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民間傳說--月下老人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稱月下老、月老。傳說他有赤繩,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腳上,雖仇人或相隔千里,終會結成姻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略雲: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固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襄中何物,雲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稱媒約為月下老人。

明初劉總《月下老定世間配偶》雜劇,即演其事。此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況下對媒姻的宿命,論神秘觀點。元曾瑞卿《留鞋記》一:“何須尋月老,則你是良媒。”明張四維《雙烈記.就婚》:“豈不聞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緣著線牽。”《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從來說月下老赤繩繫足,雖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紅樓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王實甫在唐·元稹《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後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孃家中:

故與邵妻絮語。睹女,驚讚曰:“好個美姑姑!假到昭陽院,趙家姊妹何足數得!”又問:“婿家阿誰?”邵妻答:“尚未。”媼言:“若個娘子,何愁無王侯作貴客也。”邵妻嘆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要個讀書種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覆遴選,十無一當,不解是何意向。”媼曰:“夫人勿須煩怨。恁個麗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澤,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雲:於某家塋邊,望見顏色,願以千金為聘。此非餓鴟作天鵝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

民間傳說--壽星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壽星,在現在的民間傳說中有男壽星、女壽星,男壽星是南極仙翁,女壽星叫麻姑。與壽星相伴的還有福、祿、禧三星,傳說中壽星司人壽長短,專門賜福於蒼生。

南極壽星的傳說

壽星是壽神中影響最大的神靈,其原型為星宿。壽星所指星宿有兩種說法,一說指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即角、亢二宿,郭璞注《爾雅·釋天》說:壽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這是說,壽星角、亢列眾星之長,所以主長壽。另一說以壽星為西宮的南極老人星。

南極老人星最初為掌國運興衰、國命長短的神靈,後來才引申為主人壽長短的神靈。漢朝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說:在西宮狼比地有一顆大星,叫南極老人星,老人星出現,治安,老人星不現,兵起。唐朝張守節對老人星的職能作了引申,認為老人星既主國家命運,也就能主君王之壽命長短。他說:“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東南,一曰南極,為人主佔壽命延長之應。見,國命長,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

後來,老人星又由專司君王壽命擴大到掌管天下人壽命,成為人人崇拜的壽神,其與帝王有關色彩漸趨淡薄。司馬貞已將壽星當作主人間福壽之神,他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

唐朝,將角、亢與南極老人星都當作壽星,並設壇合祭,從此,兩種壽星崇拜遂合而為一。《通典·禮四》說:“大唐開元二十四年七月,敕宜令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

壽星的人神化與祭祀風俗有關。東漢時每到仲秋之月都要舉行敬老與祭祀壽星的活動。

由於祭祀壽星與敬老活動相結合,壽星遂定格為一拄長杖的老人形象。南宋時的壽星像是“扶杖立”,“杖過於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明朝,壽星長頭短身的形象逐漸突出。

《西遊記》所描繪的壽星為“手捧靈芝飛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近代以來,壽星的形象更具喜慶色彩,深受百姓喜愛。壽星為一位白髮老翁。白鬚飄逸,長眉間透著慈善,手持龍頭柺杖,最突出的是那長而大的光禿禿的腦門,民間稱為“壽星頭”。

關於壽星的特號大腦門,還有一則傳說:壽星母親懷上壽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親十分著急,竟然問肚子中的孩子:“兒啊,你為什麼還不出﹖”壽星在孃胎中說:“如果家門口的石獅雙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這話被隔壁的屠夫聽到了,就用豬血塗在石獅雙眼中,母親告訴了肚中的兒子。壽星便急忙從他母親腋下鑽了出來。因為未足年份,壽星的頭就變得長而隆起了。

這則傳說編造壽星超乎尋常的懷胎時間,無非是要說明壽星的生命非同一般,所以能長壽,也能賜給人們長壽。壽星的故事多見於戲曲小說之中。

《白蛇傳·鼓子曲<盜靈芝>》中出現的壽星是一位頗具同情心的老人。白蛇娘子飲雄黃酒而現出原形,嚇死許仙。白蛇為救許仙,上崑崙山偷靈芝草。“白蛇女,上仙山,去盜靈芝。盜來了靈芝,下了山。白鶴童子攔住路,二人山下排戰端。南極仙翁也來到:‘白蛇女為何盜仙丹﹖’白蛇女雙膝扎跪苦哀憐:‘尊一聲壽翁南極仙翁……’”後來,壽星瞭解到白蛇的遭遇,非常同情,贈給白蛇靈芝。最後,白蛇用這靈芝救活了許仙。壽星善良的性格特徵隨著《白蛇傳》的廣為流傳而為世人知曉。

民俗年畫《壽星圖》是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圖上那慈眉善目的壽星老人滿足了人們健康長壽的美好祈望,人們視之而心曠神怡,得到一種心理的滿足、精神的安慰。《壽星圖》中還點綴有松、鶴、龜、桃、靈芝、葫蘆等長壽吉祥物,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突出了長壽的主題。還有些民谷年畫將壽星與福、祿二星畫在這種“福祿壽圖”過去是時常掛於中堂的吉祥畫。

麻姑見證“東海三為桑田”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過去為老人祝壽,還有男女之別,男的掛男壽星圖,女的掛女壽星圖。女壽星圖通常畫的是麻姑,如《麻姑獻壽》。

麻姑美如天仙,作騰雲駕霧狀;或作飄然行走狀;或雙手托盤作奉獻狀,盤中一壺美酒,幾枚仙桃,酒是自釀長壽酒,桃是王母娘娘所贈壽桃;或肩荷一細竹枝,枝上掛一壺美酒,一童子背一巨大的仙桃相伴相隨。不管哪種麻姑圖,桃和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因為桃和酒是長壽的象徵,麻姑獻壽便是通過獻桃與酒來表現的。

有關麻姑的身世歷來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麻姑是由凡人修煉成仙而被奉為壽仙的。當然,麻姑成仙的說法是多種多樣的。

麻姑事蹟,最早見於葛洪《神仙傳·麻姑傳》,該傳開篇由另一神仙王遠與麻姑相會的場面而引出麻姑故事。麻姑說她與王遠分別以來,已見過“東海三為桑田,”極言其壽命之長。麻姑被人們奉為壽仙即緣於此。

麻姑成為壽星,還與王母娘娘有關。傳說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誕辰、舉辦蟠桃大會,各路神仙齊來祝壽。百花、牡丹、芍藥、海棠四位花仙特邀麻姑同往。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為王母娘娘祝壽。麻姑沒有什麼好獻的,就在絳珠河畔用靈芝釀造壽酒,獻給王母。這就是麻姑獻壽的來歷。麻姑由此被王母封為女壽仙。

民間傳說--門神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侯,有神荼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鬱壘,而是在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弈。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奏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荼、鬱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鬱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民間傳說--閻羅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閻羅是梵文Yamara ja的意譯,又譯作“閻魔”、“焰魔羅”等,俗稱“閻王爺”、“閻羅王”。

傳說很早以前,閻羅王是毗沙國的一個國王,他生性好戰,而且從不服輸。當時惟一能和他敵的是由維陀始生王統治的一個國家,軍隊同樣也很強大。他們連年交戰,兵戎廝殺。

由於毗沙王一味地窮兵武,國力漸漸不支,終於在一次大的戰役中,毗沙國的軍隊被維陀始生王幾乎殺得兵馬殆盡。毗沙王好不容易殺出重圍,一個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頂,他的十八個部隊,糾集了百萬人馬,到山上來找他。他們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後群情激憤,朝打敗他們的維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對天起誓:“至死追隨毗沙王!一定要懲治兇惡的仇敵,就是到了陰間地府,也要稱王,血戰到底!”接著,他們就在毗沙王的帶領下,義無反顧地直入地獄。於是,毗沙王便成了威名赫赫的閻羅王,他的十八個部從分別做了十八層地獄裡的判官,而跟隨他的百萬之眾,也一個個變成了獄卒。

毗沙王的誓言終於實現了!生前他敗在維陀生王的手下,死後當上了地獄之王,維陀始生王到期了地獄也真夠他受的。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各式地獄,千奇百怪,應有盡有。什麼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孤獨地獄、泥犁地獄、刀山地獄、鐵床地獄、寒冰地獄、剝皮地獄、畜生地獄、刀兵地獄、蛆蟲地獄等十八層,每一層都有著殘酷的刑罰,擺著血淋淋的刑具。

也許是後來陰地府的案子越來越多,一個閻王很難審理完,就一分為十。十王分別為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都市王、不等王、五道轉輪王。他們各自在地獄十殿中審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因為閻羅王名氣最大,所以居“十殿閻羅”之首。據傳說,人死後靈魂要到朱家經堂報到。

民間傳說--土地神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土地公是管理土地的神,先民開墾拓荒,胼手胝足,十分辛苦,祈求土地賜予豐收,於是有了祭祀土地的儀式。土地公又叫『福德正神』,也有稱為『后土』、「伯公」。一般在城鎮及廟祠大都用『福德正神』稱呼,在郊野和墓地則習慣稱為『后土』,客家人則稱為『伯公』。

『后土』。在臺灣民間指的是守墓地的神,也是土地公。傳說在秦朝,秦始皇徵用天下壯丁來修築長城。孟姜女的丈夫被調去築城,孟姜女思夫情深,長途跋涉萬里尋夫,好不容易到了長城卻得知丈夫已死,因此悲痛萬分,哭倒了萬里長城,露出許多白骨,卻不知哪些是自己丈夫的骨頭。忽然看見一個老先生,說:『妳把食指咬破,把血滴在白骨上,染上血的就是妳先生的骨骸。』果然尋了白骨。當孟姜女抱著骨骸返鄉,居然漸漸生出皮肉,似乎要死而復生。老人怕死者死而復生有違天命,於是教孟姜女說:『抱著骨頭不方便,把他裝載在袋子裡用背的。』孟姜女照他說的去做,遺骨恢復散狀,她很不高興,責怪老人,老人因此答應她幫他的先生守護墓土,這就是墓地前必有『后土』的由來。

在民間祭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鬚白髮的老人,有時會有土地婆陪祀,有時則只有土地公而已。這是民間傳說著一個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麼抱負,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土地公說:『那麼,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著:『如果大家都變有錢人,以後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放棄他的抱負。世上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不肯供奉她,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

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稱為『做迓』(或做牙)。農曆二月二日叫做『頭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為了答謝員工一年的辛苦,請吃『尾牙』宴

民間傳說--鍾馗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古今畫家喜繪鍾馗,而鮮有識其源者。宋沈括《筆談》雲:俗傳說以為唐明皇時落第進士,終南人。殊不知唐明皇時宰相張說曾雲:鍾馗傳說,來源至少不晚於六朝,至唐時則失考也(《歲元謝賜鍾馗及歷日表》)。近世有學者或據《考工記》,以為鍾馗即終葵,“大椎”也(終葵合音讀椎)。又說鬼畏椎,遂人格化而為鍾馗。其說勝處,是不泥於以鍾馗為真人之名氏,而試圖從語源上尋其根源。

唯此說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謂“鬼畏椎”說實出無稽。蓋古語“椎”與“槌”通。所謂大椎者,亦大槌也。上古傳說中有鼓神,鼓神即手操大椎(縋)者也。又,中國古神話以鼓神與雷神為一體,雷神亦手操斧斤(斧斤亦椎形)者。

雷神,俗稱雷公雷鬼,其形獰厲,烏首人身,正乃鎮鬼之厲神也。雷鬼,即擊鐘鼓之鬼。鐘鼓者,天鼓也。其本名當作中鬼、鍾鬼或東鬼(東鬼即東方神勾芒)。而“鍾鬼”轉音即為鍾馗也。

又,鍾馗之名早見諸于姓氏。《左傳》記殷遺民八族有終葵氏,當為造鐘鼓者族姓。而殷賢相名“仲虺”,亦為鍾馗之別語。《詩經》言“雄虺九首”。九,鬼古音義皆同源。九首即鬼首,馗字正是九首合文。而漢人注《詩經》,謂雄虺即蜥蜴。

餘嘗考古之神龍,即傳說中雷神,真相乃鱷魚之神(大蜥蜴)變相。又古人以龍虎為同類,鱷魚老虎古皆稱大蟲,大蟲即雄虺。鱷魚神演變為龍神、雨神、雷神、社稷神,及辟邪、霹靂、鎮鬼之神,春節正月元旦舞龍,民俗以虎為辟邪物,皆源於此信仰也。近年湖北出土梁代畫磚中有雷鬼擊連鼓圖,馬王堆出土帛畫中有土神鎮鬼圖,土神之形有鱗、翼、尾、角、銳爪,此當即今日所見較早之鐘馗圖。而其實,亦皆乃龍神——鱷魚神之變相也。千古之謎一朝而破,快何如之

民間傳說--灶王爺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灶君又稱灶王,古代神話傳說為主管飲食之神,民以食為天,人們祭灶當時主要是為了感謝和頌揚灶神的功德,大約到了西漢,灶神的神職逐漸轉化為掌握人的壽夭禍福,被徹底普遍迷信化了,根據《史記.孝武本紀》的記載,西漢有個叫李少君的方士曾鼓吹祠灶可以致物煉丹,導致長生,並能以方士致灶鬼之貌,《淮南萬畢術》已有「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的說法。到了後漢,這一觀念更廣為流傳,鄭玄注「五祀」中的「灶」為「小神居之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後漢書.陰興傳》記載,陰子一見灶神,立刻以黃羊祠祀,結果財運享通,成為了鉅富之人。 到了晉代,灶神又執行了司命的職權,演變為司察世人罪過之神,成為了天帝直接安插在每個家庭中的耳目晉代葛洪《抱朴子.微旨篇》引東漢緯書稱:「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狀。罪大者奪紀(減損壽命三百天),罪小者奪算(減壽三天)」。由於灶神與司命神的融合,使民間的祭灶習俗中出現請灶神保佑子孫興旺的說法,《灶王府君真經》中有「求壽的管保你年登九旬,求兒的管保你門生貴子」等語。

灶神原屬家神,長年累月由人們供奉,一般初一、十五上上香而已,也無須鋪排,但每年的臘月廿三日則須舉行祭祀儀式,叫做「送灶」。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淒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湖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閒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廿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廿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廿三祭灶。每到臘月廿三這天,中原城鄉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民間傳說--福星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福星職司“五福”,具體內容諸書記載不一,涵蓋了長壽、富貴、平安、吉祥、子孫眾多等世俗福祉。對於福星的來歷,民間有多種版本:有說是天官下凡;有說是明朝的一位官員;還有說是傳說中的“太歲”……

福星所對應的是九大行星中的木星,別名又稱“歲星”,古語所謂“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就是源於古人對它的奇異想象。福星在演化早期,其實緣自一種生長在地下的“怪肉”——太歲。

人們對太歲的瞭解可能僅從“太歲頭上動土”一詞中有相對模糊的認識。太歲是一種介於植物和動物之間的一種古老物種,史料記載太歲為肉芝具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是一種具有特殊能量的食品,它色白,如肉,無味,有分塊生長能力。

最早有報登載的1979年左右,甘肅某地發現太歲一物,因當時處於祖國復甦期,種種原因沒有引起學術界和科研機構的重視。1993年陝西在渭水南畔發現太歲曾引起轟動,後被一有識之士重金購得。日本明仁天皇來陝訪問期間專門前去參觀。

關於太歲民間有一段傳說:秦始皇遍訪名山尋求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長安城外終南山上有位修煉的道人隱天高雲淡之處,秦始皇訪到此道長,請求傳授長生不老的秘密,道長說:綿延秦山中有一種生長的仙物叫太歲,它日吸太陽之氣,夜採月亮之光,如第一個人發現後將其丟棄將必死無疑,若將其吃掉會力大無比長生不老。千百年來無幾人能見,更無幾人能食。因怕秦始皇聽了生氣,道長隱去了極為重要的一句話:“只有國泰民安,政通人和之盛世,通人性的太歲才會從土中現其身。”

秦始皇返回朝中下令天下竭力尋找, 徐福自稱能尋得此物獻給秦始皇,數年過去,徐福耗費大量金錢也未能尋得,恐秦始皇發怒殺他,又稱東海有太歲率500童男童女,飄洋過海,一去不返。秦始皇也未能如願,在旺年中死去。

微生物學家對最近發現的實體研究結果表明:所謂“怪肉”是一種罕見的粘菌複合體,與蘑菇、靈芝相近同屬。只因為它外形奇特,生長方式與眾不同才被古人神化。加之民間風水堪輿術盛行,使“太歲頭上不能動土”說法廣為流傳,福星演化初期才具有兇險一面。

中唐時期,一位名叫陽城的清廉官員開始擔當福星在人間的代言人。他在湖南道州任職期間,冒死直言上書給當朝皇帝,免去一種特殊例貢——進貢侏儒,使道州百姓免受家庭離散之苦。

到元、明時,陽城又被傳說為漢武帝時人楊成。以後更多傳說,或尊天官為福神,或尊懷抱嬰兒之“送子張仙”為福神。當地民眾非常感激陽城,於是建廟供奉,人間的好官與天上的星官形象融合,福星的演變進入新階段。

對於福星的演變,道教進行了一項全新策劃,將天、地、水三官信仰與福星的星辰崇拜結合,最終使福星——天官賜福的觀念深入人心。在民間,關於福星的傳說,又有人說是天官下凡。身穿大紅一品大員官服,腰繫玉帶,手持如意,面上五絡長鬚,一幅慈眉善目。

天官的來源不一。有的傳說周幽王的諫臣唐宏,善主吉凶,死後成神,為天官;有的地方傳說古時美男子陳子,娶三個龍女為妻,生子為天官、地官、水官;而有的史料則記載,古代天子堯創開平世界,死後被封為天官,因而天官生日為正月十五。古代為圖吉利,作天官賜福的傳說,天官遂為福星之神。

現在人們逢年過節拜福星只限於形式而已,更多的是用手寫“福”字,為了圖個吉利,喜慶日子人們還把“福”字倒掛著,寓意“福”倒了,“福”到了

民間傳說--財神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說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說法二: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後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並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後,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兇,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病禳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並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農曆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盛行於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唯"財神"即所謂趙公元帥,據說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閒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遊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於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或謂其性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抑在前頭迎接他。不過也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在生日是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並不去軋初五的鬧猛,而是改在"財神誕日"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後門溜進來享用。我們現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面店堂裡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電子香燭火高低明滅,忽於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便是已經掌握信息的明證了。

財神只有一個,加上四員下屬也只湊成了一個巴掌之數,想發財的人卻有那麼多,供不應求是明擺的,於是便有人主動出頭,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導致出一幅新的風俗畫--"送財神"每逢初五之日,貧民乞丐三五結夥,戴起面具,扮成財神班底,號稱"送財神",也叫"跳財神"。主人例須當場送上錢幣酬謝,否則便在你家門口或店鋪前鬧個不停,徒惹圍觀者哂笑,倒不如破費一點,快把這班"活財神"送走完事。窮光蛋扮活財神,搶財神變送財神,這出充滿諷刺意味的街頭鬧劇,倒也稀裡糊塗的迎財神習俗增添了不少額外的情趣。近年來結夥跳躍的"送財神"景象已經不見,起而代之的是單獨行動--不聲不響走到門前,拿張背面有不乾膠的紅紙財神像往門板上一貼,隨即伸手討錢,正見得時進俗易、推陳出新哩。

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為什麼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的叫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後,他什麼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裡祈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化子,心想連香燭都舍了得點,還來求財?天下那麼多窮叫化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善心給這叫化子一點施捨。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麼好將錢賜給叫化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化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後,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民間還傳說,財神即為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

神農氏是炎帝嗎?!

民間十大傳說:月下老人、壽星、門神、閻羅、財神、鍾馗等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說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瞭醫術,制定了曆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可是他又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即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世本·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穀百蔬。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水經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併,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厲、列)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路史》認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於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則認為炎帝為人神,放火燒山很猛烈,故為烈山氏。

《史記·五帝本紀》則隱喻炎帝與神農氏並非一人,說黃帝時,神農氏的時代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征討,於是黃帝“修德振兵”,討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倆伐滅後威望大振,於是代神農氏而有天下。神農氏不事征伐,這與《莊於·盜蹠》說神農氏“無有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麼會變成炎帝這樣“侵伐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戰的黃帝,竟然要與他“三戰,然後得其志”。此外,《史記·封禪書》分列炎帝和神農氏為二人,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也主張炎帝、神農氏為二人。

由上觀之,神農氏和炎帝是否即一人,仍無確解。

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