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國當年占領青島時修建下水道,並延用百年至今青島不淹水的故事是真的嗎?

lierenhuichang


前不久,颱風登陸中國,很多城市被暴雨淹成了一片汪洋,連汽車都只能在水中“遊淌”。每當這個時候,人們難免會想起中國唯一不怕淹的城市——青島。還有人說青島之所以不會被淹,是因為百年前,德國人修的下水道,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小夥伴們應該知道,在上世紀初,德國人佔領過青島一段時間,並在當地修建了約80公里排水系統。而自那之後,由於服役超期和城市規劃等原因,這段管道早已經被翻建整修,留下來的暗渠和管道只剩2.66公里,連青島排水管總長(約3000公里)的千分之一都不到。

而青島不被淹主要得益於三點。首先是它特殊的地理環境,由於山、海、城一體,雨水能很快的經地面匯入大海。其次是氣候,青島處於溫帶季風區,降雨分佈較為均勻,很少出現連續強降雨。最後就是它完善的排水系統了,據說青島的排水管網投資較大,其建設標準和密度在國內都是數一數二的。

有一點德國確實幫了大忙,那就是他們將“雨汙分離”模式引進青島,讓生活汙水走一條道,雨水走另一條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雨水疏通的壓力。不過,也僅限當時的洋人區。後來的“雨汙分離”管道都是青島人一點點建起來的。所以說,以後再談起青島強大的下水道系統,可不要覺得全是託德國人的福哦。

科技公元,帶你瞭解最創新的技術,最創意的產品。


科技公元


作為一名祖籍青島人,我可以負責任的回答這個問題,是真的!

但是網上吹得太狠的那一段“德國油紙包”的故事,肯定是演繹的。

那個段子是這樣的:說德國在青島修建的下水道百年之後還照常使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百年之後的今天,管道內部有些接頭零件需要更換,青島市政某公司本著閒著也是閒著的原則,撥通了德國的電話,居然德國當年負責修建青島下水道的公司還存在。人家還在電話裡告訴他,甭著急,你們在附近三米找找看,有個隱蔽的零件存放點,市政公司的工作人員按照提示,果然找到了零件,存放在一個油紙包內,打開之後,光亮如新,換上就能用。

據稱這個段子後來被德國某報紙闢謠,並在德國傳為笑談。

還用德國報紙闢謠,一聽就是假的!按照段子描述的零件,像是金屬製成品,下水道都是陶瓷或石材製成,哪兒有什麼接頭零件?又不是上水管道!

這個段子後來被玩壞了,很多新版本的段子以此孕育而生,比如:德國遊客來青島旅遊,突發腎衰竭,來的德國人當年建造的醫院就診,醫院沒有適合德國人的腎源,這不是德國人建的醫院嘛,就給德國打了個電話,德國人說彆著急,我們當年既然造了就肯定有準備。醫生掛了電話,按照電話中德國人的提示,在醫院手術室下方的地板裡刨出了一個油紙包,打開以後,雖百年,這掛腰子卻光亮如新,換上就能用,多出來的一個當晚醫生還回家做了盤爆炒腰花,味道沒變!

當年德國人所修建的下水道,總長度共有80公里,後來絕大部分被民國和新中國重修或廢棄,現在保留的只有短短的三公里,佔現在的全市三千公里排水管道的不足千分之一,但是確實是

仍!在!使!用!

也不高,2.5米,站個成年人絕對沒問題(姚明都行);也不寬,3米,跑輛汽車肯定沒問題(雙車道實現不了)。

所以,我們說“德國佬在青島呆了十七年,沒蓋大樓,沒建燈光廣場,卻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給修了。這些活兒誰也看不到,典型屬於吃力不討好。但百年以後,全中國人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青島!”這句話本身,沒毛病!

沒毛病歸沒毛病,青島老城區(德據區)不遭水淹的因素除了這一條,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青島老城區全是山,往地下一刨,去是花崗岩,下水道的坡度非常大,管徑又粗,又沒有淤泥堵塞的可能性,排水當然順暢。

據市政人員宣傳,建國後也吸取、借鑑、繼承了德國人的設計理念,所以青島成為一座下暴雨時不會被水淹的城市。

上面這句又是吹牛了,小時候的臺東仲家窪和四方鐵中一帶,倒全是後期新修建的下水道,一到下雨天不還是一片澤國,當然這也有地形低的緣故。

總而言之,德國人當年給青島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現在遊客所能見到的天主大教堂、基督大教堂、八大關萬國建築群和其他老城區的德式老房子以及滿大街塑料袋裡盛著的青島啤酒,下水道也是槓槓的。

十九世紀的歐洲,隨著第七次鼠疫大流行和第三次霍亂大流行,在這期間,歐洲開始掀起了人類第一次衛生革命的浪潮,法國、英國、德國分別在同期修建或完善了環境改進中的重要一環——下水道建設。

發上幾張法國當年建設並沿用至今的下水道照片,我們就可以知道歐洲人對這一點是多麼發自內心的重視。在這一點上,的確值得我們全國任何一個城市學習!


歷來現實


由於近代中國混的不咋地,所以導致國人對進口的產品大加讚賞。

最為明顯的就是青島下水道事件,實際上德國產品真正厲害的時候是二戰及戰後,而之前的“德國製造”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而青島是什麼時候被佔的呢?正是那個假貨橫行的德國時代。

1897年11月“鉅野教案”事件,德國政府以此為藉口,派兵侵佔膠州灣。1898年9月,德人開放青島為自由港。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這裡成為膠澳租借地的主要區域。1919年巴黎和會,英法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從中可以看出,德國佔據青島不過20年。

德國作為一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後起之秀,企圖超越當時自己的親戚英國。而那時不列顛正式最強盛的維多利亞時代,工業品遠銷世界各地。而德國呢?維多利亞女王眼睜睜的看著農業國的德國,利用貿易保護,扶持勞動密集型的外向經濟賺取外匯。而當時“英國製造”是品質和市場的保證,英國貨成了山寨對象。(這個其實和我國有些類似,都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期間還大量套牌貼牌的山寨品,至今依舊有莆田鞋的傳說)

比如發明了坩堝鋼工藝的英國廚具品牌“謝菲爾德”。德國的“索林根餐具”使用劣質材料和漏洞滿滿的技術指標生產出冒牌“謝菲爾德”,質量極差,使用低價策略極大的衝擊整個市場。

就算是皇族們是親戚也不這麼山寨啊,英國人還以顏色,1887年,深受來自德國工業仿製品侵害的英國廠商推動議會,通過了商標法案,成功要求用“德國製造”的標籤來註明來自德國的山寨品。

從中可以看出,整個德國都在德皇的領導下,瘋狂賺錢,昧著良心賺錢,賣給產品都是全是粗製濫造的山寨品,整體風氣都是這麼浮躁,憑什麼一個遠在10000多公里外的青島殖民地那麼上心。殖民地德國人是少,但是也有好幾百平方公里,區區一個青島,還是貧窮落後的遠東,在地緣政治中這是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大可惜的雞肋。而且當時交換殖民地也存在,完全可以換取高價值更容易套現的東西。

對於左手萎縮的德皇來說,青島屬於德國殖民地地位最末尾的殖民地。距離遠,沒礦產,語言不通,原國人口極多,作為市場運一趟貨都得大半年,真的是沒什麼價值。更不用說給青島人民修一個百年不壞的下水道,費力不討好還沒錢的工作誰願意幹。

青島不積水多數是有地形導致,因勢利導的把水排了出去。而且德國排水系統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厲害,即使是現代也會積水,100年前的下水道不阻塞,這不是忽悠人嗎?

2011年7月19日夜,德國南部城市紐倫堡遭遇了一場30年不遇的大雨,從當晚10時50分到次日中午的14個小時內,每平方米的平均降雨量為110升.(求青島零件支援德國,加急啊!!!)

而且印象中德國人如何守時等等,這也是胡侃。我們講證據:

原來總說德國是“準時” 的民族,而德鐵的“日常不準時”也是最讓留德華詬病的,常常因為突如其來的“晚點”,打亂了一天的節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關於德國人在青島修的下水道,在網絡上被傳的神乎其神,外國的月亮過了百年依然比中國圓。

每年暴雨季節青島城區不用看海,事實其實說跟當年德國人修的下水道有那麼一丟丟的關係,更大的關係還是其他因素。對此,無論是德國人自己,還是青島市政都站出來澄清過。

德國人澄清

百年前的德國造今天被中國人神話,這點連德國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德國媒體曾進行過披露,當年德國在青島建設的下水道約80公里左右,主要集中在靠海的德國人聚居區域,當年在設計和施工時,確實費了一番心思。目前青島城區已經擴大數倍,大部分區域的下水系統跟他們沒關係。

青島市政部門闢謠

青島市政部門曾帶領媒體專門探訪過當年德國人留下的下水道,能用的已經不足3公里,而青島地下排水系統總長近3000公里,也就是說德國人留下的下水道只佔如今青島下水道的不到千分之一。憑這千分之一就能讓青島成為最不怕淹的城市?顯然是神話。



青島不怕淹的真正原因

沒有一個城市敢說自己不怕淹的,青島只是相對大多數城市來說,更不易淹水而已。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地勢原因。青島是丘陵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而低的一面又臨海,使得積水可以更方便地排入大海。

2.這點跟德國人有關,後來的城建中沿用了一點點德國的下水道,繼承借鑑了德國人的設計理念,採用雨汙分流的方式,後來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提升。

3.管理上比其他城市更用心。

最後說說所謂的德國神話

某些人跪下了就再也起不來,也不願意起來。網上關於德國人的說法太無恥,說德國人來到青島不修別墅不建軍事基地,一門心思修建下水道。德國人都是活雷鋒?

德國人費盡心思佔領青島,居然是為了給青島人民修下水道。德國人真要這麼活雷鋒,也就不會有兩次世界大戰了。


凡塵往事


都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是當一件事情看起來似乎符合印象中的概念而身邊的人有沒有一個能夠給出令人信服的反駁的時候,那麼很多智力正常的人也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首先問題中的配圖就是有問題的:這兩張圖片,沒有一張是德國殖民時期青島下水道的實景。左側的圖片地點不明,可能是位於東歐或意大利的某處城市的下水道,右側的圖片經過檢索,則可以比較肯定地確認是法國巴黎的下水道系統的圖片。不知道這種張冠李戴是不是有意為之,但是如果要搞清楚問題還是要力求準確,避免誤導。

同時,根據歷史記載的資料來看,德國在青島殖民的時期為1898~1914年。德國人當時確實利用同時代來看非常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對青島進行了整體的規劃,地下排水系統作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有著非常先進的設計,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包括日本佔領、國民政府治理和解放後,這部分排水系統的設計都收到了讚揚——因為當時的德國設計師依託青島依山傍海的地勢進行了有預見性的設計,且將雨水排水和汙水排水進行了分離,這種有著環保意識的設計和規劃在今天看來都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同時,因為德國人做事嚴謹的傳統,百餘年前的圖紙在今天都還有存檔,當初青島方面還聯繫過曾經的建築公司,並且找到了原來的圖紙,這點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同時,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青島的排水系統之所以能夠如此優秀,除開地理環境優秀(依山傍海,山石植被覆蓋率高,降水入海或者被吸納都比較容易),還是和與時俱進的發展離不開的:截止到新中國成立,青島的雨水管道全長64公里,汙水管道全長106公里,集中在核心城區;而截至2011年末,青島全市的排水系統管道長度已經達到了5100餘公里——你說德國人開了個好頭,那麼我完全贊成;你說青島排水系統到了今天依舊錶現優秀,仍然全是因為這不足總長度3.5%的老管道的功勞,那我真的只能懷疑你或者沒有認真查閱資料,要麼別有用心了。


司空見白


這件事情,德國人自己都跑出來闢謠了,肯定是假的。有些人跪在地上就了,便站不起來了。德國人是這麼闢謠的。“因為1914年青島人口只有5.5萬人,然後現在的青島超過450萬人生活,另外有300萬人在郊區。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只有3%不到,所謂的青島不淹水和德國沒有任何關係。”


德文如下:

“Mythos von deutscher Perfektion
Wie so vieles, ist natürlich auch das nicht haltbar. Denn 1914 zählte Qingdao nur 55 000 Einwohner. Heute hingegen leben mehr als 4,5 Millionen in der Stadt, dazu drei Millionen in den Vororten. Als Antwort auf den an den Haaren herbeigezogenen Vergleich des Pekinger Beamten verschickten die Stadtväter Qingdaos deshalb eine Pressemitteilung, die den Irrtum aufklärte. Derzufolge existierten von den 2900 Kilometern Kanalisation Anfang des vorigen Jahrhunderts lediglich 3 Prozent. Mit den Deutschen hat also das "Wunder von Qingdao" nichts zu tun.

我不懂德文,利用谷歌翻譯如下:

德國人完美的神話

當然,如此多,這不是成立的。因為1914年青島人口只有55,000人。然而,今天,超過450萬人生活在城市,另外還有300萬人在郊區居住。因此,為回應北京官員的貶義比較,城市的父親向青島發送了一份澄清錯誤的新聞稿。據從已有2900公里處下水道開始在上個世紀,只有3%。所以“青島的奇蹟”與德國人沒有任何關係。

自1897年德國武力佔據膠州灣以後,主要開始了三個階段的建設工作:

1.1897年到1898年,解決了殖民地行政管理機構與母國行政管理的關係。

2.1898年到1910年,對青島進行了整體規劃、建設和管理,主要措施都得到了實施。

3.最後的統治四年,由於戰爭的爆發,城市規劃未能付諸實踐。

德國佔領青島的時候,青島多少個人?據目前的資料顯示,1897年,當時一共有村莊274個,人口共8.3萬人。作為對比,2017年的青島市人口為929萬人。人口增加了超過100倍。請問德國人當時修建的下水道最多供8.3萬人使用,怎麼確保100多年後,青島現在不淹水?事實的真相便是,德國當時建造的排水管道不到80公里,百年只有只剩下2.66公里, 而現在的青島的排水管道超過了3000公里。


歷史是什麼


這種話題沒什麼好討論的,類似國外殖民建的一些建築當年教堂拆了也就拆了,沒什麼好哭的(有些人那個德性),當然留著除了驚醒作用和文化多元有點意義,其他毫無意義甚至還不利於提高國民自信,因為那些東西背後的歐洲文化和底蘊並不屬於中國,文化入侵會讓我們擅長的好的東西輕易流失而缺少自信和信仰。

說到下水道,這是科學技術範疇,是人類共同東西,人類不缺技術進步,也沒有那個國家不重視,何況下水道這種最基礎設施建設。但是這個好與壞,重視度得看國情。非洲和越南等年年淹的國家也想建,有錢嗎?所以窮的國家只能在市區建溝和利用內河來排洪,發展中有點錢的為了衛生和環境開始建地下河或普通路基下水道,中國也想建高大上的,這些年有點錢了,不僅在舊有的河道和下水渠基礎,搞了主要的下水道,也更高級了點,還搞了雨汙分流,有錢了嘛,但是距離歐洲標準還早。

再來看看中國土地財政收入和稅收,水利基金佔比情況,看看收入轉教育民生衛生七通(暖氣電網等)配套情況,還有交通建設投入。歐洲城市建設已超過二百年,而且當年掠奪多少其他國家財富用於自己工業城市擴張,即使在當代這些發達國家仍然保持處於生態鏈產業鏈的上游,高附加增加值知識產權都在發達國家,換句話全球資源收入稅收大頭一直在人家強國!所以大家別扯了,技術沒問題我們不缺,我們缺錢!

德國人當年技術帶入中國那是一種展示和示強,那是花我們高價高成本錢在我們地盤建的,但現在我們技術並不差,基建狂魔不是吹得,但是國家有錢才能辦大事,辦小事,國家有實力才能獲得更多國內外資源,才能有更多錢用於國防城市建設教育醫療和科技,看很多人一天到晚就知道自己人說自己人牢騷滿腹的,有道是實業救國興國,都乾點實事去吧!你幹了,明天或許德國人說中國下水道厲害!


達而問1


別神話德國啦,開海邊的城市一般都不會淹水的,大連 青島 煙臺 威海都是北方的靠海城市,你聽說那座城市因為大雨而淹沒了,除非瓢潑大雨,那也是排水不及淹一會,難到這四個城市都是德國建的排水系統,別老是崇外洋魅,我國的建築技術也在世界有名的。



海島老男孩




剛才在網上看到這麼一些文字:德國給青島修的雨汙分流排水系統目的是為長期霸佔經營青島,強盜搶佔你的房子然後進行精裝修,這事兒你要還感激,說不過去。學習之,改進之才是強國之道。

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而不是盲目誇大事實。



網文說,德國人到了青島什麼也沒做,就先修下水道。下水道修得非常寬深,並且非常合理,整個城市怎麼下雨也沒有被淹過,德國人太牛逼了,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並且前些年下水道要修理,缺少零件。試著打電話問了德國人,德國人回答說,修了下水道,一定會在3米之內存放一些備用零件。最後還真找到了油布小包中的零件,打開後,依舊很新。

實質上,是什麼樣子的,卻沒有人願意去了解。大家只是喜歡借這個沒有證實的事,來發洩一下對現代中國都市一下雨就滿城被淹的現狀的不滿罷了。

附錄一則相關的笑話:

德國人來青島旅遊突發腎衰竭,醫院找不到腎臟不知所措,這時侯有人說這不是德佔時期的醫院麼,可以問問德國人,結果一個電話打過去,德國人是說我們既然造了醫院肯定有準備,結果在德國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用油紙包好的腎,歷時八十多年沒壞,德國旅客換上以後轉危為安,大家紛紛歎服德國人的嚴謹。


事實上,是德國在1897年佔領青島後,就馬上建立了總督府、兵營和牢房,然後才是下水道。因為當時中國到處是農村,人品分散。
按照當時德國人的設計,整個青島維持3-5萬人的規模,下水道也就修建了大約幾公里的長度,並且依託當地的地形,直接排入了大海。
更重要的是下邊的這點,因為這時殖民地,是搶來的,自然怕被其它國家搶走。於是德國人修的下水道是有另外一個功能的,就是軍事運輸線,可以把士兵和物資快速送到每個防禦工事和要塞,那肯定是要修的寬闊一點了。

再附一則笑話:我家的德國牧羊犬病了,我打電話給德國人,他們說,既然叫德國牧羊犬,我們肯定有準備。在指引下我找到了用油紙包好的獸醫。狗狗轉危為安,德國人做事真的很嚴謹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人到底能搞得好自己的下水道嗎?這才是這個問題火爆的真實背後想法。
如果中國人拿出修地鐵十分之一的投資來修建下水道,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是地下的事,別人又看不到,不能拿來當政績,草草修建一下完事,不認真罷了。
但德國人修的下水道就真的那麼神奇嗎?當然沒有。

青島城市發展規模遠遠超出了當年德國人的設計,發展到現在的幾百萬人。但後來的城市建設者在修建下水道時,充分借鑑了德國人的設計,並進行無縫鏈接,並結合現在排水新技術,對舊管道進行改造,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因此青島今天的成就從很大程度上看,是中國人努力的結果,並不能全把功勞放在德國人身上。
再附一則笑話:青島原德國租借區的一座教堂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餘年後,一些梁榫需要更換,但苦於找不到相同樹種的木材。修復公司的員工四處尋覓無果,後來德國大使館給他們發來一封電子郵件,說根據德國企業的標準,當年已經在教堂周邊500米範圍內種好了小樹當作備用梁榫。工作人員走出教堂,果然發現了一片森林。

新知傳習閣


現青島的下水道是當年德國人修的這一條是真的,但是至今青島不淹水就不是真的啦,不信你看,這是去年青島下大雨的視頻\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thumb_url": "92c80013ec1fbbd134c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