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角度看大學

以前人們經常有這樣一種論述---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現在雖然有所弱化,但仍能夠聽到諸如工人老大哥,農民兄弟,奸商等論調。足見工業的重要性!中國製造業舉足輕重,但在工業底蘊和技術創新方面,確實還存在較大的不足和空白。試舉一例,冰山一角而已,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吧,喚醒惺忪的龍的傳人!半導體加工設備基本被日本,美國霸佔,看intel的最佳供應商就知道了。不同的是中國想買有些國外設備,別人不賣。目前蝕刻設備精度最高的是日立。其實看看英特爾的最佳供應商就知道了,一塊CPU要製造出來需要N多東西。INTEL的牛逼,離不開其供應商,有些是獨家供應。其他廠商想買都買不成。比如東麗,帝人的炭纖維,超高精密儀器,數控機床,光柵刻畫機(這個最牛的也是日立,刻畫精度達到10000g/mm ),光刻機(ASML)等等,這些是美日嚴格限制出口的。。分不清啥叫蝕刻機,啥叫光刻機,啥叫光柵刻畫機的自己去GOOGLE。

可見中國的高科技之路,任重道遠。能夠勇挑大樑的仍然是即將上大學以及在這個行業裡奮鬥的的學生和工程師等等。對於已經成型的朋友來說,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大家都希望你們堅持下去,夢想要有的,萬一要實現了呢!對於即將報考的孩子們來說,如果你有這方面意向,請看過來。

對於有志於工科院校的孩子們來說,你一定要了解“四大工學院”的來龍去脈,可能到現在你從末聽說過,但你一定聽說甚至是瞭解華中大,大工,東大和華工。對了,它們就是“四大工學院”的前身。

“四大工學院,即中國最早建立的四所著名的重點工學院,分別是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和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 在1952年前後的全國院系調整過程中,基於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為了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國家大力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四大工學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創建的、實力和影響力在當時都很靠前的高等多科性工業大學。華科(雖然官方簡稱為華中大,但還是習慣稱華科),大工,東大和華工四所牛校,都是在2001年進入了985工程,但是在2000年左右的合併潮中,卻做了不同的選擇,有的選擇了合併壯大自己,有的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

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

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去“國立”兩字徑稱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以南京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在併入金陵大學、江南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後於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其後,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其時,南京工學院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工科體系完備,綜合實力強勁。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1958年,化學工程系整建制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1988年5月,學校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東南大學和1958年創建的南京鐵道醫學院等校合併,仍定名東南大學。

東大在2000年的時候雖然也選擇了合併,當時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合併,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但是這次合併嚴格來說對於東大並沒有帶來太多實質性的實力提升,合併的高校中南京鐵道醫學院實力尚可,但也非一流的醫學院,當時只是在二本招生而已,即使合併後東大醫學院也到2008年才整體進入一本招生,另外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和南京地質學校一所專科一所中專,合併僅僅是擴大了校園而已,所以東大的合併頂多算是補足了醫學學科,但是醫科的發展還是需要東大自身發力,不過可喜的是東大的醫學院最近幾年開始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距離一流還有段路,時至今日的東大,還是保持著非常純正的工科傳統,而其建築和工科的強勢地位多年來未有絲毫改變,而且東大的學風向來被廣為稱道。

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

1952年,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廣東工業專科學校4院校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武漢交通學院(後併入武漢大學)、武昌中華大學(現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等六個院校中與工科相關的專業組建而成華南工學院。其彙集了當時中南地區所有最為優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華南理工大學深厚的工學基礎。被譽為中國“南方工科大學的一面旗幟”。

1953年,華南工學院鐵道專業調至長沙組建長沙鐵道學院(2000年組建合併成立中南大學)。1954年,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調至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前身)。1954年,華南工學院水利系(科)調至武漢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1955年,華南工學院測繪專業的師資、設備調往武漢組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1956年,由當時的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交通大學三所院校的電訊工程專業合併在四川成都組建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前身)。1958年,華南工學院分割成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1962年,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合併為華南工學院。1970年,華南工學院再次被分割,分為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1978年,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合併成立華南工學院。1988年,華南工學院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

在同城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後,華工當時也動了合併的念頭,其和第一軍醫大學(今南方醫科大學,當年已經基本確定轉交地方)之間是緋聞連連,甚至於和華農還有廣州中醫藥大學之間也是合併傳聞頻傳,然而最終都是不了了之, 但是在當時並校其實能夠帶來巨大的投入的,當年在中山大學的並校大會上,教育部與廣東省政府舉行了重點共建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協議簽字儀式。根據當時協議,在2001年至2003年3年內,除對學校的正常經費安排外,教育部向中山大學投入建設經費人民幣3億元,廣東省投入9億元。在2001年至2003年3年內,教育部向華南理工大學投入建設經費人民幣2億元,廣東省投入2億元。中山大學當年就獲得了額外的12億重大投入,而華工僅獲得4億投入,中大在並校後排名也是迅速躥升,當然華工這幾年發展也非常快,而且保持了很大的特色和延續性,而且各項指標相比也毫不遜色。

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並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以及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

1955年9月,汽車專業併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併入華中工學院。1988年1月,學校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2000年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當時華科出人意料的吞併了同濟醫科大學(當時同濟醫科大學已經是湖北最強的醫科大學,在全國也頗有名氣,而且部分醫學基礎課(與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藥學等相關專業的部分課程)由武漢大學相關院系代授,上課地點也設在武漢大學校內。因此,當時同濟醫科大學的師生校友大多認為,如果要和武漢的某所高校合併,選擇聯姻武漢大學是最合適的),然而事與願違,同濟醫科大學最終還是被華科收入囊中,武大和華科關於同濟醫科大學的恩恩怨怨當年還轟傳一時,而對同濟醫科大學的吞併也造就了現在華科一流的醫學院,真正的優勢互補,另外當時一起合併的還有武漢城市建設學院,華科的整體排名在合併後接連躥升,也真正開始和武大形成鼎足之勢,現在看來,華科的當年的合併應該說是非常成功的。

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

學校肇始於1949年4月成立的大連大學,大連大學先後從海內外引進學者近百名,其中包括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彈之父)、王大珩(著名光學家,中國光學學科奠基人)、張大煜(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催化科學奠基人之一)、錢令希(教育家、中國計算力學奠基人)、吳式樞(理論物理學家)、畢德顯(電子科學家、中國雷達技術奠基人)等等著名學者,成立了八個系:數學系、物理系、電訊系、電機系、水利系、化工系、船舶系、機械系、冶金系。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醫學院獨立為大連醫學院(今大連醫科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屈伯川任大連工學院第一任院長。

1952年至1955年之間,因為國家政策和學校地處戰略前沿等因素的影響,建校初期的八個系和十多個學科大部分被調整到內地其他院校或獨立為國家專門科研機構,學校損失巨大。數學系被撤銷,師資被調往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由王淦昌領銜的核物理師資被調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物理師資併入吉林大學;王大珩領銜的光學師資被調往長春組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1956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後繼續分拆組建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電機系併入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當時國內唯一的電訊雷達系全體師生派往抗美援朝戰場,戰爭結束後撤到張家口組建解放軍軍事通訊學院,後遷至西安成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楊槱領銜的船舶系併入上海船舶工程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液體燃料組參與合併組建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煤化工師資遷到山西組建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起重運輸專業併入太原重型機械學院(今太原科技大學);科學研究所大部分師資劃歸中國科學院設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併入大連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工學院的化工師資併入大連工學院。至此,大連工學院僅留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水利工程、力學四個院系。

1958年至1960年,屈伯川、錢令希帶領中青年教師組建數理力學系,重建船舶系、內燃機系、電子系,大連工學院重新發展成為以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1960年10月大連工學院被重新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9月即首批派出由40多位經濟學、管理學教授(包括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組成的首批師資隊伍到大連任教。學校也藉此契機成立了管理系,開啟學校人文社科發展之路。

學校坐落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是一所從未合併過的精華985高校。在2000年的大學合併潮中,大部分的大學都選擇了合併互補類型的大學,而如果說每個大學最想合併的大學,那麼非醫科類大學莫屬了,畢竟光科研經費醫學類就可以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這點看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永遠是醫學類佔大頭就知道了,大連理工當時其實也有合併的念頭,合併的對象是東北財經大學和大連醫科大學,當時幾近成功,只是後來國家急剎大學合併潮,大工合併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但是這也造就了今日更加純粹的大工。

附表;從人數看大學含金量,尋找‘四大’影子

另類角度看大學

人多不一定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