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曾在歐洲獲得一塊地,至今還有效,每個國人都可自由出入

北洋政府曾在歐洲獲得一塊地,至今還有效,每個國人都可自由出入

1925年,北洋軍閥段祺瑞臨時執政期間,曾經派人主動與歐洲各國簽訂了一個條約。人們印象中,近代中國與西方國家簽訂的條約都是喪權辱國的條約,可段祺瑞這次簽訂的條約完全不同。

條約的名字叫《斯瓦爾巴條約》。這個條約是1920年2月9日,由英、美、丹麥、挪威、瑞典、法國、日本等18個國家在巴黎簽訂。條約規定,斯瓦爾巴群島“永遠不得為戰爭的目的所利用”。

只要在條約上簽字的國家,都可以在這裡從事生產、商業、科考等活動。也就是說,中國一旦在條約上簽字,就意味著在萬里之遙的歐洲有了一塊土地。或者說,這裡是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出入、逗留海外的唯一一塊地方,是免簽證的。

北洋政府曾在歐洲獲得一塊地,至今還有效,每個國人都可自由出入

斯瓦爾巴群島位於北緯70°以北的地區,常年冰雪覆蓋,使得這裡成為科研探索研究的最好地位。正是這樣的作用,使得這裡類似一個自然保護區,當然各種科研行為大前提都是要保護這裡的自然環境。

問題是北洋政府統治期間,國家內部並不穩定,各路軍閥混戰此起彼伏,為何要去簽訂這個月一個條約呢?受到了法國的邀請,“我國經法國之邀請並承認荒島主權本系國際間一種事實。如我國加入該約,則僑民前往該島經營各種事業即取得條約保障而享有均等權利。”

北洋政府曾在歐洲獲得一塊地,至今還有效,每個國人都可自由出入

北洋政府簽訂這份條約後,為中國後來進入北極進行科研活動,鋪平了道路。條約簽訂60年後,中國才真正踏上了斯瓦爾巴群島。耐人尋味的是,斯瓦爾巴群島彷彿跟中國非常有緣。早在16世紀時,歐洲人為打通從北極到中國東北的航線,荷蘭人威廉·巴倫支率船隊抵達該島。

巴倫支將這裡命名為“斯匹次卑爾根”,意思是“尖峭的山地”。因此,《斯瓦爾巴條約》又稱《斯匹次卑爾根條約》。

北洋政府曾在歐洲獲得一塊地,至今還有效,每個國人都可自由出入

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雖多次踏上斯瓦爾巴群島採集研究數字,但與其他有科考站的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經過一代代科考人的努力,2004年7月28日,中國北極黃河站終於在斯瓦爾巴群島新奧爾松落成。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斯瓦爾巴條約》的簽訂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可惜,如今這段歷史鮮為人知。

參考資料:《斯瓦爾巴條約》、《中國北極黃河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