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角度看大学

以前人们经常有这样一种论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现在虽然有所弱化,但仍能够听到诸如工人老大哥,农民兄弟,奸商等论调。足见工业的重要性!中国制造业举足轻重,但在工业底蕴和技术创新方面,确实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空白。试举一例,冰山一角而已,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吧,唤醒惺忪的龙的传人!半导体加工设备基本被日本,美国霸占,看intel的最佳供应商就知道了。不同的是中国想买有些国外设备,别人不卖。目前蚀刻设备精度最高的是日立。其实看看英特尔的最佳供应商就知道了,一块CPU要制造出来需要N多东西。INTEL的牛逼,离不开其供应商,有些是独家供应。其他厂商想买都买不成。比如东丽,帝人的炭纤维,超高精密仪器,数控机床,光栅刻画机(这个最牛的也是日立,刻画精度达到10000g/mm ),光刻机(ASML)等等,这些是美日严格限制出口的。。分不清啥叫蚀刻机,啥叫光刻机,啥叫光栅刻画机的自己去GOOGLE。

可见中国的高科技之路,任重道远。能够勇挑大梁的仍然是即将上大学以及在这个行业里奋斗的的学生和工程师等等。对于已经成型的朋友来说,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大家都希望你们坚持下去,梦想要有的,万一要实现了呢!对于即将报考的孩子们来说,如果你有这方面意向,请看过来。

对于有志于工科院校的孩子们来说,你一定要了解“四大工学院”的来龙去脉,可能到现在你从末听说过,但你一定听说甚至是了解华中大,大工,东大和华工。对了,它们就是“四大工学院”的前身。

“四大工学院,即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著名的重点工学院,分别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在1952年前后的全国院系调整过程中,基于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为了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国家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四大工学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建的、实力和影响力在当时都很靠前的高等多科性工业大学。华科(虽然官方简称为华中大,但还是习惯称华科),大工,东大和华工四所牛校,都是在2001年进入了985工程,但是在2000年左右的合并潮中,却做了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了合并壮大自己,有的则继续保持独立发展。

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去“国立”两字径称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在并入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后于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其后,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其时,南京工学院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工科体系完备,综合实力强劲。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1958年,化学工程系整建制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1988年5月,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东南大学和1958年创建的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合并,仍定名东南大学。

东大在2000年的时候虽然也选择了合并,当时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合并,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但是这次合并严格来说对于东大并没有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实力提升,合并的高校中南京铁道医学院实力尚可,但也非一流的医学院,当时只是在二本招生而已,即使合并后东大医学院也到2008年才整体进入一本招生,另外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地质学校一所专科一所中专,合并仅仅是扩大了校园而已,所以东大的合并顶多算是补足了医学学科,但是医科的发展还是需要东大自身发力,不过可喜的是东大的医学院最近几年开始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距离一流还有段路,时至今日的东大,还是保持着非常纯正的工科传统,而其建筑和工科的强势地位多年来未有丝毫改变,而且东大的学风向来被广为称道。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1952年,由当时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广东工业专科学校4院校为基础,会同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武昌中华大学(现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等六个院校中与工科相关的专业组建而成华南工学院。其汇集了当时中南地区所有最为优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厚的工学基础。被誉为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

1953年,华南工学院铁道专业调至长沙组建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组建合并成立中南大学)。1954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至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1954年,华南工学院水利系(科)调至武汉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1955年,华南工学院测绘专业的师资、设备调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1956年,由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在四川成都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1958年,华南工学院分割成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1962年,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1970年,华南工学院再次被分割,分为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1978年,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在同城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华工当时也动了合并的念头,其和第一军医大学(今南方医科大学,当年已经基本确定转交地方)之间是绯闻连连,甚至于和华农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之间也是合并传闻频传,然而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但是在当时并校其实能够带来巨大的投入的,当年在中山大学的并校大会上,教育部与广东省政府举行了重点共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协议签字仪式。根据当时协议,在2001年至2003年3年内,除对学校的正常经费安排外,教育部向中山大学投入建设经费人民币3亿元,广东省投入9亿元。在2001年至2003年3年内,教育部向华南理工大学投入建设经费人民币2亿元,广东省投入2亿元。中山大学当年就获得了额外的12亿重大投入,而华工仅获得4亿投入,中大在并校后排名也是迅速蹿升,当然华工这几年发展也非常快,而且保持了很大的特色和延续性,而且各项指标相比也毫不逊色。

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以及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当时华科出人意料的吞并了同济医科大学(当时同济医科大学已经是湖北最强的医科大学,在全国也颇有名气,而且部分医学基础课(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部分课程)由武汉大学相关院系代授,上课地点也设在武汉大学校内。因此,当时同济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大多认为,如果要和武汉的某所高校合并,选择联姻武汉大学是最合适的),然而事与愿违,同济医科大学最终还是被华科收入囊中,武大和华科关于同济医科大学的恩恩怨怨当年还轰传一时,而对同济医科大学的吞并也造就了现在华科一流的医学院,真正的优势互补,另外当时一起合并的还有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华科的整体排名在合并后接连蹿升,也真正开始和武大形成鼎足之势,现在看来,华科的当年的合并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学校肇始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先后从海内外引进学者近百名,其中包括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王大珩(著名光学家,中国光学学科奠基人)、张大煜(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钱令希(教育家、中国计算力学奠基人)、吴式枢(理论物理学家)、毕德显(电子科学家、中国雷达技术奠基人)等等著名学者,成立了八个系:数学系、物理系、电讯系、电机系、水利系、化工系、船舶系、机械系、冶金系。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医学院独立为大连医学院(今大连医科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屈伯川任大连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1952年至1955年之间,因为国家政策和学校地处战略前沿等因素的影响,建校初期的八个系和十多个学科大部分被调整到内地其他院校或独立为国家专门科研机构,学校损失巨大。数学系被撤销,师资被调往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由王淦昌领衔的核物理师资被调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物理师资并入吉林大学;王大珩领衔的光学师资被调往长春组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6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后继续分拆组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电机系并入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当时国内唯一的电讯雷达系全体师生派往抗美援朝战场,战争结束后撤到张家口组建解放军军事通讯学院,后迁至西安成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槱领衔的船舶系并入上海船舶工程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液体燃料组参与合并组建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煤化工师资迁到山西组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起重运输专业并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今太原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所大部分师资划归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并入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的化工师资并入大连工学院。至此,大连工学院仅留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力学四个院系。

1958年至1960年,屈伯川、钱令希带领中青年教师组建数理力学系,重建船舶系、内燃机系、电子系,大连工学院重新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10月大连工学院被重新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9月即首批派出由40多位经济学、管理学教授(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组成的首批师资队伍到大连任教。学校也借此契机成立了管理系,开启学校人文社科发展之路。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一所从未合并过的精华985高校。在2000年的大学合并潮中,大部分的大学都选择了合并互补类型的大学,而如果说每个大学最想合并的大学,那么非医科类大学莫属了,毕竟光科研经费医学类就可以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这点看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永远是医学类占大头就知道了,大连理工当时其实也有合并的念头,合并的对象是东北财经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当时几近成功,只是后来国家急刹大学合并潮,大工合并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但是这也造就了今日更加纯粹的大工。

附表;从人数看大学含金量,寻找‘四大’影子

另类角度看大学

人多不一定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