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辟邪。與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畫中神人除了神荼鬱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後出現的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的溫(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嶽(岳飛)二元帥。道教崇奉的青龍白虎,一些地區信奉的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等。還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其中影響最深的要數神荼、鬱壘、鍾馗、秦瓊、尉遲恭了。

2、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於宮「門」-每日每時必經之處,自然加以重視,祭祀對於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傳為天神,奉黃帝之命統轄人間鬼怪。故逢農曆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兩神置大門兩邊,以御鬼怪,消災難。後畫兩神像於門上。逐為門神。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說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對人們居處、出入、飲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亂報德。這是門神觀念的最早來源。有的說門神陰氣之神,或謂其居人間司察小過,以做譴告,則是門神職能社會化以後的事了。這種觀念漢晉時較為流行。《玉燭寶典》及《荊楚發時記》等古書記載,尚是這種信仰的遺風。以後五祀僅作為國家祀典中的一部分儀式,民間所信仰的門神、灶神等,已與其原始形態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代門神的另一種職能,是驅鬼避邪,保障國家平安。這種門神,據說始於神荼、鬱壘的稱呼,有種種說法,我們且沿用習慣的說法,仍稱之為神荼、鬱壘。他們本是神話人物,漢代民間頗為流行,認為他們有捉魄力的神通。因為他們平時在度塑山大桃樹下,所以人們於除夕時,懸掛挑人、葦索(二神用縛鬼),門上畫二神和虎(二神執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來驅鬼辟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人們對於門神的要求,已不僅是辟邪免災,還希望從他們那裡獲得功名利祿等。至遲在明代,武士門神像上,已常添畫“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後更取消門神的祛邪義務,專事祈福的,於是民間形成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合、財神等為門神的風氣。

【門神與唐太宗】

1·《西遊記》載:

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裡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於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與尉遲恭便成了門神。

2·《隋唐演義》載:

有一階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緒很不好,晚上睡覺常常聽到臥房外邊拋磚擲瓦,鬼魅呼叫,弄得後宮夜夜不寧。他很害怕,將此事告訴君臣。大將秦叔寶說:“臣戎馬一生,殺敵如切瓜,收屍猶聚蟻,何懼鬼魅?臣願同敬德披堅執銳,把守宮門。”李世民同意。當夜果然無事。自此以後,便讓二將夜夜守衛。後來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畫工繪二人如往常守衛的全身像懸掛在門口,邪祟從此便絕跡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於是門神就傳到了民間,至今民間所貼門神還有秦瓊、敬德的形象。

【不同時期的門神】

1、最早的門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兩個“桃人”。據說,他們就是遠古時期黃帝派來統領遊蕩人間群鬼的兩位神將——神荼與鬱壘的化身。除《山海經》記載外,漢代諸書皆有記載。如《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括地象》中即說:桃都山有顆大桃樹,枝幹盤曲三千里,樹上有一隻金雞,太陽出來的時候就叫鳴。樹下有二神,一個名叫鬱,一個名叫壘,均拿著葦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殺之。應劭《風俗通義》卷八則稱荼與壘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夠捉鬼,他們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樹下,檢查百鬼,凡發現有禍害人類的就逮之喂虎。於是縣老爺常常在臘冬除夕,刻一個桃人拿著葦茭掛在門上,並在門上畫一隻虎,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如晉葛洪《枕中書》即將鬱壘列入道教神譜,稱為東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眾仙記》中亦云:“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遣勇也。”此後,二神一直被人們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用桃木板做門,叫做仙木,畫兩位神貼在上面,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民間稱他們為門神。隋朝杜臺卿《玉燭寶典》引《括地圖》稱神蒂、鬱壘於桃都山大桃樹下,為門神。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中還專門有《辯蒂壘》一條,稱人們常於正旦書桃符,上刻鬱壘、神荼。《北平風俗類徵·歲考》亦稱:元旦貴戚家懸神荼、鬱壘,民間插芝梗、柏葉於戶。《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所謂神荼鬱壘者,乃《山海經》神話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門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遺忘,蓋今人仍有書其名於門上者,以代較流行之將軍肖像。”可見二神信仰廣泛深入民間,祭祀的方法大致為:畫二神肖像張貼於門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掛於門上,用硃砂筆在桃木板上寫上二神尊名,掛在門上,並畫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人們都認為可以用來驅鬼闢耶。至於於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於桃樹下,坦胸露乳,黑髯虯鬚,眉發聳互,頭生兩角,手執桃木劍與葦索,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難怪鬼見了都害怕。

2、唐代,又出現了一位門神鍾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們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節將鍾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崇惡。”其形象是豹頭虯髯,目如環,鼻如鉤,耳如鍾,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劍,左手捉鬼,怒目而視,一副威風凜凜,正氣凜然的模樣。據說他捉鬼的本領及威望要比神蒂、鬱壘高得多。至於其來歷,據《補筆談》卷三、《天中記》卷四、《歷代神仙通鑑》卷一四等書記載,鍾馗原來是陝西終南山人,少時即才華出眾,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長安參加武舉考試,僅因為相貌醜陋沒有中舉,於是惱羞成怒撞死在殿階上,唐高祖聽說後特別賜給紅官袍予以安葬。後來唐玄宗偶患脾病,請了許多醫生救牿,效果不佳,宮廷上上下下都很著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著後,忽然夢見一小鬼偷竊宮中財物沿著殿牆邊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見一位相貌魁偉的大丈夫跑上殿來,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問他是什麼人時,他回答說是“武舉不中進士鍾馗”。唐玄宗醒來後,第二天病就好了,於是請來畫匠吳道子將鍾馗的像畫了下來,所畫之像與玄宗夢中所見一模一樣,玄宗大悅,將之掛於宮門之上,作為門神。後來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常將鍾馗視作祛惡逐鬼的判官,於是鍾馗便成了道教驅鬼捉鬼的神將。此外,鍾馗在民間亦廣為流傳,民間流傳有鍾馗嫁妹、鍾馗捉鬼、鍾馗夜獵的故事。

鍾馗捉鬼的故事,在中國民間赫赫有名。中國民間自有在門戶懸掛神怪之物,恐嚇妖魔,驅鬼辟邪的習俗,神荼、鬱壘由於會捉鬼喂虎,而被奉為門神,就是一例。又如《夢溪筆談》卷二十五:“關中無螃蟹。元豐中,予在陝西,聞秦川人家,收得一千蟹,士人飾其形狀,以為怪物,每人家的病虐者,則借去掛門戶,往往遂瘥。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

3、秦瓊、尉遲恭是門神中的武門神,大約元代以後,才祀之為門神,然二人確為唐人。據明《正統道藏》中的《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及《歷代神仙通鑑》等記載,二門神為唐代秦瓊(秦叔寶)、(尉遲恭尉遲敬德)二將軍。相傳唐太宗身體不太好,寢宮門外有惡鬼耶魅號叫,六院三宮,夜無寧日。於是太宗將全部情況告訴眾大臣,秦叔寶上奏說:“臣平生殺人如摧枯,積屍如聚蟻,何懼小鬼乎!願同敬德戎裝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讓二人立於宮門兩側,一夜果然平安無事。太宗嘉獎二人後,覺得整夜讓二人守於宮門,實在辛苦,於是命畫工畫二人像,全裝怒發,手執玉斧,腰帶鞭練弓箭,一如平時,懸掛在兩扇宮門上,從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們才沿襲這種做法,奉二人為門神。此前曾有過類似的記載,不過均未說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名氏《楓窗小櫝》曰:“靖康以前,汴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宋趙與時《賓退錄》雲:“除夕用鎮殿將軍二人,甲冑裝。”直到明清以後,書中記載才明確為秦瓊尉遲恭二人,如清顧祿《清嘉錄·門神》中雲:“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清李調元《新搜神記·神考》:“今世惜相沿,正月元旦,或畫文臣,或書神蒂鬱壘,或畫武將,以為唐太宗寢疾,令尉遲恭秦瓊守門,疾連愈。”另據今人張振華常華《中國歲時節令禮俗》記載:“貼門神,歷史悠久園地方不同,時代不同貼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臉兒的秦叔寶和黑臉兒的尉遲敬德。至今仍有住戶這樣做,以祈人安年豐。”表明二神從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祀奉。

4、明清至民國期間的武將門神在全國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門神在人物上是有區別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門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雲和馬超。河北人供奉的門神是馬超,馬岱哥倆,冀西北則供奉唐朝時期的薛仁貴和蓋蘇。陝西人供奉孫臏和龐涓,黃三太和楊香武。重慶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杆軍”著名女帥秦良玉。而漢中一帶張貼的多是孟良,焦贊這兩條莽漢子。

5、除以上幾個影響較大的門神外,舊時蘇州地區又曾以溫將軍、嶽元帥為門神。《吳縣誌》雲:“門神彩畫五色,多寫溫、嶽二神之像。”此“溫”神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嶽”神即指岳飛。又有所謂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門神除秦叔寶、尉遲敬德外,也有並不專指某武官者;祈福門神,即以福、祿、壽星三神像貼於門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區以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為門神的。據清姚福均《鑄鼎餘聞》卷一載,道教則有專祀之門神,謂“宋範致能《岳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敘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應該指出,以上三個主要門神的相繼出現,並不完全表現為新陳代謝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現後,就立即代替了舊門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況如此),而更多的則是新的出現後,舊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舊同時供奉。如前所述,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宋高承《事物紀原》均說當時民間所奉的門神,仍為神荼、鬱壘,而此時已是鍾馗出現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貴戚家仍懸神荼、鬱壘。此見《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歲華記》,《清嘉錄》亦有所記。

6、其他:

老少太監門神:

門神為老少太監,分辨老少太監的方法主要是從面貌的不同來區分:年長的太監臉上刻畫出歲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監則面色圓潤。在服飾方面,由上而下依序為圓「領衫」、「束玉帶」、「蟒袍」,而腳穿的是「笏頭履」。所執的侍器,兩人亦有不同:年長的太監右手捧香爐,左手持拂塵;年輕的太監右手扶玉帶,左手捧著瓶花。民間俗稱二人所捧之侍器為「香、花」。

宮娥門神:

兩位宮娥頭上均作束髮,且打雙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紋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墜」。在服飾方面,身披「披帛」飄帶,給人有一種輕盈的感覺;身穿「直領襖」,上有菱形花紋;衣著大袍,腹有「圍腰」加「束」,「束」下懸有「宮條」和玉佩流蘇。在所執侍器方面,左側的宮女左手捧桃果,右手執玉如意;右側的宮女右手捧高足的燈具,左手亦執玉如意。二位宮娥和老少太監所捧的侍器加起來,正好是民間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燈、果。

哼哈二將門神:

左邊門的門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張,像是在大聲喝道:「哈」。右門的門神則是翹起兩指,彷佛發出「哼」的一聲。他們就是著名的守護神「哼哈二將」。

加官進祿門神:

門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

富貴進爵門神:

門神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字匾門神:

演變成只有字匾,通常窮人家用字匾門神。

此現象說明,一種習俗形成後,是很難加以改變的。另一種情形是新舊門神同時供奉,前引《清嘉錄》卷十二所記最為典型。清李調元《新搜神記·神考》亦反映此情況,他說: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畫文臣,或書神荼、鬱壘,或畫武將,以為唐太宗寢疾,令尉遲恭、秦瓊守門,疾遂愈。”這些都反映出民間信仰的多樣性,道教只是因襲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現今的門神】

解放後,人們科學意識增強,迷信意識淡薄,有些地方,便把劉胡蘭與趙一曼、董存瑞與黃繼光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戰鬥英雄、民族英雄的畫像、逢年過節,貼在大門上。這樣以來,門神便不為門神,而演變為門畫兒了。

如今,門畫兒的張貼內容,更為廣泛。如彩繪福壽圖、五穀豐登圖,六畜興旺圖、工農建設圖、兒童歡樂圖、火箭騰空圖、十帥躍馬圖、擁政愛民圖、軍民聯歡圖等。

現在過春節,在民戶大門,還有不少張貼神荼、鬱壘,秦瓊與尉遲恭門神像和歷代武將畫像的,但與古時相比,其意義截然不同了,古貼門像,為敬神、拜佛、求福祈禱平安。今貼門像,表達的是對平安、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不同類別的門神】

一、捉鬼門神門神多為神荼和鬱壘,金雞和老虎。傳說桃鬱都山有大桃樹,盤屈3000裡。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乃將旦,日照金雞,雞則大鳴。於是天下眾雞悉從而鳴,金雞飛下,食諸惡鬼,鬼畏懼金雞,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說者,鬱壘二神捉到鬼後,縛以葦索,執以飴虎。北京人舊時在臘月二十三日後,便貼門神、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上,門左右置二燈,象徵虎眼,以祛不祥、鎮邪驅鬼。

二、祈福門神這種門神並非門戶的保護者,專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為賜福天官。也有劉海戲金蟾,招財童子小財神。供奉、張貼者的家庭多為商界人物,希望從祈福門神那兒得到功名利祿、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皆取其各、以迎祥祉。

三、道界門神北京民宅多不張貼,但在京道觀中有之,山門兩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道君。

四、武將門神武將門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門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鐺棍槊棒、柺子、流星等。漢朝雲臺將,馬武,武藝高強,,人稱“武瘟神”和“漢太歲”銚期,併為左右武門神。北京居民院門口的武將門神多為隋唐名將秦瓊與尉遲恭。秦瓊又名秦叔寶,山東歷城人,武藝高強,人稱:賽專諸,似孟嘗,神拳太保,雙鐧大將,鐧打山東六府,馬踏黃河兩岸。尉遲恭,隋唐大將,武藝高強,日佔三城,夜奪八寨,功累封鄂國公。秦、尉遲二將幫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後,被封為開國元勳為什麼會充當民間的門神呢?

【北京地區的門神】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瓊,尉遲恭外,還有《水滸傳》裡的解珍、解寶、呂方、郭盛。因為北京的院落較大,佔地面積往往延至後面的衚衕。所以,在北京的住宅裡,還有一種專貼在後門的門神。不過北京民居的後門門神只貼一位,為什麼呢?因為後門一般多為單扇門。貼誰呢?多為捉鬼神鍾馗和大唐丞相魏徵。鍾馗是捉鬼神,可謂人人皆知,而魏徵之所以成為後門門神也有文字記載。小說《西遊記》中說:唐丞相魏徵斬了涇河老龍王之後,老龍王的鬼魂自覺委屈,便每夜進入內宮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無奈宮門外有秦瓊,尉遲恭二將把守,老龍王冤魂自不敢從雙鐧雙鞭下走過,便轉至皇宮的後宰門,砸磚碎瓦。由於秦瓊和尉遲恭已在前門,故丞相魏徵只好親自持誅龍寶劍夜守後宰門,時間一長,老龍王的冤魂漸漸地衰落下去,魏徵手中那把誅龍寶劍便不再呈高揚之狀而垂立一側了。魏徵在隋唐演義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縣二賢莊三清觀內當道長,後被民間奉為門神後,其像也仗劍怒目,一派英武氣概。

因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元明清數朝的政治、文化、商業中心,所以全國各地的文人、商賈、官宦、旅遊者紛紛來到北京,與他們的同時,他們家鄉的門神也隨至而到,以神佑他們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門上,各地門神應有盡有。如:燃燈道人、趙公明,東漢的姚期、馬武,抗金英雄岳飛、韓世忠,最可愛的是京北密雲一帶供奉的門神竟是夫妻二人——楊宗保與穆桂英。總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貼的門神多取自中國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漢,這些武藝出眾、仗義疏財、精忠報國的英雄,婦孺皆知,影響面廣,備受民間的崇拜。

【文官門神】

舊時,我國以文官作門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包公和文天祥。

包公:包公,即包拯,北宋廬州合肥人,宋仁宗時任監察御史,後任龍圖閣直學士、開封知府。他以廉潔清正、執法嚴厲、不畏權貴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間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他主持正義、打擊惡霸、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護神的理想化身。包公雖為文官,卻並非小白臉,戲臺、以及有關他的諸多文學作品,他都是以剛正不阿的大黑臉呈現在大家面前,而顯得分外威嚴。因此,用包公作門神,能驅除惡鬼、鎮壓邪氣,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

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端,號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進士,歷任湖南提刑、知贛州,後為右宰相。他奮勇抗擊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就義。文天祥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慷慨悲壯的詩篇,他視寇如仇、抗戰到底、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作為門神,於國、於民都是十分貼切的。

祈福門神:古代門神,除了能驅除鬼魔、鎮守家宅外,後來,也出現了能成就功名利祿、福壽延年的福運門神。人們把文、武財神分別貼在左、右門上,意為“左招財”、“右進寶”。祈福門神的畫面,多是一些吉祥物。如:畫中的壽星,手持仙桃,面帶慈笑。

【井神】

門神井神城隍神和黃金力士神

井神管轄水域的範圍雖說較小,但它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江河湖海諸神。古代,絕大部分居民的吃水、用水都是依靠水井,北方的許多農田用水也要靠井水來補充;舊時,人們認為天下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何況井神?據《白虎通·五祀》中說,五祀者,謂之門、戶、井、灶、土,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祭祀井神等五種“家神”了。

祭井神的習俗各地差不多,一般在除夕封井。據說大年三十,井神要向東海龍王報告供水情況;而大年初一,上界神仙下凡要來檢查,因而,初一不能挑水,而初二挑水,也要供祀井神,以祈求全年用水充足。新打的井,更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接”井神。同時,誰家娶妻生子,也要祭井神,因為是新添人口,所以要向井神“報到”(戶口)。但孕婦是不能上井挑水的,一是怕衝撞了井神,二是怕由於過重的挑水運動而影響胎兒的健康成長。

井神一般沒有塑像、廟宇,人們就在井臺上舉行一個簡潔的祭祀儀式。而在北方一些地區,民間有祭奉水母娘娘的習俗,也有水母娘娘廟,傳說她是一位年輕的女井神。

【傳說】

民間最有名的井神,要數柳毅井的柳毅了。柳毅井位於洞庭湖君山龍口部位,原來井邊有一棵大橘樹,又叫“橘井”。據《巴陵縣誌》記載,橘井即柳毅傳書時入洞庭龍宮下水的地方。在唐朝儀鳳年間,書生柳毅赴京應考落第,回途中經過涇陽,路遇遍體鱗傷的牧羊女。柳問之,知是洞庭龍君之女,涇陽小龍之妻,由於受到涇陽小龍的虐待而流落於此。柳毅受龍女之託,來到洞庭湖,在君山找到橘井,直下龍宮,把小龍女的不幸遭遇告訴給了洞庭龍君的弟弟——錢塘龍君,錢塘龍君大怒,化身百丈赤龍,前去滅了涇陽小龍,接回了小龍女。後來,龍君招柳毅為婿,留他居洞庭水府,主管洞庭水府與人界的進出口——橘井。由此,柳毅就成為當地廣為傳頌的井神。

【城隍神】

門神井神城隍神和黃金力士神

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說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復於隍,勿用師”之語“城隍”一詞連用,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於堯,始於漢,始於三國諸說,然所據不足,無可憑信。有史可徵者,約在南北朝《北齊書·慕容儼傳》載: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儼鎮守郢城,被南朝梁軍包圍,梁軍以荻洪截斷水路供應,形勢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祐。須臾,衝風歘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這是關於城隍神顯靈護城的最早記載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較盛行《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引《紀聞》稱,唐代“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開元五年(717)張說首撰《祭城隍文》其後張九齡、許遠、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繼之。李陽冰、段全緯、呂述等撰有“城隍廟記”杜甫、羊士諤有“賽城隍詩”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習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禱焉”五代十國時期,城隍神已有封號。據《冊府元龜》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詔杭州護國廟,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興德保闉王。漢隱帝乾祐三年(950)海賊攻蒙州,州人禱於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納入國家祀典。據《宋史·禮志八》載:自開寶、皇祐以來,凡天下名在地誌,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雲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祀典,州縣城隍,禱祈感應,封賜之多,不能盡錄。宋趙與時《賓退錄》謂宋代城隍:“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趙與時還就聞見所及,列舉有廟額封爵的城隍神達數十個之多

元朝繼承宋的祀典。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廟。至元四年,興建大都。至元七年,大都城建成,立城隍神廟,設象而祠之,封曰祐聖王。元虞集《大都城隍廟碑》曰:“自內廷至於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禱,莫不宗禮之”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城隍夫人之封賜始見於此。元餘闕《安慶城隍顯忠靈祐王碑》記曰:“今自天子都邑,下逮郡縣,至於山夷海嶠、荒墟左裡之內,無不有祠”明代城隍神信仰趨於極盛。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亦封為王,秩正一品;其餘府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靈祐侯,秩三品;縣為顯祐伯,秩四品都、府、州、縣城隍各賜王、公、侯、伯之號,並配製相應的袞章冕旒。朱元璋敕封城隍的用意,據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載,太祖謂宋濂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洪武三年,又定廟制,府州縣城隍廟與各地官署正衙高廣相當《大明會典》卷九三載每歲仲秋祭都城隍神,“遣官詣廟致祭,國有大事則告”明代府州縣新官到任,必先宿齋城隍廟,以與神誓;並稱城隍神於冥中司民命,且有監視糾察官吏之任

清代亦崇祀城隍神。據《清史稿·禮志》載:清都城隍廟有二,一在北京,一在瀋陽。清初定製,凡祭三等,城隍為群祀之一。清承明制,以城隍主厲壇,每歲仲秋祭都城隍

每月朔、望有司詣都城隍廟上香,二跪六拜,暘雨愆期則禱

從隋唐開始,逐漸以“正人直臣”或被認為有功於民者為城隍神。《通典》卷一百七十七“襄陽郡”條引鮑至《南雍州記》雲:“城內見有蕭相國廟,相傳謂為城隍神”

《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載,宣州司戶死,引見城隍神,府君曰:“吾即晉宣城內史桓彝也,為是神管郡耳。”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雲: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鎮江、慶元、寧國、太平、襄陽、興元、復州、南安諸郡,華亭、蕪湖兩邑,皆謂紀信;隆興、贛、袁、江、吉、建昌、臨江、南康,皆謂灌嬰;福州、江陰,以為周苛真州、六合,以為英布;和州為范增襄陽之谷城為蕭何;興國軍為姚弋仲;紹興府為龐玉…鄂州為焦明…台州屈坦…筠州應智頊…”AF時代愈後,所祀之人愈多。明清時期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是城隍神之著名者

民間奉祀城隍最初以為城池、地方的保護神,前引《北齊書·慕容儼傳》所記城隍幫助慕容儼退梁軍,即是一例。稍後人們又奉城隍為主管陰司冥籍之神,《茶香室叢鈔》卷十六謂:“《太平廣記》引《報應錄》雲:‘唐洪州司馬王簡易,常暴得疾,夢見一鬼使,自稱丁郢,手執符牒雲,奉城隍神命來追,王簡易即隨使者行,見城隍神。

神命左右將簿書來檢,畢,謂簡易曰:猶合得五年活,且放去’是唐時城隍之神,已主冥籍,如今世所傳矣”道教至遲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襲民俗,亦視城隍為保護地方、主管當地水旱疾疫及陰司冥籍的神靈。

城隍的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誌‧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皇帝祭祀「八蜡」中的「水庸」,就是祭祀城隍。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更尊封已死功臣為城隍,其中有:霍光和紀信等。唐代祭祀城隍為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已出現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到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佑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其後的元朝,除在京都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代時,明太祖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明太祖更冊封京都、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及至清代,祭城隍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指「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牘武。

《梁書.陸襄傳》中也曾記載陸襄曾率領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在《禮記》中則記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句中即說明了古時的天子有八種重大的祭祀活動,此蜡祭包含「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等八類。鄭玄注:「水庸,溝也。」,《陔餘叢考》巻三十五:「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所以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來,由城池的守護神而變成了城市的守護神,在周朝天子就有祭城隍的儀式,所以「城隍神」在當時就是一種「建物神」,人們將城隍視為保護地方的守護神。

在上古時代,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城隍,當時祭祀的方式只築土壇,並無塑神像或建廟,且每年有春、秋二祭,清孫承澤撰的《春明夢餘錄》中說:「蕪湖城隍廟,建於吳赤烏二年(西元239年)間……」,是有關城隍廟中最早的記載。

清代趙翼所寫的《陔餘叢考》中說到:「《北齊書》的〈慕容儼傳〉有記:「城中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可見在南北朝時代,民間就有了城隍爺的祭祀行為了。

到了唐代以後,城隍已漸變成冥神,並具人格化了,祭祀城隍神更為普遍了,韓愈、李商穩、張說、張九齡、杜牧等文人都有撰祭城隍的文章,主為祈雨、禳災的祭祀行為。

五代的唐愍帝清泰年間,城隍爺地位更高了,被封為王爵,各地尊稱為「城隍爺」。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了。

元代文宗天曆年間,朝廷讓城隍爺配享夫人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信奉城隍爺,傳說中這和朱元璋未當皇帝前,曾宿身於土地公廟有關,而城隍爺更是土地公的頂頭上司,故特別推崇,故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河、平滌四地城隍為「王」,各府城隍為「威靈公」,各州城隍為「綏靖侯」,各縣城隍為「顯佑伯」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度下詔,封京師城隍為「都城隍」、府之城隍稱為「府城隍」;縣之城隍則稱為「縣城隍」,此時城隍神謂和朝廷官制相仿。

到了洪武二十年,清廷更將城隍廟之規格更往上推,將各級的城隍廟比照官署衙門規格,此時城隍神地位更確立了陰間的地方行政長官。

在清代同時也訂出祭祀的禮儀,對城隍推祟極備,也讓城隍成為協助人間官吏的重要陰間力量。

雍正二年春秋二祭時,風雨雷雨之神位置於祭壇之中,當地山川之神居右側,城隍爺則位左側,祭祀之禮後,並共同奉祀於城隍廟內。

各級地方官吏於上任就職之前,則須先至城隍廟上香,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須至城隍爺前上香,一方面表示對城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爺也庇佑眾生,也能以其神靈協助其處理地方事務。

【城隍的民間傳說】

清代《新齊諧》記載:雍正年間,有一位少年謝生,住在城隍廟裡讀書。一天夜裡,他聽見一個小偷對著城隍禱告說:“今天晚上你如果保佑我偷盜成功,明天一早我就拿三牲來祭奉你。”。謝生想:城隍是神,公正嚴明,不可能為了區區三牲而去保護小偷的。怎料,第二天清早,小偷果然拿著三牲前來祭奉城隍,這可把謝生氣壞了,於是,他寫了一篇文章,大罵城隍的貪贓枉法。夜裡,城隍託夢給謝生的老師,說要懲治謝生。老師懼怕城隍的威嚇,就把謝生的文章燒燬了。誰知,城隍託夢給老師,原本只是嚇唬一下謝生的,而老師當真把文章燒了,卻正好遇見路神經過,路神把此情況報告給了東嶽大帝,東嶽帝就撤了城隍的職。過了幾天,災禍降臨到了謝生身上,謝生不治身亡。廟裡的道士按照東嶽帝的指示,把原來的城隍像扔了出來,再按謝生的模樣搠了一個新的城隍供奉在廟中。

【黃巾力士】

門神井神城隍神和黃金力士神

道教傳說中一種護法降魔、力大無窮的仙吏,多聽命於更高一級的神將,具體數目不詳,每位神將因為法力不同所能驅使的黃巾力士數目也不一樣。最常見於《封神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