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35岁现象“,30岁以下会计必看,别让将来无能为力

周末情报君看了些关于职场规划的书籍,其中有个职场“35岁现象”让我印象深刻,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无论你有没毕业,或者你有没过30岁都建议读下。

1

35岁现象,你要重视

35岁现象,是指很多企业将招人的门槛限定在35岁,包括公务员招考年龄要求35岁以下,35岁无形就是一道生死线。

职场“35岁现象“,30岁以下会计必看,别让将来无能为力

不过情报君认为,35岁现象是针对职场而言,不代表个体户经商之类的也适合。这种现象的背后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将来生活的无能为力。

为了更好的理解35岁现象,我们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加以分析。

1、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这样算下来基本在35岁左右。

2、有些人在职场居无定所,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到了30岁发现还在缥缈中。30岁了每次应聘还会因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简历而尴尬,为更新简历觉得不好意思,自己心知肚明企业不会喜欢我这种人。

3、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看不到前辈的影子又被后来者超越。

4、不管你是否认可“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

5、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说明你的价值很有限,那时候感到后悔总会有些可惜与无奈。

因此,35岁现象是一个可以反映你之前职场含金量的衡量标尺,是骡子是马35岁一试便知。而30岁左右是该现象的高发区,到了20多岁的就要重视。

2

有多少人35岁

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情报君知道,现在很多职场白领过得并不幸福,职场中有无奈,生活中夹杂着焦虑。

职场“35岁现象“,30岁以下会计必看,别让将来无能为力

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到了35岁的年纪还在为生活寻找方向,对于衣食住行还危机四伏,那不就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了吗?

比如说,35岁了上有老下有小,日常开支人情往来一样不少,眼下的工资不够生活的开销,想换个行业又不懂做。

比如说,34岁在国企呆了10年,因学历问题被解雇,身上还背负着房贷,感觉出了这个单位什么都干不了,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

再比如说,30岁之前没有做好规划,稀里糊涂到后面发现内心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而青春已经不再。

3

怎么为绕开35岁现象做准备

如果你是30岁左右:

到35岁这之前,有5年左右的时间可以给你试错,你应该快速在当前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利用剩下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

职场“35岁现象“,30岁以下会计必看,别让将来无能为力

如果你正20岁出头:

你最大的任务就是找寻人生方向,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主动经历,发现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为后续全力以赴的积累沉淀省下宝贵的时间。

如果你处在20岁的尾巴上:

有两件事情要做,这两件事情分别是提升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

所谓硬件能力是指你对行业的经验积累,作为30岁以后实现突破的筹码,还有就是你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学有所长是你在职场生存立足的重心,有时间多学一点技能,艺多不压身。

所谓软件能力,情报君认为就是你相关资质证书还有你的学历。对于会计财务这一领域,资质证书的高低基本代表着能力级别,从初级到中级到注会等等,越到高阶的证书代表更强的竞争力,而且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值。

而学历则代表着更多的机会。

现在人才日趋高学历化,你可以认为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高学历总是会被人高看一眼,有时候学历不够,就算你肯去努力可是别人不给你机会,如果等到35岁发现有好的机会却因为学历限制擦肩而过,悔之晚矣。

学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职场人士也许站在生活的角度也要重视:

1、你有可能会看不起比你学历低的人,你也可能会被比你学历高的人忽视,人性如此,有时候学历是一种尊严。

2、印度电影《起跑线》此前很火,无数家长感同身受,有时候孩子的高低来自于父母,30多岁为人父母拥有一个更高的学历,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榜样。

职场“35岁现象“,30岁以下会计必看,别让将来无能为力

3、俗一点的,高学历可以很方便的接触到精英阶层,掌握信息的主动权,甚至知道行业的走向,可以提前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