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天然藥倉」淘金忙

陇西“天然药仓”淘金忙

走進夏日的定西市隴西縣首陽鎮,這個唐高宗二年置縣的歷史悠久的古鎮,浸潤在濃濃的千年藥香裡。由於獨特的氣候特點和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首陽鎮素有“天然藥倉”之稱,自古以來就是西北中藥材交易中心和集散地。

但在改革開放之前,這裡和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商品經濟還是雛形,在自給自足的同時,當地人通過“逢集”日進行自產中藥材的市場交易,商貿流通和市場交易活躍卻不發達,手段和形式極為落後,交易地不是在家裡就是在倉庫,沒有固定市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裡逐漸形成了以中藥材為主的藥材交易市場,並不斷擴大完善。經過4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首陽藥材交易市場已佔地170畝,總建築面積達5.3萬平方米,建有三層框架結構綜合服務樓1棟1.4萬平方米、商業鋪面3.25萬平方米、現代化隴藥展銷大廳1座3200平方米、臨時倉庫3200平方米,可容納3000多戶商戶從事中藥材原藥、飲片等方面的交易。交易形式從以前的露天“逢集”日發展到今天的固定市場每日定時和網絡交易。

從每天清晨6點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中醫藥企業代表、中藥材商販以及首陽周邊客商和當地自產藥農陸續聚集到這裡洽談交易。七八點鐘便是市場交易最火爆的時候,一直到10點鐘左右結束。自1992年市場建成伊始,天天如此,風雨無阻。

“我10年前就來到這裡,平時到周邊地區收購道地藥材,加工後到市場上賣。這裡出產的藥材品質好,很好賣,一年能賺20萬到30萬元。”一位來自河南的個體戶孫明霞女士說,“我常年生活在這裡,感覺挺好的。我在這邊做藥材生意,老公在河南開工廠。兩個孩子在那邊上學,其實這邊上學條件也好,只是我一個人顧不過來。夏天是藥材生意淡季,我們那邊熱,老公和孩子來這邊玩……”

在旁邊攤位上出售自產藥材的當地藥農史文英告訴記者,她家裡的地全部用來種藥材,自產自銷,再加上販運,一年也能賺20來萬元!

陇西“天然药仓”淘金忙

由於當地獨特的氣候特點和豐富的道地藥材品種,以及5萬畝的藥材種植,首陽鎮成了西北最大的道地中藥材倉儲集散中心、全國中藥材價格的“晴雨表”和部分藥材的價格形成中心。這裡日原藥交易量達350噸,飲片60噸,年交易達15萬噸,交易額40億元。常住在商鋪或當地的外地客商約3500多人,吸納就業1800多人。

今年59歲的付進祿,是土生土長的首陽人,是首陽發展的見證者,也是當地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的首陽村黨委書記。他回憶說:“從記事起,我就知道家裡的自留地裡偷偷地種著黨參。家裡人多地少,生活拮据。那時,種糧食是正業,如果種藥材在市場上換錢,就是不務正業。但生活逼得我從15歲開始就出門到陝西、河南去賣自產黨參。每一次能賺五六十塊錢,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收入。那時論根賣,現在論噸賣。”

“改革開放後,那是1984年,我第一次在廣州賣黨參賺了800元,感覺太有錢了,比現在一年賺80萬還有錢。” 付進祿自己有一個佔地約四畝的祿靈中藥材公司,從原藥收購到飲片加工、出售一條龍,一年能賺100多萬。他說,自己的發展和鎮上的發展歸根結底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沒有改革開放便沒有今天的好日子。如今,村裡其他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也像他一樣得到了大大改善,“這裡的村民家家都有小作坊,加工藥材,每家每戶一年掙個10來萬元不成問題。旁邊就是藥材市場,他們的藥材不愁賣不出去。”

據介紹,當地農民收入的60%以上來自中藥材產業,有1400多戶貧困戶在中藥材的種植和務工上實現了穩定脫貧,佔脫貧戶的78%。

走在首陽的大街小巷,滿眼是晾曬的藥材、清洗藥材的忙碌身影和大小車輛載運的原藥。一位洗藥材的中年婦女說,她是渭源人,離這裡不遠。如果家裡沒活幹,她就到這裡來,在人才市場上坐下等一會,就有人來找,當面談好工錢就去,一天能掙120多元。

改革開放讓這裡的中藥材經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這裡勞務市場發達,每天臨時用工需1000多人,旺季時還要多。本鎮常住人口1.5萬多,流動人口達1萬多人,有力地拉動了住宿、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該鎮圍繞中藥材種植與交易,走出了一條“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生態文化旅遊+公共服務”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創新發展路徑。

主辦:甘肅經濟網

監製:李成俠 總編審:賈治堂

編審:吳正楠

甘肅經濟日報社新媒體矩陣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