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爲懷,方得始終

有心對人即會無心對己,無心對己便會有心對人,大慈大悲就是要徹底有心對人、無心對己,慈悲為懷,常想他人之所想,常幫他人之所急,常施他人之所需。

需要注意,“慈”與“悲”其實是相反的兩個字,應當分開來解。從兩個字的字形結構來看,它們都是上下結構:“慈”就是“茲”、“心”——意為有心;“悲”就是“非”、“心”——意為無心。“慈悲”就是此心非彼心,有心而無心,“大慈大悲”就是指完全的有心,完全的無心。
慈悲為懷,方得始終

“有心對人”即為“慈”,因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慈母”的概念——母親把所有的心都放在子女身上。而“無心對己”則為“悲”,“悲”就是徹底的無心——無自我之心,也就是完全、徹底的全我——一體我、無分別我。因此,悲願就是一個徹底無我的願望。

世間有的人人格高尚,又很有慈愛之心,想要救濟貧困的人,只要貧困的人去依靠他,就會得到他的救濟照顧;同樣的,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依靠阿彌陀佛,得到阿彌陀佛的照顧。何況彌陀的慈悲是,即使我們不曉得唸佛,沒有意願依靠他,阿彌陀佛一樣很懇切的一直在我們面前,甚至跟我們合掌,要求我們、拜託我們,希望我們稱念他的名號,依靠他,讓他救度到極樂世界去,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所謂“大慈大悲”的地方。所以佛教各種法門當中,真正可以稱為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說起來就只有“一佛一法一淨土”的“南無阿彌陀佛”。
慈悲為懷,方得始終

要懂得付出與分享,人生才有意義。我們不應該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漠不關心。倘若你認為我們身邊的人只是與我們毫無關係的陌路人,那你錯了。實際上,我們身邊的人跟我們是一樣的,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另一個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生命的真諦是:人類本自同根生,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屬於博大的生命之樹中的一個小小的分支而已。而我們身邊的人就是每一個與我們有一個共同根源的分支。
慈悲為懷,方得始終

因此,當身邊的人陷於困境時,我們要懂得如何奉獻自己的力量。這並不是讓你無條件地與他分享你的所有,而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在某種程度上映照出我們的人格與靈魂的和平。

以慈悲之心,靜觀一切,然後會發現,佛是眾生,眾生是佛,我是眾生,眾生是我,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是千千萬萬的眾生之相,也是佛相。人世間本無苦海,心中有苦,則有了苦海。心中無苦,則脫離了苦海。人生苦短,何以解憂,慈悲為懷,處處極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