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率唐軍深入七百里大戰阿拉伯,裝備好的跟開掛

大神高仙芝

公元751年時的中國,正是盛唐的天寶年間,處於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在李隆基統治期間,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點,也進行了多次的對外用兵。儘管此時李隆基已日益沉醉於酒色之中,不再是那個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繁榮的社會表面下也隱伏著危機,但大唐當時仍然是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強國。

漢民族先民——華夏族通過戰爭和文化融合,掌握了黃河流域(中原)和長江流域(江南)的土地。對漢民族而言,中原、江南以外的蠻荒之地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因為這些土地不能大面積種植農作物;而漢族的“擴張”多是因為不堪周邊民族為爭奪過去屬於自己的領土而進行的屠殺、劫掠和騷擾,出於穩定該國疆土、以絕後患的目的才大舉興兵。

為了保衛長安必須佔領河西,為了保衛河西必須控制青海,為了控制青海必須佔領西域來分吐蕃的兵力,使其不能並兵向東擴張。

高仙芝率唐軍深入七百里大戰阿拉伯,裝備好的跟開掛

參戰方兵力有三種說法:

一、阿拉伯200000人,唐軍20000人。

二、阿拉伯70000人,唐軍18000人。

三、阿拉伯先200000人,後增兵到300000人。唐朝遠征軍24000人。

起因

公元750年,唐朝統治者以西域藩國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征討,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和好。不久高仙芝違背承諾,攻佔並血洗石國城池,捋走男丁,格殺老人、婦女和兒童,搜取財物,俘虜石國國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將被俘的幾位國王獻於玄宗面前,並因赫赫戰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將軍,並將石國國王斬首。此時高仙芝達到了征戰生涯的最高峰。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高仙芝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

高仙芝率唐軍深入七百里大戰阿拉伯,裝備好的跟開掛

經過

怛羅斯城是石國的第二大據點,《新唐書·石國傳》“怛羅斯城,石國常分兵以鎮之。”這也是高仙芝與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距離怛羅斯城不遠的撒馬爾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據點。

高仙芝並不知大食的意圖。而且唐在蔥嶺以西的屬國分散部署,一時很難集結。為了阻止大食的東進,以攻為守,遠征大食對於深諳兵法的高仙芝來說似乎成為可行手段。 剛剛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亂的阿拉伯大軍南下,恰好與高仙芝大軍相遇在怛羅斯河。

高仙芝於天寶十年(751年)四月,從安西出發。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

高仙芝率唐軍深入七百里大戰阿拉伯,裝備好的跟開掛

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唐軍驍勇善戰,靠著步兵的強弓勁弩,唐軍曾經佔有很大的優勢,唐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史載戰鬥持續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邏祿(Qarluq)番兵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阿拔斯王朝聯軍乘唐軍發生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主力突擊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無力支撐,終潰不成軍。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和別將段秀實收攏殘部,向安西方向敗退,途中恰逢大唐聯軍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及,殺死百餘名拔汗那軍士才得以率先通過。兩萬人的唐安西軍,最後只剩數千名人。

此役的具體唐軍損失數字不明。《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記載唐軍總數3萬人、深入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以此計算,唐軍損失了兩萬多人。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都記載唐軍總數兩萬人、深入胡地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以此計算,唐軍損失了一萬多人。

高仙芝率唐軍深入七百里大戰阿拉伯,裝備好的跟開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