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說,古代和現代白話文都不是白話

所謂文言文,就是從古代的文獻中繼承下來的語言。

這些語言是不是“白話”呢?應該說是“白話”的濃縮。

確切地說,白話與白話文也是有區別的。

如果白話是自然語言,那麼白話文卻是用文字記錄的大眾語言,既然是用文字記錄,就不能是原原本本的自然語言了,而是“白話文”。

所以,古代人日常語言,是白話而不是白話文。

白話是自然語言,也是文言文的語言寶庫,文言文不會超越這個語言寶庫的。

中國的語言受到文字的影響,從西周開始,呈現出越來越大的制約性。

我們知道,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沒有語言也就沒有文字。

但是,文字應用以後,我們就會受到文字的限制,而不是任何語音,都會成為文字記錄的語言的。

比如說,中國最早的史書是《左傳》,這部書的語言非常簡練。為什麼要這麼簡練?這是語言藝術嗎?

其實不是,而是當時的漢字寫起來非常慢,也不容易寫好一個字,而且,還要刻在木牘或者竹簡上。所以,寫字就儘量少。

甲骨文鐘鼎文上面的文字都非常簡練,道理是一樣的。

這樣,一句大白話,可能就會用一個字,或者兩三個字。

例如,今天我們說“春天”那麼,寫字只用一個“春”就可以了。於是“春天”是白話,“春”就是文言文了。

漢語文字是發展的。戰國時代的語言也越來越接近口語了。例如《論語》就是戰國時代的語言。

《論語-有政第一》的第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基本就是白話寫的,也是一句白話文。

漢代的文言文已經非常接近口語,例如《史記》、《漢書》的語言就非常口語化了。

這說明,文言文也是發展的。文言文不能脫離傳播的需要孤立的發展。

但是,漢代到唐宋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關係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主要是因為經典已經形成。國家基礎教育,主要要學習經典文獻,這些文獻例如《詩經》、《禮記》、《論語》、《孟子》、《史記》等等,這些文獻的語言,基本適應士人階層的需要,所以,文人寫文章,就仍然是文言文,因為文章是給官方文人看的。

宋代,市民階層的文化有了很大的普及,所以,市民文學就發展起來了,這些市民文學因為要接近底層老百姓,所以,大量使用市民語言。

小說以“評話”的形式出現,例如,評話《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非常流行,成為一種傳統。這些市民文學裡面的語言都是非常白話的,於是,也就產生了白話文。

這些白話文影響了明清文學,也成為現代白話文運動的依據。

這就說明,古代老百姓的日常語言是白話,而文學語言採用白話文,是文學語言社會化的需要。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白話不等於就是社會化的文學語言。

白話需要記錄下來的,多多少少還是要有一定的“文言”的,因此,老百姓說“白話文”好像有點過於想象的成分了。

我們今天的白話,難道沒有“文言”嗎?例如“日復一日”就是一個文言呢?難道你會說“日復一日”也是一個文言文嗎?

所以說,我們在瞭解古代語言的時候,不要忘記文言對白話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而文言文是一個歷史積累的過程,所以有歷史的印痕。

漢語是表意文字,所以,歷史的承傳性非常強。

像英語是表音文字,只記錄語音,所以,時代變了,古代的文字也就不好懂了。

比如說,英國著名的文學家莎士比亞的戲劇文學,現在的英國人很難讀下去。

而我們閱讀與莎士比亞大體同時代的明清小說卻一點問題也沒有。

中國的語言文學是世界奇蹟!我們是非常驕傲的。

特別是進入計算機語言時代,漢語的優勢非常明顯。這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也是中國文化的自信所在。

確切說,古代和現代白話文都不是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