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歷這麼重要,那二本考研的意義在哪裡?很多人都不知道

網友一:

不管是二本還是普通一本,如果你能考上一所985或者211高校,你擁有的不只是那兩張紙,還有你所在學校的平臺,機會以及人脈,當然最重要的你此生都有了一份別人無法替代的研究生履歷。

隨著國家的發展,國民受高校教育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本科學歷已經慢慢開始滿足不了很多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碩士博士學歷人口比例在增加,如果此時你還在滿足於本科學歷,你所面臨的可能不只是學校歧視,還有學歷歧視。

所以,不要只盯著不好的方面看,你要看到更多有利的東西。

第一學歷這麼重要,那二本考研的意義在哪裡?很多人都不知道

網友二:

如果你不考的話,可能連被歧視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二本畢業,有大把的機會擺在你面前,你還會有這種糾結嗎?

首先,通過考研可以考一個更好的學校,換個喜歡的專業,人生多個選擇。雖然能力比學歷更重要,但必要的敲門磚還是需要的。而且,很多985高校的本科和碩士招生人數是相當的,除去一部專業分直接工作,一部分出國,所以通過上研使學歷和學校上一個檔次是有一定普遍性的現象。

其次,學習是一個伴隨我們終生的事情。研究生和本科培養目標不同,方式也有很大區別。不管在國內還是出國,通過研究生學習,我們的視野、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科研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升。

網友三:

能夠考上清華北大肯定智商、綜合素質很高,加上名校的條件和氛圍,應該說名校出來的學生是可靠的,這是看得見、好衡量的;但是並不是說普通院校就沒有頂尖人才,一些人高考的時候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偏科等等,與名校無緣,進入普通院校自己努力,照樣很優秀,可是評價標準在哪裡?還有一些人因歷史的原因未能與名校結緣,照樣很出色,如華羅庚、愛迪生、某因施坦,這些人成名後才知道,你讓HR怎樣招聘他們?人才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變數,有些因素自己無法左右。所以,強調第一學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唯學歷論則是教條主義。我一同學在應聘的時候常被問及第一學歷是不是重點本科,因為他是中專畢業,所以他說:“我沒有第一學歷呀”。招聘的人說“就是你最初畢業的學校”,他說:“對了,是幼兒園!”

第一學歷這麼重要,那二本考研的意義在哪裡?很多人都不知道

網友四:

不能這麼說哦!高考確實定了我們的大學,但是這個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為什麼這麼說呢?人生的學習是終身學習的。二本並不能決定自己的一生。考研就是為了提高自己,複試的過程中不是所有的考生都會被歧視的,這個這是個別而已。如果說名企有名校情結,這個也是可以原諒的。那麼既然我們現在進不了名企,就從自身提高,不能讓別人的眼光否定了自己。別人飯否定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認為自己無路可走。

網友五:

和自己比較,是縱向比較;和別人比較,是橫向比較。考研的意義在於,能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做個縱向比較一目瞭然。

通過三年學習,能使自己在專業上更上一個臺階,更加深入,為以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個假設,這個道理回頭看更容易明白:既然讀高中不一定能上大學,那麼讀高中的意義在哪裡?重點在不一定三個字上。

第一學歷的歧視固然存在,也只是存在於一些高大上的單位部門。他們從來不缺優秀者,有所挑選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便是211,也受985岐視。985之間也存在岐視。如此推論,除了考研清北,其他學校考研就沒有必要了,這顯然是錯誤的結論。

第一學歷這麼重要,那二本考研的意義在哪裡?很多人都不知道

網友六:

有很多單位在 招聘的時候,會要求說不但要求你博士,碩士是985,211,而且還要求你的第一學歷是985,211,在當時我求職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但是總結起來,一般情況下是兩種單位會有這樣的條條框框:一種是真的很厲害,像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他要求的是你的科研能力,而第一學歷的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一個人的能力,但是不是絕對的,有的人呢出身很好,但不夠努力都白搭。第二種情況是,你這個專業的人在市場上供過於求,招聘單位為縮小選擇範圍而恰硬性條件上做出界定,讓很多優秀的人,進不了應聘範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