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國內外近半個世紀的有關研究表明:2歲-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3歲到5歲是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4歲到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3歲到8歲是學習外國語言的關鍵期;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小學三四年級是紀律分化的關鍵期;整個小學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是記憶的黃金時代。

小學時代,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既是人生中最富夢色彩的時代,又是人生走向社會的第一個黃金驛站。引導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抓住黃金時期對孩子進行教育,是眾多家長必備的功課。

有專家研究發現,從幼兒期開始到小學階段是孩子個性形成和矯正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個性以及行為習慣方面,就會進入一種良性循環。反之,如果錯過這個“教育關鍵期”,即使付出十倍努力,也極有可能是無效的。而小學教育應該從六個方面加強對孩子的教育:

一、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就簡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考100分!”這句看似教唆青少年不求上進的話,卻是已故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多年前給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一句題詞。中國科技大學前任校長朱清時先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是,少年班的學生做學問,掌握精髓要義,考個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為了考100分而在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不要考100分!”這句話實在值得家長、學校和社會思考。

因此,我認為在小學階段,知識並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從某種意義上說,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比教會他們知識更重要。因此,小學教育必須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上下功夫,讓孩子從小擁有良好的習慣。

二、要讓孩子寫一手好字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寫一手漂亮的字,是每一個人的心願,也是每個現代人步入社會的最基本、最直接乃至最重要的自我推介和名片。中考、高考,優美整潔的書法可以享受加分的獎勵;工作求職,一手漂亮的字能夠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於無形中贏得優勢,也許就此便能改變人的一生。“人生聰明寫字始”,寫好漢字是國人接觸中國文化的開始,也是終生學習與發展的一種必備技能。

早在1962年,郭沫若就在《人民教育》雜誌上題詞說:“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具體到小學生來說,“正確、端莊,行款整潔”、“有一定的速度”是國家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書寫的統一要求。練習寫字,要從小開始,從一寫字的時候開始練起,小學階段尤為重要,要讓孩子從小學開始練就一手好字。

三、要讓孩子有濃厚的讀書興趣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孩子大量閱讀,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書香浸潤童年。在小學階段,要想讓孩子多讀書,就必須讓孩子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任何東西,有興趣才能持久,才能深入,才有積極性。因此,學校與家長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濃厚的讀書興趣,讓讀書伴隨孩子的一生。

四、要讓孩子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兒童時期,正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學校要創造學習普通話的良好氛圍,讓孩子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賀之章在《回鄉偶書》中寫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從中可以看出,在小時候學會的語言,會伴隨其一生,孩子在兒童時期說好了普通話,那他在未來社會的交流中會佔儘先機。

五、要讓孩子掌握一門流利的外語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學習外語的年齡問題早已受到人們的注意。根據科學研究,人類語言學習有一個關鍵期。錯過了這個時期,語言學習就會很困難。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學習外語的關鍵時期。作為教育部門,應該抓住孩子們的語言發展關鍵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充分學習一門外語,並對外語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濰坊市教育局實行了“農村小學校校新進一名英語教師計劃”,應該是對英語教學的最好推動。

六、讓孩子保持一顆好奇心

小時候,孩子們都愛問個為什麼。正是由於千萬個為什麼,孩子們認識了大千世界。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是對事物的認識多了,也可能是標準化的答案太多了,孩子們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好奇心。有些人則不然,他們從小到大總是保持著自己的好奇心,無論是見到什麼事物,也無論是新的還是舊的,他們都會努力地深思,正是這樣,才會有許許多多的創新,才會誕生一個又一個科學家。

一個沒有好奇心的人是沒有未來的,小學階段要精心呵護孩子們的每一次提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保持一顆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我們創新的源泉,也是我們改變世界的力量之源。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我們成人世界一樣,多少人掉進“辛勤工作”的大坑,自己把自己感動得哭了,但實際上在能力上沒有提升,在資源上也沒有積累,只是每天重複的簡單的體力透支罷了。孩子們也一樣,成長的路上有大坑在等著。

第一個大坑:“閱讀無快感”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閱讀,它是理解力的基礎,它是思維力的養分,它是高考語文的定海神針,它甚至是學好數、理、化、政、史的前提。換句話說,如果你的閱讀能力不好,可能你連數學題、物理題的題意你都看不懂,更別說解題了。

閱讀能力哪裡來?我相信絕不是從絮絮叨叨的語文課堂上來,也絕不是從東拼西湊的課文上來,更不可能是從弱智的閱讀題上來。獲得閱讀能力的唯一渠道,恐怕只能是從如痴如醉、全心投入的“海量閱讀”、“深度閱讀”中來。

然而要想全心投入的“海量閱讀”,前提就是:你要有“閱讀快感”。

現在,很多學校還是依照“大綱”按部就班,每年學幾百個字,真不知道何時才能帶孩子進入“自由閱讀”哦。如果“閱讀無快感”,就沒有自覺的讀書動力,也就缺少了一個自動的知識輸入渠道,更不可能擁有思維和智力的發展基礎,6年的成長就缺少了底蘊,到了中學,進入瘋狂的應試時候,就沒有潛力可挖了。

時間才是創造奇蹟的造物,因為真正的實力都是日積月累訓練出來的。一個6年駕齡天天開車的老司機和一個拿了駕照但6年沒摸車的人,可以想象他們在駕駛技術上的差距。

同樣,一個酷愛讀書的孩子,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深化著智慧深度;另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被壓著完成閱讀任務和作業之後,其實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懈怠著腦細胞。一天又一天,經過6年以後,哪怕他們以“同樣的成績”進入初中,其實他們之間早已形成巨大鴻溝。

第二個大坑:可能是“計算太抽象”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數學的本質是什麼?數學的本質就是一種描述世界萬物運動發展的精美而抽象的語言。

小學的時候,它是世界萬物的多少、長短、厚薄、遠近、快慢……

中學的時候,它是世界萬物的曲面、拋物、碰撞、摩擦、集散……

大學的時候,它是世界萬物的萬能扭曲、無限轉換、有序演化……

不管怎麼樣,不管到哪個階段,它都應該是可以“看得到”的,也是可以“畫得出”的。

沒錯,數學是一門“抽象”科學,但它所有的抽象理論、抽象概念、抽象方法,統統來自於世界萬物的“具象”變化。沒有“具象”,就沒有“抽象”;腦子裡如果勾勒不出一個具象的圖象,任何抽象的“數學知識”你都別幻想能夠理解。

科學家們早就發現了,越是喜歡數手指頭和擺弄數學玩具的孩子,抽象思維發展得越好;越是使用五彩“具象”教具的教學方法,學生們的數學成績就越好。也就是說,要想發展“抽象思維”,就越是要學會“具象化”學習。

學校通常會佈置一大堆數學計算題的作業,你就拼命計算吧。他們以為,也許練得多了,孩子的抽象思維和計算能力就會越來越好。——也許會好起來,也許不會好!這恐怕要取決於孩子腦子裡“具象”想象力的基礎很多牢固。

越是數學“差生”,越是說明他的腦子裡對數學“沒概念”,或“沒理解”。實際上就是腦子裡無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你想啊,如果他能想象出來,又怎麼可能無法理解呢?如果他能“畫”出來,又怎麼可能無法學會呢?。

對,那就練習“畫出來”的本事吧!必須學會把所有的數學題都畫出來,這就是從“抽象”到“具象”的最好途徑。也是爬出“計算太抽象”這個“大坑”的最好的梯子。必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訓練這個技能,直到有一天,看到數學理論或數學題目時,孩子的腦子裡自然出現“虛擬的圖形”,也許在面臨中考或高考的激烈競爭時,就有了“逆襲”的本錢了。

第三個大坑:可能是“英語學得慢”

小學階段育娃要雞血還是佛系?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必須承認,外語學習的“敏感期”是存在的:12歲以前學第二語言有著巨大的優勢。所有的語言學研究或實際事例都表明:過了青春期的成人再去學第二語言,發音、聽力、語感或者閱讀能力都很難達到“類似母語”水平。

而青春期以前的孩子,只要真的進入了第二語言的環境,幾乎都可以在幾年內達到“類似母語”的水平。為什麼呢?或許是因為青春期這個特殊的時期,它分泌的激素,不僅讓孩子們瘋狂地長高、發育、變成成人,也讓孩子們腦子裡的那個語言學習區變得僵硬了。

當然啦,人的大腦有巨大的可塑性,任何時候學外語都可以,也可以達到很高成就,但是我們又何必捨近求遠、舍易求難呢?非要等到大腦的語言學習區開始僵硬了才開始死磕外語?就象體操選手,難道非要從那些已經滿18歲、肌肉都硬了的成人中去選材,然後再去刻苦訓練,再去拿奧運體操冠軍?

所以,學外語還是越早越好,只要不掉進“大坑”裡就行。但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在我看來就是掉進坑裡了。因為他們在“聽、說、讀、寫”一起教,結果每一項技能都學不好,都用不上。用不上的知識,就必須耗費巨大的記憶成本去“死記”,稍一鬆懈就忘光光啦。

我們學了漢字,很快就可以拿起繪本和精彩的故事書來讀,越讀越開心。

我們學了數學,馬上就可以計算零花錢與禮物價格的差距,越算越開心

但是我們學了英語的幾個單詞、句型、或語法,又有什麼用呢?根據教學大綱,整個小學階段的單詞量不會超過1千,就算是6年級了又能讀懂哪一本英語故事書呢,像看中文小說一樣通讀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更是做夢。

因為學得慢,所以用不上。既然用不上,那些零零碎碎的外語知識幾乎肯定會在一次一次寒暑期的遊樂中忘得一乾二淨。反過來,這些年來看過太多的“牛娃”和“小榜樣”,從開始“英語啟蒙”到進入“分級閱讀”和“聽懂英語動畫片”,基本都在2-3年時間,不管他們用了什麼技巧和方法,我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快!

就象滾雪球,滾得慢的,邊滾邊剝落,越滾越小;滾得快的,邊滾邊增加,越滾越大。正因為快速學會大量的“聽力詞彙”,英文繪本、動畫、故事書才會有意義、有意思、有趣味;因為有趣味,所以孩子就有動力學會更多的“聽力詞彙”。隨之而來,就是英語單詞和短句的順利拼讀,一步一步就踏進了“分級閱讀”的門檻。

中國的英語教育就是製造大規模的“英語弱智”,一批又一批的中學生把“熟練掌握 2500 詞彙”當作自己的能力上限,把自己從普通兒童變成了弱智青年。小學生也一樣,如果慢吞吞地學,除了浪費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低估了自己的潛力。教育的古怪之處在於,如果把學生當作天才去教育,學生不一定成為天才,但是,如果把學生當作弱智去教育,那學生肯定會變成弱智。

在此,不是告訴家長雞血養娃有多好,也不是全盤否認佛系養娃有多不好,養娃切勿過於極端。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為孩子安排學習任務,和培養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大家如果想獲得更多教育相關信息,歡迎關注我的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