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的發展,從手槍到機槍,從偵查到獨立軍種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的發展,從手槍到機槍,從偵查到獨立軍種

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經過1000多次滑翔試飛,終於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這一百多年是人類歷史上多彩的一頁,充滿了硝煙與壯烈。它的驚心動魄和充滿傳奇深深吸引著我們……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的發展,從手槍到機槍,從偵查到獨立軍種

從“見習員”到爭奪制空權。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剛剛發明不久的飛機只是以一個“見習員”的身份執行航空偵察一類的軍事任務。航空偵察以後,往往就是猛烈的炮擊,因而當時步兵要求的空中掩護與現在不同,不是防止敵人飛機轟炸,而是要阻止敵方飛機的空中偵察。為了阻止敵方飛機的空中偵察,就發生了空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的發展,從手槍到機槍,從偵查到獨立軍種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各國都認為飛機只有有限的作用,即使是空軍遙遙領先的德國最高統帥部,也不過把飛機看作是個觀察哨。歐洲進入戰爭時,最多有三百七十五架可用的戰鬥機,這些飛機不是為軍用而設計的,沒有武裝,全都用木料和金屬線製造,機翼和機身用塗上膠的布覆蓋。飛行員比飛機多,但即使如此,只有不到一百個軍人懂得怎樣飛行。當地面戰火燃燒到空中時,因為武器裝備跟不上,飛行員們創造出許多有趣的戰術,使用了手槍、板磚、飛鏢等武器打擊敵方飛機螺旋槳或是駕駛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的發展,從手槍到機槍,從偵查到獨立軍種

隨著戰爭不斷擴大,法國率先創建了戰鬥機部隊,其他國家紛紛效仿。開始時,空戰用的武器還是步兵用的輕武器,雖然打得“很熱鬧”,戰果卻甚微。據資料記載,從1914年10月到1915年7月,法國飛行員僅擊落了8架戰機,而且其中7架是用卡賓槍擊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的發展,從手槍到機槍,從偵查到獨立軍種

1915年,德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裝有機槍射擊協調裝置的飛機,使戰鬥機的作戰能力有了突破性的提高。1915年10月開始,協約國和同盟國正式開始爭奪前線上空的制空權。所謂制空權,就是控制天空的能力。顯而易見,誰掌握了制空權,誰就易於取得地面作戰的勝利。於是,雙方開始了長期而殘酷的空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的發展,從手槍到機槍,從偵查到獨立軍種

當時飛機駕駛比較簡單,所以培訓飛行員的時間很短。現在培養一名戰鬥機飛行員需要幾年時間、飛行幾百個小時,而當時有些飛行員總共只飛行18個小時,就“披掛上陣”了。當時飛機研製的速度也很快。一種新型飛機從繪圖板上的圖樣成為可參戰的飛機,只需10來個月,英、法、德等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都生產了幾萬架飛機。但是其損失率也高得驚人,有時月損失率竟達66%!有的“王牌飛行員”一人就擊落飛機近百架。這些數字在現代空戰中都是難以想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