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给乳腺癌患者的情绪找个“出口”

肿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给乳腺癌患者的情绪找个“出口”

作者 | 干玎竹

来源 | 搜狐健康

“手术三年了,但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伤口什么样。洗澡的时候一定要仰着头,我害怕看到自己没有胸,像个老爷们一样。”

乳房象征着女性的温柔,也象征着无条件的母爱。因此,罹患乳腺癌的女性除了要承受疾病本身的苦痛以外,更要承受因身体形象改变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在乳腺癌确诊、治疗和康复的各个时期,乳腺癌患者都会面临多重心理问题,对肿瘤复发转移的恐惧,乳房缺失引起的自尊心受损、自卑、受歧视感,自我价值降低……

早在1984年,美国三大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就表明,在治疗后两年,55%的乳腺癌症患者仍存在焦虑情绪,45%的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天坛医院乳腺科开展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个情况,乳腺癌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心理反应。

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主任王丕琳认为,抗癌不仅要关注躯体治疗、药物疗效,更要让患者身、心、灵都获得重生的力量。

因此,王丕琳团队详细制定了医患沟通的细则,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会跟每位患者进行至少5次大的谈话。就诊时,会跟疑似患者进行第一次谈话,科普乳腺癌的相关知识和发病情况,介绍康复病友案例。确诊后,进行第二次谈话,介绍疾病的预后,鼓励患者树立战胜乳腺癌的信心。化疗前,进行第三次谈话,医生会介绍康复患者榜样,还会请由乳腺癌康复患者组成的志愿者小组来探视新病友,给予他们多层次的支持。手术前和治疗结束后,还会进行第四次、第五次的谈话,对患者的饮食、生活锻炼及佩戴义乳等进行指导,针对病友的情况给予重点支持。

肿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给乳腺癌患者的情绪找个“出口”

对于乳腺癌患者,医生如何告知病情是一门艺术。

王丕琳运用心理学中的“脱敏治疗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当患者来就诊时,往往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好。王丕琳会先告诉患者:“你的乳房上长了一个东西,但究竟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先做个穿刺。”

“我们会对患者说,咱们长了一个瘤子,这个瘤子可能是一个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恶性大概现在50%可能,当然还有50%的希望。然后隔天告诉她,可能性大了一点点60%,后天大概也就70%吧,还有30%可能不是呢……在看似不经意的沟通过程中,透露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给病友,每天一点点地渗透,这就叫心理脱敏。”

等到穿刺结果出来后,如果证实是乳腺癌,谈话会更加慎重。经家属同意后,王丕琳团队会请患者、家属、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到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一起谈病情。先把检查单交给患者,让她自己看结论,等患者有了心理缓冲后,主管医生再郑重地陈述病情。在医护人员和亲人的陪伴下,患者往往就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也不会有过激情绪。然后,主管医生再拿出治疗方案,和患者及家属商量。这样的一套流程,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和支持去消化、重建,能获得比较好的心理缓冲疗效。

肿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给乳腺癌患者的情绪找个“出口”

王丕琳认为,对于复发的担心会无休止地伴随着乳癌康复病友,小火慢烤似的煎熬着。“不想让康复者陷入无边忧虑中,就得帮助她们战胜对乳腺癌的恐惧。”

天坛乳腺科团队为乳腺癌病友建立了多维度的心理干预网。除了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指导和帮助,术后康复期的病友还可以加入“汝康沙龙”,参与团体抗癌。

在沙龙里,乳癌病友可以分享彼此的抗癌经验,通过心理康复知识讲座、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医患互动讨论、优秀病友抗癌经验交流分享、病友才艺展示,更多的病友在姐妹般的沟通、互动、分享中消除了孤独情绪,并获得来自其他病友的情感支持。

“医生不仅要医病,还要医心。一个人一旦有希望,她会觉得自己哪哪都好,活着就有希望,未来是为希望而活。学习心理学就可以把她的情绪调动起来,即使是癌症患者,仍可以通过努力,让她看到很多东西,有很多的手段让她知道其实自己还是有希望的。”王丕琳总结说。

肿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给乳腺癌患者的情绪找个“出口”

肿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给乳腺癌患者的情绪找个“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