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汇聚“她力量” 撑起脱贫“半边天”

近年来,长丰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或外出务工,但仍有部分农村妇女留守家中。为了帮助这部分人员增收致富,发挥她们在脱贫攻坚大局中的特殊作用,长丰县多措并举,通过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发展特色农业、帮助贫困妇女发展来料加工业等措施,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

身残志坚 柔弱女带动50余村民养虾脱贫

今年38岁的张玲,自幼因火伤落残,2007年又突发急性肾衰竭,继而又转换为慢性肾炎。身体残疾加上体弱多病,张玲一家一直比较贫困。

面对困境,张玲积极寻求脱贫致富的办法,依托长丰县的扶贫政策,她带动社区及邻村50多户贫困户和残疾人养虾脱贫。在2018年5月21日举行的“魔豆妈妈”创业扶贫安徽赛区比赛中,张玲在60名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以第六名的好成绩获安徽赛区“二等奖”。

长丰县汇聚“她力量” 撑起脱贫“半边天”

张玲走上脱贫致富路还要感谢长丰县残联举办的脱贫技能培训班。两年前,造甲乡稻虾养殖户崔兴文在县残联举办的技能培训稻虾共养培训班上,分享了自己致富之路和养殖技术,让张玲很受启发。

在崔兴文的帮助和指导下,2016年,张玲和丈夫回到家乡,开始从事稻虾养殖。 他们租下90多亩地,发展稻虾共养。张玲刻苦钻研龙虾养殖技术,查阅了大量资料,由于管理到位,技术过关,再加上陶老坝下优质的水源,龙虾长得又大又肥,色泽亮丽,市场价高,第一年就收入10多万元。

张玲养虾成功了,不仅引来了崔兴文等四位合伙人共同加盟,还吸引了周围的农户。2017年,张玲将稻虾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多亩,还成立了下塘镇太张龙虾养殖合作社,带动全村及邻村50多户贫困户和残疾人养虾脱贫。

2018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张玲被长丰县妇联推荐到长丰县电视台《长丰之声·朗读者》节目,和广大妇女分享创业历程。张玲用平淡的语气,朗读了一首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面对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报我,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面对火热的生活。”

“姊妹花”农家乐让农家姐妹奔小康

前段时间天气晴好,每到周末,有不少合肥市民喜欢到长丰县体验农村生活,在农家乐品尝地道的农村美食。马郢社区马郢组的“姊妹花”农家乐就颇受市民的欢迎,这里是一个四合院民房,可承接百人就餐,整体风格温馨且颇具田园艺术风。

长丰县汇聚“她力量” 撑起脱贫“半边天”

今年5月5日,“姊妹花”农家乐在村妇刘家美和同村妇女曹侠的操办下正式开业,同日,作为长丰县第一批“乡村振兴巾帼行”创业示范点进行了挂牌。

刘家美在历尽丧夫之痛、重病打击、女幼待养的风雨坎坷,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种菜养虾,撑起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也逐渐被乡亲邻里认可折服。2017年4月,刘家美当选为社区妇联执委。

2018年年初,刘家美在社区妇联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中,逐渐萌生出建农家乐的念头。说干就干的她,却发现创业中困难重重。

缺乏启动资金、帮手也少,不知道如何审批各项营业证件、不了解旅游和农家乐的具体信息,将来客流少亏本怎么承担的起?

社区两委和妇联得知刘家美的创业想法后,积极给予她政策解答咨询及多方面的帮扶。如今,刘家美和曹侠姐妹俩将“姊妹花”农家乐经营得红红火火。

长丰出台精准扶贫奖补政策 最高奖补30万元

近年来,长丰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女性脱贫致富。就在今年4月,长丰县出台了《2018年特色种养业精准扶贫奖补办法》。根据“奖补办法”的规定,像张玲这样的龙虾养殖户,最高能获得3000元的奖补资金。

长丰县汇聚“她力量” 撑起脱贫“半边天”

“奖补办法”聚焦45个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率。今年,长丰县重点发展草莓瓜菜、稻虾共养、林果产业等特色种养业,基本形成“草莓+扶贫”“龙虾+扶贫”“苗木+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实现到户项目覆盖率达75%以上。

在资金支持力度上,每贫困户每年度自主选择申请1-2项种养业奖补项目,每户项目奖补资金累加不超过3000元(含经营主体带动增收奖补)。每个经营主体申报奖补项目,累计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

长丰县汇聚“她力量” 撑起脱贫“半边天”

与此同时,长丰县把来料加工业作为巾帼脱贫工作的重点来抓,并给予政策扶持。两年前,长丰县就出台了《关于发展来料加工业促进(巾帼)精准脱贫的实施办法》,并划拨财政奖扶资金70万元。2016至2017年度,为从事来料加工的贫困妇女发放财政奖补资金近10万元。

2018年1-6月份,长丰县公示七个乡镇上报12个加工点47户贫困户奖补资金61517.22元的审核工作,待公示期满后,将第一时间拔付打卡。预计完成第一批拔付时间在8月份。

据介绍,长丰县来料加工产业已从最初的糊纸箱、做灯笼、串珠子,发展到鞋帽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皮具加工等多个行业领域,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有近百名贫困妇女加入来料加工行业,累计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30人,为解决农村妇女“务工”与“务农”、“钱袋”与“后代”兼顾的问题提供了一条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