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元遲來的大決戰,太原之戰

明元遲來的大決戰,太原之戰

1368 年(洪武元年, 至正二十八年),大都的失陷雖然代表著元朝的滅亡,不過,就像明末清初著名的歷史學家谷應泰所評論的那樣,“元亡而實未亡”,因為元順帝至少名義上還控制著東北、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雲南等地區,能夠對明朝北伐軍構成直接威脅的元軍武裝力量分散佈置於從遼東到甘肅的幾千裡戰線上,史書稱其“引弓之士”還有百萬之眾, 盤踞在廣闊的地盤上,擁有大量軍械物資與駝、馬、牛、羊,從表面上看,似乎具備將戰爭進行下去的能力。

北元諸部雖然號稱“百萬”,但大多數是老弱病殘之輩,真正首屈一指的主力自然是在山西蟄伏已久、蓄勢待發的王保保,而陝甘地區的李思齊、張良弼,他們也擁有一定的實力,這些人是地方部隊的佼佼者,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將成為明軍的主要對手。除了地方部隊之外,元軍正規軍之中戰鬥力比較強的要算直屬皇帝的禁衛部隊,這支部隊因主動撤離京城得以保存下來,他們與塞外蒙古的諸王鎮戍軍隊會合,仍然對明軍造成一定的威脅。

北元時刻都想依靠決戰來恢復失地,而明朝也同樣渴望通過決戰來徹底消滅敵人,雙方都希望決戰,決戰就必然會發生。回顧明軍向大都進軍的過程,雖然一路摧枯拉朽,但所遇皆非勁敵,從沒有與元軍主力進行過決戰,要想徹底滅亡北元,必須消滅元軍主力,然而,只有殲滅王保保所部,才算殲滅了元軍地方部隊的主力, 只有殲滅直屬元帝的中央禁衛部隊,才算殲滅了元軍正規軍的主力。對於奮戰在第一線的徐達、常遇春諸將來說,這是個任重道遠、不可一蹴而就的任務,需要進行多次的大決戰才能完成。


大都剛剛易手之際,與王保保決戰的時刻突然到來。朱元璋下令徐達、常遇春出動北伐軍主力從北平西進奪取王保保的老巢山西,同時讓剛剛結束南征的老將湯和與河南守將馮勝率領另一路偏師北上予以配合。

1368 年(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九月,北伐軍首先行動,常遇春帶著部分人馬先行出發,取保定、中山(今河北定縣)、真定(今河北正定)等地之後,準備殺向山西,徐達以大軍繼之,同時留下孫興祖防守北平。就在徐達、常遇春在河北境內攻城略地的時候,湯和與馮勝已經搶先一步打進了山西,他們於十月從河南渡河,經武陟、懷慶(相當於今河南沁陽)越過太行山,攻破碗子城(今沁陽以北) 這個關隘,一舉拿下了澤州,逼退了王保保的守將賀宗哲與張伯顏,接著連克潞州、絳州(今山西新絳)等地。身在太原的王保保如坐針氈,立即派出韓扎兒、毛義率領步騎兵反攻澤州。明軍知道來者不善,緊急要求楊璟、張彬等後繼部隊前來支援。天底下最強的兩支軍隊在韓店相遇並決一雌雄,結果明軍失利而還。

韓店的勝利給王保保造成了一種印象,認為明軍的戰鬥力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強,他現在既然打退了從河南進犯山西的明軍,按理應該掉轉矛頭指向從河北真定方向衝殺過來的徐達,可是,遠在上都的元順帝恰巧傳來了一個命令,要求王保保立即反攻大都。元順帝除了要求山西的王保保出兵之外,肯定還會要求陝西的李思齊、張良弼有所行動,但這兩個人仍然企圖置身事外,對君主之令虛與委蛇。這一次,只有遭到明軍攻擊的王保保忠實執行了命令。《北巡私記》記載及時轉變態度的王保保重新獲得了北元小朝廷的信任,而李思齊、張良弼兩人則被元順帝認定為心存異志。


王保保計劃出奇兵,走間道,採取“避實擊虛”的戰法,繞過徐達、常遇春等人在河北地區的主力,直接攻擊北平,以圖儘快恢復這個舊日的元都,同時還想通過這次出兵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迫使徐達回援北平,以緩解山西地區的軍事壓力。據《庚申外史》記載,王保保當時的兵力號稱“數十萬”,分散駐紮于山西各地,他從中抽調精幹部隊取道雁門關、居庸關向北平猛撲過來。可惜,他的行動沒有得到塞外北元正規軍的及時配合,因而這次精心策劃的反擊成了一次極富冒險精神的單獨行動。

而明朝北伐軍主力自離開北平以來, 在河北地區連戰皆捷,正準備於同年十一月開進山西,在這個時候,身在前線的徐達通過出色的情報工作發覺敵情起了新的變化,他面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回師救援北平;二是置北平於不顧,繼續進攻山西。明軍到底何去何從?這成了軍事會議上的熱門話題。

其實徐達早已拿定了主意,他在會議上對諸將分析道:“王保保率師遠出,太原必虛。而留守北平的孫興祖總領六衛之師,足以鎮御。我等應趁王保保不備,潛師直抵太原,傾其巢穴,使其‘進不得戰,退無所依’,這是兵法所謂的‘批吭搗虛’。等到王保保回師救援太原,則已為我所牽制,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勢必束手就擒。”顯然,徐達不會被敵人牽著鼻子走,他堅決拒絕回師北平,依舊按照原定計劃繼續向山西進軍,針鋒相對地圍攻王保保的大後方太原,迫其撤回進攻北平的部隊。這一招可算是“圍魏救趙”的翻版,可見徐達對付王保保,講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兵貴神速!徐達為了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太原城下,果斷地將部隊一分為二,讓騎兵儘快出發,步兵隨後跟上。一聲令下,薛顯、傅友德率領三千鐵騎為前鋒,火速突擊山西,攻打平定州。徐達率領騎兵主力緊跟其後,走捷徑經太行山麓的井陘也進入了山西,他取道平定州,經新興店、壽陽縣,進至黃次站,還在那裡俘獲太原派來的十五名元軍偵察騎兵,前後僅用數天時間就抵達了太原的門戶榆次。就這樣,快馬加鞭的明軍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到了太原城下。徐達這一招後發制人使得非常乾淨利落,他比王保保動身要晚,卻在王保保尚未到達北平之前,搶先一步來到了太原,原因是繞道而走的王保保,其進軍路線比徐達要長,所以速度自然慢得多。

王保保前進到保安(今河北懷來附近, 與北平尚有一段距離)時,意外收到後方不穩、對手兵臨太原的壞消息,不禁大驚失色,叫苦不迭,他深知明軍即使失掉北平,還有河北、山東、河南等廣大的迴旋餘地,而自己的根據地僅有山西,一旦失去太原,則後路將有被切斷的危險,無奈之下,只得被迫放棄恢復失地的原定計劃,屁顛屁顛地回師自救。


徐達這一招“批吭搗虛”雖然全盤打亂了王保保的計劃,可是他帶到太原城外的全是騎兵,由於缺乏步兵的配合難以克城,故此只能因時導勢,把軍隊屯於城外,意圖以逸待勞,伺機在野戰中攻擊回援的元軍。可是,明軍騎兵將士的素質參差不齊,既有一路追隨朱元璋的淮西舊部,也有中途入夥的綠林好漢,還有新近投誠的元朝軍人,他們的訓練與裝備並不一致,徐達倚為左膀右臂的只有少數精銳的重裝騎兵。所幸的是,軍中一些高手的表現沒有讓人失望。當元軍前鋒“萬騎突至”之時, 發生了難以置信的事情,他們竟然在明軍前鋒驍將傅友德、薛顯與數十名騎兵“敢死隊”的阻擊下退卻,一下子退到了城西。
明元遲來的大決戰,太原之戰


​這一偶然的失利並不代表王保保的騎兵不能打,也許是他們在山西與河北境內兜了一個大圈重返太原城下,早已疲憊不堪,無意立即決戰。

王保保主力隨後趕到,與前鋒會合, 根據《明興野記》的記載,這支軍隊共有“番漢兵十餘萬”,集中駐於城西。明軍騎兵面對優勢之敵,命令部分士卒下馬建立營壘以防萬一。兩軍列營二十餘里,一連對峙了三日,大戰隨時可能爆發。

這時,明將郭英登高遠望敵軍大營, 經過詳細觀察敵情之後,他向上級將領常遇春提出建議道:“敵兵雖多而陣容不整,軍營雖大而無備,應當趁夜劫營。”看來, 郭英真實的意圖是避免在白天堂而皇之地決戰,而想在夜色的掩護下以巧取勝。常遇春對此深表贊同,理由是明軍只有騎兵,而“步兵未至,何以能戰”,因而派遣精騎乘夜劫營確為上策。此時,正巧王保保手下有人願意做明軍的內應,一位名叫“豁鼻馬”的將領悄悄派人約降,表示願意裡應外合。喜出望外的徐達立即批准了劫營之策,並派出五十騎埋伏於城東十里之外,預先約定舉火鳴炮為號,為總攻做準備。


當夜,主動請纓的郭英率十餘騎在元軍內應的引導下潛入敵營,按計劃舉火鳴炮。元軍大營之外的伏兵馬上響應行動。不久, 常遇春聞訊帶兵殺到,各路明軍鼓譟之聲此起彼伏,互相呼應。元軍亂成一團,自相踐踏。正坐於帳中挑燈夜讀的王保保倉促之間不知所措,匆忙從帳後逃出,騎上驏馬,與十八名隨從一起突圍而去。徐達隨後帶領大隊人馬來到城西,接受豁鼻馬等一批元軍將校的投降,總共獲得四萬降卒與四萬餘匹戰馬,佔領了太原。

太原之戰是一場遲來的決戰。明軍的勝利徹底解除了王保保這支勁旅對北平的威脅,鞏固了北伐來之不易的成果。常遇春、傅友德、薛顯、郭英等精英將領在這一戰中表現非凡,他們為打敗王保保的鐵騎立了大功。明軍騎兵在沒有步兵的支持下意外地取得了戲劇性的重大勝利,實在有點僥倖。王保保所部雖然人多勢眾,但在元朝剛剛宣告滅亡的歷史背景下各懷異志,否則的話,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