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對中國食物「又愛又恨」的感覺,都被這個英國女孩寫出來了

瞭解西方人怎麼看中國菜,換一個眼光我們反而更能夠看到自己菜色的特點。

西方人對中國食物“又愛又恨”的感覺,都被這個英國女孩寫出來了

扶霞·鄧洛普的《魚翅與花椒》。(圖片來自上海譯文出版社)

“怎麼可以吃兔兔?兔兔那麼可愛!”英國女孩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感受到這句源自電影《撒嬌的女人最好命》的嬌嗔,比女主角在電影裡要早足足20年——1994年,扶霞作為留學生來到位於成都的四川大學留學一年。她的一段“冒險”也就此展開……

來到四川,看見“中國人啥都吃”

說這本《魚翅與花椒》是英國妹子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寫出來的並不準確,更精準地描述應該是,這是她“用嘴吃出來”的。

扶霞.鄧洛普在牛津長大,20世紀90年代來中國之前,她就在劍橋大學取得了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後來又在倫敦亞非學院以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獲得了中國研究碩士學位。1994年,扶霞拿到了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補助後,來到四川大學就讀一年。

在這之前,扶霞形容自己從一開始就“發誓不論人家請她吃什麼,不管那食物有多麼古怪,她一律來者不拒”,但她也遭遇了文化不同帶來的強烈衝擊。在《魚翅與花椒》一書中,她回憶起在成都的經歷:

“1992年,我第一次去中國,那真是大開眼界的發現之旅。”

“我到成都不久,一位渾身閃爍著母性光輝的中年婦女邀請我去她的兔肉餐館吃午飯,在那裡我遭遇了最嚴重的‘文化衝擊’……一進門,我們午飯的主要食材還在屋子角落裡吃著萵筍葉子,小嘴兒快速地動著,可愛極了。”

西方人對中國食物“又愛又恨”的感覺,都被這個英國女孩寫出來了

扶霞在成都菜市場選花椒。(圖片來自上游新聞)

西方人對中國食物“又愛又恨”的感覺,都被這個英國女孩寫出來了

學烹飪。(圖片來自上游新聞)

但很快她就目擊了“殘酷一幕”。那天她在廚房旁觀看到的是“兔兔之死——打兔頭,使其暈厥。將後腿綁好,倒掛。割喉。立刻剝皮。拿切肉刀使勁砍成小塊。”扶霞說,“我還沒從剛才看到的殘酷一幕中回過神來,就被帶進餐廳,面前擺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燒兔肉。我一點也不想吃。但是李嬢嬢帶著強烈的自豪期待地望著我,那懇切中充滿了熱心與慷慨,我只好動了筷子。”

對外國人而言,吃腦花也是一件有點超出他們想象的事。在扶霞筆下,自己吃腦花時的體驗是這樣的,“我心一橫、眼一閉,張口就吃了。那口感像奶凍,柔軟綿密,又有很豐富的層次,真是危險的誘惑。”

出於對中國菜的喜愛,此後扶霞又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專業廚師訓練,成為該校第一位外國學生。

西方人對中國食物“又愛又恨”的感覺,都被這個英國女孩寫出來了

西方人對中國食物“又愛又恨”的感覺,都被這個英國女孩寫出來了

扶霞在四川學烹飪時做的烹飪筆記。(圖片來自上游新聞)

她也來過重慶,並且嘗試過夏天在江邊吃火鍋。“那是個悶熱難耐的晚上……我們圍著一口大鍋坐下,鍋裡堆滿了幹辣椒,這種規模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我們拿筷子下到滾燙的紅湯裡。撈出來的每一塊食物上都裹著亮閃閃的紅油……一頓飯吃完,我辣得都要精神錯亂了:嘴巴火燒火燎、酥麻刺痛,渾身大汗淋漓。我感覺汗毛直豎,卻又要被熱氣熔化,真分不清是痛苦還是愉悅。”

愛上江南:和大廚切磋,在湖邊垂釣,去山裡挖竹筍

過去幾年來,這個能說會寫中文的英國人曾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蘇州、寧波和紹興等地,流連在各地廚間,與當地大廚切磋,在湖邊垂釣,深入鄉下采摘竹筍和野生蔬菜。

2016年7月,扶霞的作品《魚米之鄉》與讀者見面,該書以食材簡介和菜譜入手,向海外讀者展現了口齒留香的江南美食。過去20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收集菜譜與傳播中餐美食文化,已有介紹包括川菜、湘菜在內的6部著作。顯然,她並不滿足於此,她的足跡逐漸在中國江南地區展開。

“那些戀上江南的沒有人願意離開。” 扶霞在書中寫道,“精緻的一餐在中國不只是味覺盛宴,也是色香味形氣的綜合感受,甚至是器皿的使用。正統的江南菜就很講究視覺感官,比如配色。”

在中國飲食文化裡,看見西方的偏見

歐洲人對於中國食物的印象,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馬可·波羅。扶霞就此做了一番考證:

“在這些最初的記錄裡,外國人就開始表達對中國菜的震驚了……馬可·波羅不無厭惡地寫道,中國人喜歡吃蛇肉和狗肉。他還宣稱,有些地方會吃人肉。”19世紀,英國外科醫生來華,吃飯小心翼翼地,他說“免得不知不覺就吃了條蚯蚓,或者啃著貓兒小小的骨頭”。

扶霞為此替中國人抱不平,她說,“面對這些充滿毀謗意味的成見,中國人整體上保持了驚人的沉默……中國普通家庭常吃的飯菜也基本上就是主食、豬肉和蔬菜,根據地方的不同可能來個魚或者海鮮。其實吃狗肉、驢鞭的人很少,從來沒吃過的大有人在。”

比華人更熱愛中國食物

“我們之所以沒能給予中國烹飪應有的認可,是因為烹調技術遠不是味道二字可以概括的。如同其它藝術一樣,烹調是一種文化對話,有著更豐富的外延。”

從最初美食編輯,到“顛大勺的”,再到美食作家和烹飪諮詢師,扶霞表示,中餐關注度也折射了這個國家的經濟變遷。在倫敦麗思酒店工作的華人經理李建勳(Jason Li)說,中餐在國外越來越受歡迎。“以前大家只知道粵菜和北京烤鴨,現在四川菜也喜歡,上海菜也喜歡,東北菜也能接受,外國人越來越喜歡中華美食了。” 李建勳也評價扶霞“比見過的所有華人都更熱愛中華美食”。

西方人對中國食物“又愛又恨”的感覺,都被這個英國女孩寫出來了

扶霞做的毛血旺。(圖片來自上游新聞)

《魚翅與花椒》很好地向西方解釋了並非顯而易見的中國道理,也向中國讀者揭示了西方人眼中的中餐。2012年,梁文道點評此書時說,“瞭解西方人怎麼看中國菜,換一個眼光我們反而更能夠看到自己菜色的特點。”

2018年,《美食不美》節目中的幾位亞裔美國人發問:“為什麼我們總是要通過西方白人的視角(white lense)來看待和評價我們的食物呢?”這本書也許是幫助我們進入這個問題的很好的途徑。

題圖來自FOODWISE

澎湃新聞,2018年7月25日,《:一本食物民族誌,一個西方人眼中的中餐》

好奇心日報,2018年7月24日,《一個英國女孩去了中國,啥都吃了,後果呢?》

上游新聞,2018年7月21日,《看這個英國妹子怎麼形容大夏天在重慶江邊吃火鍋的感受》

中國日報,2016年7月29日,《英國中餐女王:那些戀上中國江南的沒有人願

西方人對中國食物“又愛又恨”的感覺,都被這個英國女孩寫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