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陳漸在講座裡說:

"古人把人變成神,今人又把神還原成人。"

在小說《西遊八十一案:西域列王紀》中,更深的印證了這一句話。出版方天天高喊的“每尊神、每頭魔、每隻怪,都還原到歷史現場”終於得以實現。

這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玄奘的三個神通廣大的徒弟。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開闢了我國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自西遊現世,明代掀起了寫作神魔小說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鄧志謨的《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而《西遊記》本身,也對後世的小說、戲曲、寶卷、民俗都產生影響,其續作、仿作數不勝數,一直延續到今天。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朱鼎臣(明代) 唐三藏西遊釋厄傳 插畫

清代宮廷大劇《昇平寶筏》是西遊戲,清朝子弟書裡都有《西遊記》的鼓詞——舊時的文人沉浸在西遊的神魔世界中不可自拔。而到了現當代,我們粉上了電影《大話西遊》,追讀了小說《悟空傳》,同樣也會讀到偏歷史懸疑類的作品《西遊八十一案》——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卻與明清的“西遊粉”反其道而行之,把西遊故事中的神魔世界弱化,重新揭開西遊故事裡有關於“人”的面紗。

唐太宗貞觀三年,三十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這是西遊故事的本源。

玄奘是西遊記裡那個唐僧,異域的奇聞故事是西遊記裡的劫難,就連《大唐西域記》的輯錄者辯機或許也是西遊故事裡的重要主角之一。

孫悟空 ——看我72變,想看透我的真身可不容易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

關於孫悟空的原型,爭議頗多,究竟是單一歷史原型?還是多家“混血”呢?

孫悟空人物原型:胡人石磐陀+印度神猴

●話說唐朝開始,就已經有人開始用圖畫記載玄奘取經的故事啦!這“時錄”可比吳承恩小說早了三百餘年。敦煌壁畫中發現的現存最早的“唐僧取經圖”中,雙手合十的“孫行者”就是面目猙獰,牙槽外露……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黃渤版的孫悟空……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黃渤飾演的孫悟空

敦煌學學者段文傑研究此壁畫後,還專門發表了論文,論證了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壁畫中的玄奘與石磐陀

石磐陀的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論文中介紹,唐貞觀三年(公元 629年)八月玄奘西行取經,途經瓜州(今鎖陽城)時在當地寺廟講經說法一月有餘,期間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與識途老馬助玄奘夜渡葫蘆河、闖過玉門關、越五烽(白虎關、紅柳園、大泉、星星峽)、入新疆。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壁畫中的玄奘與石磐陀

然而,關於石磐陀,《三藏法師傳》中是這樣描述的:

先前跟在玄奘身邊有兩個小僧,一個已去了敦煌,另一個身體太弱,玄奘也讓他回去了。玄奘買了一匹馬,只是苦於無人引路,便到當地的一處寺廟,在彌勒像前禱告,祈求幫助。玄奘發現一個胡人跟在他身後。這個胡人就是石槃陀,他請求玄奘為他摩頂受戒,玄奘答應了他。這是玄奘收的第一個弟子。玄奘告訴石槃陀自己的西行之意,胡人很爽快地答應了,準備第二天偷渡出境。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玄奘與石磐陀準備“偷渡”

玄奘和石槃陀連夜出發,三更時抵達葫蘆河邊,遠遠望著玉門關。從瓜州到伊吾,可靠的水源只有兩處,葫蘆河和烽火臺(烽火臺是取水必經之地)。石槃陀帶著玄奘繞開了玉門關,來到了葫蘆河上游,趕馬過河,來到了戈壁灘。夜晚,二人準備休息,相距五十來步,各自鋪開褥墊,準備睡覺。可不一會兒,石槃陀拔刀而起,逐漸逼近玄奘,待離玄奘十來步時,又轉身回去了。玄奘弄不清他這是什麼意思,怕他有異心,就起來誦經,念觀音菩薩。石槃陀見此,默默躺下了。偷渡開始,這個胡人就動搖了。這一路險惡遙遠,又無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若要取水,必須夜晚到烽下偷水。石槃陀想殺掉玄奘,石槃陀擔心玄奘一旦被抓獲會牽連他。待玄奘賭咒發誓絕不出賣後,石槃陀才離開。

石槃陀鋒利的尖刀,讓人想想都不寒而慄。而歷史上真實的石磐陀並沒有像傳說中那樣徹底被玄奘感化,即便利刃在手也不能讓他面對西行路上巨大的艱苦和挑戰。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西遊記》裡隨時撂挑子不幹的齊天大聖——要知道,他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危險人物。而玄奘法師能夠掌控的保命“緊箍咒”,不過是他堅定的信念而已。

●另外一種權威說法是,孫悟空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是其中神猴哈奴曼的變身。最早提出這個說法的是一位學梵語的俄羅斯教授,後來經過胡適的提倡而廣為人知。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印度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是《羅摩衍那》中的重要角色,它是一隻神通廣大的超級神猴,也是毗溼奴的第七個化身羅摩最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毗溼奴是印度教的保護神,是敘事詩中地位最高的神,手握維護宇宙之權,與溼婆神一起分享神界的權力。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印度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擁有超凡的力量

,並且精通變化。有一次,他的主人羅摩的妻子被魔王劫走,情況非常緊急,哈奴曼受羅摩之命,率領浩浩蕩蕩的猴子大軍,遠征魔王,打敗了敵人,救出了主人。《西遊記》中有類似情節,朱紫國王的金聖宮娘娘被觀音菩薩的金毛犼攝走,孫大聖率領師兄弟,智盜紫金鈴,擊敗了怪獸,救出了皇后。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印度神猴哈奴曼

這麼一看, 孫悟空更像是石磐陀+印度猴神的綜合體,而在性格方面,孫悟空則更傾向於另一位“水怪”。

●孫悟空性格原型:無支祁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古代神話裡無支祁的形象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無支祁是一個神通廣大的水怪。大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不光跳出來作怪,還搞得風雷齊作,木石俱鳴。

大禹很惱怒,後果很嚴重,他不僅召集群神,並且請來神獸夔龍作為援軍,這才擒獲了無支祁。而無支祁雖被抓,但還是擊搏跳騰,誰也管束不住。

於是大禹用大鐵索鎖住了他的頸脖,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

這些腦補起來,就是暑期神劇《西遊記》前幾集的即視感啊!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就連我們的魯迅大人也認為小說中的孫悟空與無支祁在多處地方驚人相似:無支祁最後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

●孫悟空名字原型:釋悟空

孫悟空名字的由來,獲得考證的說法就是“釋悟空”。此人俗名車奉朝,是玄奘之後的取經人,最重要事蹟是迎回了佛牙舍利。

孟繁仁在《西遊記故事與西夏人的童話》中記載:

釋悟空天寶十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貞元五年回到京師,在章敬寺修行。釋悟空較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並且回來時在龜茲、于闐等地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在當時的西域地區影響很大,亦在民間留下了許多事蹟和傳說。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上世紀80年代初,關於孫悟空原型開始流行“混血說”,首倡者是季羨林先生。

季羨林在《羅摩衍那初探》中指出:

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從印度《羅摩衍那》中借來的,又與無支祁傳說混合,沾染上一些無支祁的色彩。這樣看恐怕比較接近事實。”換句話說,孫悟空的形象是一個受多元影響兼收幷蓄的藝術典型。

《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神通廣大,個性鮮明,向來都是歷朝歷代西遊故事改編中的重點人物。有趣的是,每一位創作者,都選取了“混血”孫悟空的不同側面:傳統戲曲《安天會》中,突出的是孫悟空的英雄主義;無厘頭電影《大話西遊》和新經典小說《悟空傳》摘取的是孫悟空的反叛精神;而比較另類的歷史懸疑小說《西遊八十一案》中,則完全抹去了故事中的魔幻痕跡,努力還原“真實”的孫悟空:一個沒有BUFF加成、沒有主角光環的敏感少年。

古人把人變成神,今人又把神還原成人。

然而,“真”孫悟空又不是《三藏法師傳》中記載的那個冷酷的逃兵。即便是在《西遊八十一案》這樣披著“歷史”外衣的小說中,玄奘大徒弟的形象同樣變得豐富立體,他的選擇有了前因後果,他的故事會讓人心疼。或說,這樣的改造,仍然是一種富有時代精神的“浪漫主義”。

豬八戒——沒有人天生就是可愛的大胖子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豬八戒和高翠蘭

豬八戒的女神是高老莊的高翠蘭,他的緊追不捨讓原本對立的痴情專一和好色市儈兩種特質完美結合,令人忍俊不禁。而八戒對女人的執念,卻容易讓人聯想起另一位玄奘的著名弟子——辯機,一個為了“愛情”被殘忍處死的可憐人。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據《新唐書》記載,辯機是玄奘最器重的徒弟,負責筆錄《大唐西域記》,但辯機竟然和高陽公主私通,最終被唐太宗腰斬。這件事對玄奘打擊很大。據他在《大唐西域記》卷末的《記贊》中敘述,流露出濃濃的不捨與惋惜:辯機少懷高蹈之節,容貌俊秀英颯,氣宇不凡,15歲時剃髮出家,隸名坐落在長安城西南隅永陽坊的大總持寺,為著名法師道嶽的弟子。後來道嶽法師被任為普光寺寺主,辯機則改住位於長安城西北金城坊的會昌寺。他十餘年潛心鑽研佛學理論,在貞觀十九年(645)玄奘法師回國在長安弘福寺首開譯場之時,便以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的資格,被選入玄奘譯場,成為九名綴文大德之一。那時辯機不過二十六歲左右。

一個佛學界的高才,為情所羈絆,最終失了結果,讓人哀嘆、惋惜。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而我們更熟悉的豬形八戒,也卻並非吳老先生首創。

為什麼這麼說呢?

豬性淫邪的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

學者曠源在《閒話豬八戒》一文中,提到了后羿射殺的六大凶之一封稀(封豕)。在現實世界裡,封稀是一個古老部落的豬形圖騰。而這個部落就是著名的河伯——民間傳說裡那個要娶婦人的

河伯(《楚辭•天問》和《史記•滑稽列傳》中均有記載)。

後來把豬形精怪衍生下去的故事特別多,比如東晉幹寶《搜神記》裡的《豬臂金鈴》,唐代牛僧孺《玄怪錄》裡的《郭代公》……

而《郭代公》的故事中,這個豬型人已經和《西遊記》中的八戒形象有九成相似了。他是將軍的模樣,身穿甲冑,持戈劍弓矢,手下有不少從衛,自稱“烏將軍”,一副凜然難犯的樣子。烏將軍每年要求鄉人進貢美貌的處女;與不相識的人湊在一起還“言笑極歡”,熱情好客;為了一塊美味的鹿肉就不防範對方,以致被郭元振“捉其腕而斷之”,“斃於圍之”。

●有趣的是,在印度也有豬形相關的神話——印度神話中毗溼奴的第三次化身野豬瓦拉哈。瓦拉哈和豬八戒,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他們都是黑野豬,也都有著“豬頭人身”的形象。

更神奇的是,不論在中國還是印度,豬形人都與水相關——瓦拉哈是印度神話中的力大無比、將大地從海底拯救上來的水神。

是魔怪也是神明,貼上“好色”、“貪食”、“輕信”三個標籤的豬八戒亦正亦邪,在西遊故事中“憨態可掬”地登場。

●“豬八戒”的名字,則取自於三國時僧人朱士行,因為朱士行是最早到西天取經的和尚,法號八戒,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朱是國姓,為了避諱,“朱八戒”被改為了“豬八戒”,名字完全一樣。

沙僧——我臺詞不多,我為“神”代言

玉門關外有五烽,常年有軍隊駐守,各烽相距百里之遠,其間絕無水草;五烽之外是莫賀延磧。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第十二中記述他在大流沙以東行程時寫到:

從此(指瞿薩旦那國[即與闐,今之和田]的尼壤城[即今新疆民豐縣])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況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

莫賀延磧,古稱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路過此地時,玄奘長時間找不到水源,只好取出水囊喝水。但由於一路奔波,本來就非常疲憊的玄奘,又失手將沉重的皮囊遺落在地上——在沙漠裡比黃金還要貴重的水,一下子流光了。

因為迷失路途,又失去了救命的飲用水。玄奘的第一反應就是東返回第四烽。然而這個倔強BOY走了十多里後,忽然想起自己立過的Flag——“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這麼靈光一閃,差點把小命搭進去。

應該說,玄奘並不是《西遊記》故事中手無縛雞之力,永遠等著悟空營救的弱者。畢竟,“真”孫悟空中途不夠意思的跑路了。一路漫漫,徒弟一路走一路丟,護送的隊伍也不是時時在身邊。據說,玄奘在西行之前曾自己訓練過野外生存的技能。當一想到溫文爾雅的玄奘和貝爺是一個畫風時,還真是有點難以置信。但是,玄奘的荒漠生存技能確實是滿分。他這次遇險,整整在沙漠裡晃了四天五夜。到最後,嘴唇乾巴成樹皮的玄奘終於昏死過去,幾乎就要交代了。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可在昏迷中,奘夢見了一個數丈高的大神,手執兵刃,對他怒喝,他隨即被驚醒,連夜趕路,終於找到了水源。

最初玄奘夢到的這個神人並沒有名字,中晚唐之後,在各種故事中,這個神人被稱為“深沙神”,也被認為是沙僧的原型。陳寅恪曾明確的指出,這段故事就是《西遊記》沙和尚故事的起源。

其實早在玄奘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時,就開始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而早在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關於“深沙神”的故事就已經有很多細節了: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西遊記》中的流沙河

在故事裡,玄奘前身兩世取經,中途都被深沙神吃了。這個兇狠的深沙神還亮出玄奘前兩世的枯骨來證明這事。可此時的玄奘已經不同前世,在猴行者助陣下,他反過來呵斥了深沙神的“無知”,並且威脅他“此回若不改過,教你一門滅絕”。這深沙神秒慫,立馬錶示不再作惡,並用法力架起金橋幫助玄奘一行過了流沙河。

所以,陰森鬼魅的流沙河也許才是《西遊記》取經故事的靈感之源哦……

白龍馬——我就是順便救個人

在閱讀石槃陀的故事時,你也許會有疑問,這哥們中途不是跑路了麼,還差點讓玄奘一個人渴死在沙漠裡,根本就沒過五烽啊!有疑問的朋友一定沒注意那句話裡還有一個主角“識途老馬”。

你們不會天真的以為,真的一個夢就拯救了現實世界裡的玄奘吧!

玄奘與石磐陀約好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石磐陀還帶來了另一位騎著老瘦棗紅馬的老胡人。老人一看這外地小白臉根本沒來過這片兒,鐵定是走不出去呀!於是開起了喊麥模式,叨叨叨一大堆勸玄奘“珍愛生命,遠離西途。”可是用信念塑造主角光環的玄奘說:“貧道為求大法,發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過悔也。”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老人一看這小夥子有毅力,內心也挺欽佩的。於是,他就讓玄奘和他換馬而乘,說:“這匹瘦削的老馬往返伊吾國已有十五次,熟悉路程!”

於是玄奘做了一個特別明智的決定——和老人換了馬。

玄奘在莫賀延磧渴懵過去,又被“深沙神”叫醒來,他的那匹老馬還在孜孜不倦的走,求生的意志讓它繼續跌跌撞撞走了十里,然後突然走上了岔路。虛脫的玄奘當然拉不回,於是任由老馬帶他找到了生命的綠洲!

興奮的玄奘當然是先把救命恩馬餵飽,然後一個轉身見到甘美的池水!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做為一個與水相連的神馬,你說他不是白龍馬的原型我是不信的。

玄奘非常珍惜這匹瘦棗紅馬,偏歷史畫風的小說《西遊八十一案》中,幾乎把這匹馬原方不動的搬入小說中,讓人看了頗為親切。

而關於“龍馬”兩個字,《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錄了一個傳說。這個傳說的發生地並不在莫賀延磧,然而我們願意相信《西遊記》中那個在關鍵時刻救過師傅的小白龍,正是真實與浪漫傳說的結合:

話說在屈支國境內的一個城池的北邊有個大龍池,裡面生活著善於變化的龍,這龍不僅不老老實實在水裡待著,而且還時不時地要變成公馬,與岸上的母馬交合。這母馬生下來的小馬便成為龍駒,不過這第一代龍駒性情暴烈,難以駕馭,等到了第二代方才可以馴化,於是這個地方便以善產良馬著稱。

記述完龍馬的由來,唐玄奘緊接著又記錄下來兩個與這條龍有關的小故事。

一個是說屈支國有個名號喚作金花的國王,由於他政教清明,深受百姓愛戴,連大龍池裡的龍也被感動了,主動來為他駕車。可當金花王快死的時候,不知出於什麼心理,用鞭子打到了龍的耳朵,於是這龍一生氣,便潛入水裡,再也不出來。

另一個故事是說,這龍還經常變成人形,跑出來與當地的女子幽會。生下來的男兒便特別強壯,跑起來快似奔馬。龍的血統就這樣逐漸擴散開來,於是這個地方便人人都成了龍種。這些人仗著自己的體力好,目無君主。君主不得已,勾結來突厥人,殺盡了這個城的居民,於是人的龍種便斷絕了。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我們將《大唐西域記》中關於龍馬的記載,與《西遊記》中的白龍馬出場情節相對照,就會發現兩者的故事情節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一個生活在大龍池,一個生活在鷹愁澗;一個為國王駕乘,一個做御弟腳力;一個是被國王一打便不再現身,一個是被孫悟空一打便鑽到水裡不出來;一個龍馬是龍與馬交配後的產物,一個龍馬是龍直接變化而成;一個是跑到岸上與女子幽會,一個是剛結婚媳婦就跟著九頭蛇跑了。而龍馬被馴化的過程,也可以類比他被唐僧收為徒弟的情節。

取經路上,輔助位不止四個——奉王命之託的和尚甲乙丙丁

玄奘從莫賀延磧死裡逃生,就會到達西域的第一個國家伊吾。這不是西行的終點,而是開始的地方。你看他這一路千辛萬苦,不禁想替他想些辦法:高僧玄奘威名在外,各大寺院都對他尊重至極,把他奉為大師。而西行路上各位國君也多把他奉為上賓。

給國王做愛豆,還要這麼辛苦麼。讓土豪君主好吃好喝好車隊的伺候,說不定比《西遊記》裡孫猴子的跟斗雲還快!

然而,皇帝的愛豆哪那麼好當的?

玄奘最重要的粉絲之一,是高昌王。他到達高昌境內的時候,高昌王麴文泰和王后親自出宮迎接玄奘,帶玄奘坐進一座寶閣內,並用禮拜的方式表達了對玄奘的熱烈歡迎。

麴文泰對玄奘的崇拜之情溢於言表,然而這位老兄可是高高在上的王,佔有慾略強了一點。他發願要供養玄奘一生,滿心美美地期待著玄奘可以留在高昌國一輩子。然而玄奘一心向佛,怎麼可能答應這樣的要求。

於是,高昌王有點發飆了。

《大唐三藏法師傳》中就記載了一段火藥味極濃的對話:

高昌王:蔥嶺可以移動,弟子的心意絕不改變,如果法師若要西去,定將法師送回大唐,請認真考慮,怕是順從的好。

玄奘:玄奘前來只為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障礙,大王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卻留不住我的神識。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一國之君有能力恩威並施,但玄奘卻連死也不怕,最後用絕食來反抗。

高昌王畢竟是粉絲不是流氓,在玄奘的堅持下終於屈服了。

一個國王,一個僧人,兩人在佛祖面前結拜為兄弟。麴文泰表示盡最大的努力支持玄奘西行,玄奘也答應,從印度求法歸來,在高昌講經三年。

之後,高昌王為玄奘剃度了四個可靠的弟子作為侍從;製作了三十套衣服;為抵禦風沙和寒冷,還專門製作了特殊的手套和麵罩;提供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枚,綾絹五百匹,可供玄奘做二十年的路費。再撥馬三十匹,力役二十五名,並派遣特使護送玄奘前去西突厥葉護可汗駐地。

至此,玄奘擁有了一支規模不小的隊伍——三十匹馬,二十五個隨從,四個徒弟以及一位名叫歡信的高昌官員。因為有麴文泰的保護,玄奘很快走出高昌國,再往西,經過兩個國家焉耆和龜茲,就是巍峨的蔥嶺。過了蔥嶺就走出了西域。

然而在蔥嶺,凌山險峻陡峭,直插雲霄,自天地以來,冰雪聚集,春夏不消。那裡海拔有五六千米,山路崎嶇,加上冰雪滑阻,狂風凜冽,即使套上層層鞋襪和厚厚的皮衣也不免冷得發抖;休息進食時,又無一處乾燥之地可供落足,只能將鍋子吊起來燒水煮飯,在冰上鋪開被褥就寢。

有人不慎跌落深谷,有人直接凍死在路上。七天之後,終於出山,一行人因為凍餓而死的十有三四,牛馬則更多。三十多人的隊伍,將近一半葬身凌山,其中包括玄奘的兩個弟子。

公元628年的秋天,在離開長安整整一年之後,玄奘來到了心目中的聖地。玄奘也由此進入古印度地界。因為這裡已經不是突厥人的勢力範圍,護衛們才返回了大草原。

玄奘帶著身邊唯有的兩個弟子,繼續西行……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在尋找“真”玄奘弟子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真實的歷史被一點點加工改造,賦予魔幻色彩的過程。吳承恩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西遊記》這部偉大的文學鉅著。不過當我們熟悉了西遊故事,再反觀玄奘西行的真相,也會依然會被他幾位徒弟的真實故事感動,為他們並沒有神功,卻竭盡全力的輔助而喝彩。

舊時把人當做神來崇拜,今時把神當做人來喜愛。

如果你從小就愛那炫酷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就因為幽默的八戒笑破肚皮。

如果你在充滿激情的青春裡也感動於《大話西遊》裡的愛情,讚美過《悟空傳》裡的抗爭。那麼,也許你還可以靜下心來讀一下看似溫和,實則波瀾壯闊的《西遊八十一案》——它是少數人會關照到的,活生生的“真”世界。

新書預告

《西遊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記》

玄奘和真徒弟們的西遊傳奇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實為八十一案,這些案環環相扣,連綿不絕,窮盡了人世間罪案的種類,案案直指人性深處的貪婪,自私,惡。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大唐使者王玄策受李世民之命,橫跨流沙河,前往天竺,成為玄奘的第三個徒弟“沙僧”。此時玄奘已在天竺修行十二年,聲名赫赫,卻面臨一場空前的陰謀詭局。

原來,波斯與天竺兩大帝國正在舉行辯經大會,與會三千教眾、上萬觀眾都可與玄奘鬥法,一決高下。這場看似尋常的大會,背後殺機四伏,稍有不慎,不但玄奘灰飛煙滅,而且西域將戰火四起。

王玄策深諳大國謀略,他的出現,讓玄奘獲得了整個大唐的助力,同時也攪動了整個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突然之間,暗殺、綁架、諜案接踵而來。

風雲際會的西域,玄奘和王玄策一前一後、平靜地步入這場人間大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