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橙之後,爲何沒有第二個褚橙誕生?值得深思!

導讀:褚橙其實是一種互聯網思維,是關係、人脈、資源、經驗加上了互聯網思維,不是一般的創業者所能模仿。互聯網思維是一串0,而起到決定作用的永遠是那個堅挺的。互聯網思維會加快企業成功,但是,如果把互聯網思維理解成屌絲逆襲的快速通道,則完全大錯特錯。

我們必須這樣理解這件事:屌絲偶爾可以通過互聯網思維逆襲不錯,但從整體上來說,互聯網思維肯定會加劇馬太效應,使弱者更弱,強者更強。它的特點是把強者的所有社會資源都發揮的淋漓盡致,結果將是數字鴻溝越來越深,財富加速向強者聚集。褚橙結合自身產品和人特點與互聯網營銷思維相碰撞,最後打響了褚橙走向世界的品牌大戰。但是我們能嗎?

褚橙之後,為何沒有第二個褚橙誕生?值得深思!


你是不是這樣想的:農產品+社交平臺互聯網社交平臺眾多如信朋友圈、新浪微博、QQ空間等,我們都可以用。在這樣的平臺上,價值在於強互動與強信任,有助於個人品牌的建立,特別適合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創新創業,不僅能高溢價賣出農產品,還可玩轉鄉村旅遊、產品訂製等花樣,推動農業快速發展。在這樣的平臺銷售,需要我們有足夠的社會關係,廣闊的朋友圈,強大的文案功底,可以用好故事來營銷,同時和潛在客戶頻繁互動。對嗎?

你是不是還這樣想:農產品+自媒體平臺這幾年,由於搜狐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百家等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目前已是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再加上論壇、博客和一些新式互聯網媒體平臺作為補充。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寫'軟文'來宣傳自己的產品,當然我們也可以找公關公司來做軟文宣傳,如一篇文章能夠有幾十萬的閱讀量,產品估計能賣到全國。

褚橙之後,為何沒有第二個褚橙誕生?值得深思!

或許你還這樣想農產品+C2B平臺C2B模式是指由消費者發起需求,引導農產品生產者進行生產或電商平臺反向採購的交易模式。例如'聚土地'項目,由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平臺虛擬購買一塊土地,消費者可指定這塊土地今年的種植品種,收穫一年內土地上產出的所有農產品,並可到自己的土地上旅遊度假、種植體驗。

你們是不是想著在掌握這些電商營銷技巧同時結合農產品自身優勢+互聯網營銷思維+國家政策支持三方面共同助力農產品銷售,然後農產品提高溢價或滯銷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嗎?很無奈的一句話,褚橙,你永遠也學不會!來看看為什麼?

褚橙之後,為何沒有第二個褚橙誕生?值得深思!

褚橙熱銷的背後,是一個有著特殊背景和名聲的老人,在一個得天獨厚的土地上,經過12年的堅和不斷投入,打造了一個獨特的團隊;這個團隊使褚橙在土壤、水分、肥料、剪枝、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都已大大優於同行。(我感覺這也算是重點之一)所以,褚橙才能厚積薄發!褚橙的成功有著太多不可複製的因素。

哀牢山獨特的氣候條件首先讓很多同行望塵莫及。褚時健恰恰又在此時趕上了一個國營農場的破產,這家國營農場的土地上恰恰已經有了3000多株成年的冰糖橙樹。這不僅讓褚時健在經營橙園初期也能看見效益,更重要的是幫助他選定了創業的方向。褚時健的名望和他過去的為人,使他能比較容易地獲得一般橙農所沒有的資本和支持。他作為企業家的膽識和遠見,讓他將這些資本毫無保留地投入到這片特殊的土地上,建立了完善的水利設施;研製了特有的有機肥;創立了工廠式的管理制度,從而讓褚橙的產量和質量優於同行。

褚時健的朋友們幫他渡過了褚橙經營初期的難關,為褚橙創業初期提供了正現金流,於是褚橙才能存活下來,這又是一般創業者所不具備的優勢。被王石等名人所關注後,使得褚橙幾乎沒有花任何市場推廣費用,就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這一切的一切最終將褚橙這產品推向了成功。然而這些都是不可複製的。如果讀到這裡,認為這些都是我們學不會的,那麼我們似乎沒辦法從褚時健和褚橙的案例中學到任何東西,而這些恰恰是很多成功的表面現象,企業和人一樣都有獨特性,有著自己的DNA,這種獨特的DNA別人怎麼學都學不會,天下找不到同樣的人,也找不到同樣的企業。

褚橙之後,為何沒有第二個褚橙誕生?值得深思!

“ 任何一個產品或服務要能成為知名品牌,必須具備兩個要素。一是東西(產品或服務)真好;二是要有能力宣傳出去。”“ 但機會絕不會留給那些只想要結果,而不想經歷痛苦實踐過程的人。”“錢永遠是行內人賺的,好的老闆必須是行內高手。”“ 品牌就是‘樣樣都好 + 一樣獨好’。”
對於我國農產品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且行且珍惜吧!各位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