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泾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陕、甘、宁三省区所属泾河流域各族人民赖以生息的生命之源。这脉神水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老龙潭,自古被誉为“龙潭圣水”,闻名遐迩。泾水一路奔腾于高山峡谷之中,由泾阳仲山谷口入八百里秦川泾阳县境。自秦代郑国引水到今日泾惠渠两千多年润泽这山南水北之地,造福苍生,关中有民瑶曰“自古泾河富泾阳”泾阳也由此得名。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泾阳城区

天下泾河第一渡——船头村古渡口

有河必有渡口。据泾阳县志记载;泾河上共有十二处古渡口,其中有名的古渡当数人称“天下泾河第一渡”的“船头村古渡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它是沟通两岸百姓友好往来的唯一渡口,更是泾阳县西北几个乡镇群众南下咸阳、西安,西到礼泉、乾县的咽喉要道。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泾河夕阳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泾河在这里由西北流向东南,河两岸的群众习惯泾阳王桥称河东,礼泉北屯则称河西。船头古渡位于古镇王桥西南泾河岸边的船头村,对岸是礼泉县北屯乡车家村,船头村西北的上然村(船头村旧称)边就是秦代郑国渠首进水口遗址。当地政府立有好几块重点文物保护石碑。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隔河渡水不算近,礼泉泾阳听口音

在船头渡口上下船的过往行人只要一开口,船家便知坐船者家住那里。河东泾阳人说:“吃啦、喝啦”,河西礼泉人说:“吃咧、喝咧”。“啦”和“咧”真是:一字之差分地域,开口便知那里人。虽然历史上对船头古渡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引经据典来探索它的历史,用现有的历史遗迹来佐证船头古渡那段曾经的辉煌,站在泾河北岸的郑国古渠首遗址崖畔上放眼西望,近在咫尺的笔架山就是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昭陵。脚下滔滔泾水拍岸古渡,潮起潮落留下了多少动人的传说。就连王桥古镇地名由来也和船头古渡有千丝万缕的瓜葛。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王桥的来历

时光倒流到战国时期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欲成霸业梦想,举国之力开凿郑国渠,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那千军万马的粮草辎重从何征集而来?在那交通不便的古代,简陋的运输工具,人们决不会舍近求远,从国都咸阳到郑国渠首的最佳路径就是北上走马庄、到礼泉北屯,过泾河船头渡口到达渠首所在地泾阳王桥。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昔日,船头渡口两岸人欢马叫,车来人往,满载着各种物资的渡船穿梭在泾河两岸,“嗨哟!嗨哟!”铿锵有力的船工号子声响彻河谷,这应该是船头渡口有史以来最繁忙的黄金时代,传说当年有十几万军民在此修渠。到渠成放水之日,秦王赢政率领百官犒劳修渠军民并亲自主持声势浩大开闸放水大典仪式。清清的泾水沿着新修的大渠奔流滋润万顷良田,从此当地成沃野。正如汉代民谣传唱“田于何处,池阳谷口。举臿为云,决渠为雨。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此后,秦王在郑国渠王桥一带沿岸视察民情,当他看到宽阔的大渠给当地百姓耕种出行造成不便,于是便令主持修渠的郑国让工匠们在大渠上修起了一座木桥,为两岸百姓解决了出行难题。为了纪念秦王体恤百姓的恩德,当地百姓称此桥为“秦王桥” 。到了西汉时期郑国渠易名为“白渠”久日久之人们慢慢将大秦王朝淡忘,但大渠上的桥依然称“王桥”。几千年过去了,大渠两岸的地名也被人们习惯叫成“王桥镇”。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千年苍桑,改朝換代。每逢河渠重修,都会有大批的民夫渡河到渠首做工,更有大量的物资要运过河去,装船卸货、卸货装船。繁忙的渡口要雇用很多人手干活,这无疑给渡口两岸百姓带来好处,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创造了就业机会,对发展当地的经济也有所推动,可以说船头古渡的兴衰是和古渠连在一起的。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到了清末民初,关中商人南下四川经商尉然成风,就像陕北人走西口一样,也就是现代人到南方打工。当时泾阳西北一带的白王、桥底、王桥几乎各村都有去四川经商做生意的人,听当地还健在的老人说:“人常说蜀道难,到四川要翻越秦岭、巴山,步行28天才能到达,俗称二十八马站。去四川经商的人没有三年五载是回不来的。所以,这些离开故乡上路的人们,家里的亲人一般都会送到船头渡口。每当渡船驶离岸,人们总会回眸故乡,看着岸上亲人期盼的目光,忍不住掩面而泣,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真是,“踏上摆渡船,眼泪擦不干。回头望故乡,亲人相见难”。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古渡——革命党人的出发地

辛亥革命时期,船头渡口又成为礼泉、泾阳一带革命党人活动联系的必经之地。据泾阳县志记载,晚清陕西同盟会民主革命志士高又明先生家住泾河北岸高家堡村,他的贴身护卫就是河西车家村的车振琪。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高又明先生的儿子高启宏写了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泾阳与礼泉之间的王桥镇下边、约一里路处的高家堡是父亲的故乡(出生地)。时而划归礼泉、时而又划归泾阳管辖。摆渡的地方俗称船头,礼泉泾阳以河为界。泾河从此流过,水流混杂着泥土呈黄色,水急滩险。正是:“自古泾水无龙王”。旱塬礼泉和泾阳之间的交通靠船来回摆渡,以此为生者俗称“船户”。即就是深更半夜,在那地势峻险的河滩,也能听到“有人吗?有事过河!”的呼叫声。船户就在船上休息,随即回应“来来来,上船”,随到随渡。到了民国时期,船头村以东沿河岸的几个村庄行政管理归属礼泉,这就是当地人说的“高王二堡,仁义三村”。船头渡口经常有公差人员往来,两岸百姓男婚女嫁走亲访友都要坐船过河,若遇上北屯、或王桥逢集的日子,渡口上更是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抗战时期,地处国统区的船头渡口因地域偏僻,国民党地方当局疏于盘查,它又成为进步青年、爱国人士奔赴陕甘宁边区淳化的秘密通道。这里笔者讲个小故事,前十多年到北京出差,工作之余去看望一位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好友,闲聊中说起在京的陕西乡党,他无意中提起曾令陕西人骄傲的著名外交家符浩先生。符老是礼泉县西张堡人,老家在泾河支流的泔河南岸。在京的陕西乡党常在一起聚会,符老曾向他说起过参加革命的经过,18岁那年考入西安师范,在这里接受到革命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西安学联组织的工作团,赴乡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后来组织上安排他到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泾阳安吴堡),一个月后考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符老说他先从西安回老家看望父母,夜间从老家出发沿泔河岸小路走泾河边的北屯,河对岸船头村船家连夜摆渡过河,天明走到泾阳的嵯峨山下的一个山口(泾阳县口镇),由当地交通站派人走山路到淳化转走旬邑马栏,再转程到延安抗大学习,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听船头村的老年人讲,解放前好几年国民党礼泉当局重视了对泾河渡口的布防,目底就是防范陕甘宁边区淳化一带的共产党人。国民党礼泉县政府在岸渡口半坡上修筑了一个高约丈余的炮楼,居高临下监视渡口,炮楼的四周有射击的枪眼,二层驻有北屯乡保警队的保丁日夜值守,有时还背着枪到渡口巡逻,盘查过往行人。守炮楼的小头目名叫高宝顺,是北屯车家村人。这个炮楼到解放后土改时才拆除。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魏征斩龙王 血染泾河

古往今来,母亲河孕育的地域文明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奇传说及神话故事极多丰富,泾河龙王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在《西游记》的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话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有一群在长安城外靠泾河吃饭的渔人,每日孝敬袁守诚一尾金色大鲤,袁守诚便会指引他们在何时何处下网捕鱼,必然网网不落空,捉去许多泾河的水族。不知道怎么的,这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潜入长安,寻那袁守诚的麻烦。让他算下雨的时间点数。

结果袁守城算对了。泾河龙王就想了一个非常愚蠢的主意,他私改了下雨的时辰点数,结果被玉帝知道。触犯了天条,被宰相魏征在梦里斩了,如果你对这个神话故事有兴趣的话,闲暇时请看电视剧西游记续集《情断黑水河》视频,剧情故事演绎的很精彩。船头村西河滩现存有一块一间房子大的黑石头,传说当年魏征斩龙王时血染泾河,河滩上的河石都呈碣红色,天长日久这块大河石由红变黑,这大黑石头在当地是块神石,是泾河龙王的化身。从那以后没有龙王的河水暴涨暴落,常给两岸百姓带来水患。船头村里有座龙王庙,庙内有龙王塑像,每逢天旱就有当地百姓来庙内烧香拜祭,乞求河神佑助风调雨顺。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魏征斩龙王遗址

千年古槐——见证文明史诗

在龙王庙北面不远处有棵闻名十里八乡的神树,这棵“千年古槐”,远远望去,犹如绿色巨伞,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显得苍劲挺拔,充满盎然生机;远远望去主杆上的两股东西杈开的树杆像苍龙腾空,树冠内斑斓的树皮、扭曲的树身蜿蜒交错,一根根横长着的树干上顽强而执着的向上生长出繁密的树枝,郁郁葱葱,葱翠欲滴。老槐树高30米左右,树荫占地2亩左右,胸围4米左右,要四五个成人勉强能够合抱。它,苍翠的容貌,令人悠然回想它生命萌芽的悠久年代,漫长岁月的生长历程和传奇经历,不仅心驰神往,令人悠然自得,肃然起敬。 “这棵树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

凡是生活在船头村的一代又一代长辈都这样说,这棵树自从他们记事起,就是这么高、这么粗的了。去年来了省上几位专家,他们拿着仗仪器通过采集树叶枝干、测量胸围等方式,根据仅有的资料分析判断,距今可能已是1000年以上,最后还给这棵古槐建了档案,列入重点古树保护。专家们前后左右围着古槐照了好多照片。 常言道:“树长千年,人修万年”。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古槐树身分杈处又长出了新的枝杆,呈现出郁郁葱翠的勃勃生机,这棵象征着平安长寿、风调雨顺、和谐富贵的大树,坚挺地伴随着村民世世代代繁衍生长,虔诚地崇拜着古老的灵性,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着人类的文明。如今,这棵千年神树早已被船头村人自发保护起来了。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船头村古渡的大黑石,传说泾河龙王的化身

解放初期,船头古渡一直是泾阳礼泉两岸人民互相往来的交通要道,渡口由河西的史家车家两村和河东的船头村共同经营管理。这三个村的群众来往过河是不收钱,但到每年新麦上场时船户要到各家各户收一两升麦子收为酬金。六十年代初粮食困难时期,乾县、礼泉一带群众成群结队过河,他们背着自已家里织纺的土布从这里摆渡过河到泾阳和淳化换粮食,每到冬季经常有群众用架子车拉着柿子过河到河东沿村叫卖。每逢夕阳西下傍晚时分,从远路汇来急着过河回家的路人客商云集在对岸,急切的呼喊停在河东渡口的船工快点摇船摆渡。

此刻,在村北东西绵延几里的古渠岸上,一阵阵牧羊人的吆喝夹杂着清脆的鞭声在河谷回响,陆续回村的牧羊人赶着的羊群,顺着村北的小路漫步遛哒回村,奔跑的羊群在土道上扬起一缕尘雾,被夕阳照得金光灿烂,这些光芒飘进一座座牛羊圈棚,化成咩咩哞哞的音韵,金色、绿色,棕红斑斓而成的天地间, 古渡、古树、古渠、河滩大黑神石头、羊群伴着升起缕缕炊烟的古船头村,眼前呈现出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好不惬意,1972年修备战路,船头泾河大桥建成通车。从此船头村古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当地人饭后茶余闲聊中的“古经”。 南临滔滔泾水,北依千年郑国古渠, 船头村虽只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小村,但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古村历史底蕴已经非常丰厚。

古树、古渡、古渠……陕甘宁交界处发现风水宝地

2016年11月8日,从泰国传来喜讯,中国“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申遗成功!从此,“天下第一渠”的郑国渠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巨作名扬五洲四海,陕西水利喜添一世界级“金名片”。此时此刻,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船头村沸腾了,村民们奔走相告自发聚集敲锣热烈庆祝,为生在郑国渠边而自豪骄傲,为古渠新生祈福。同时,泾阳县政府已经把“泾河船工号子”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目前该村正在筹划打造村南泾河古渡旅游景观,依托村北郑国渠遗址申遗成功开展乡村旅游。如今,两岸古渡遗址尚存,如果你去张家山郑国渠风景区旅游,别忘了到古渡船头村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