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二戰後的歐洲

二戰後的歐洲一片混亂,戰敗國基本上解體,戰勝國也是慘勝。整個歐洲一片廢墟,經濟瀕於崩潰,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極度匱乏,基礎設施幾乎毀壞殆盡,貨幣支付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其進口需要。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德國的工業城市漢堡

在當時歐洲的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大量德裔被從東普魯士連根拔起,驅趕回德國境內。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失業率持續走高、食品短缺導致罷工不斷,社會秩序日趨動盪。

到1947年,歐洲經濟依然徘徊在戰前水平以下,幾乎沒有增長。其中,農業生產是1938年水平的83%,工業生產為88%,出口總額則僅為59%。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馬歇爾計劃

歐洲如果沒有經濟繁榮,也將沒有政治穩定,也就會失去和平。

——馬歇爾

雖然1946年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但是美國還是希望和蘇聯一起解決歐洲的問題的。1947年1月馬歇爾任職國務卿,3月9日就來到莫斯科希望和蘇聯一起商議重建計劃事宜。

而當時歐洲混亂的情況是有利於蘇聯的,歐洲越混亂,歐洲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越大,法共,意共發展的非常好,儼然已經成為國中之國。尤其是當時的法國,1947年的法共一度取得了議會第一大黨的位置,已經快要走上執政舞臺了(法國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國家)。所以蘇聯處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好吃好喝招待了馬歇爾就把他打發走了。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法共主席Maurice THOREZ五一群眾講話

如果說蘇聯的冷漠給馬歇爾帶來的是失望,當時歐洲的現狀給馬歇爾帶來的是絕望,民生與經濟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局面。

馬歇爾團隊制定了美國獨立援助歐洲的經濟復興計劃,即後來的馬歇爾計劃。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馬歇爾計劃的logo

計劃好制定,但是說服美國民眾支持這個計劃卻非常困難。因為美國曆來是一個孤立主義國家,要不是珍珠港事件,美國國內是極力反對美國介入二戰的。對當時的大部分美國人來說,美國在二戰期間已經為歐洲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難道在戰後還要使用本國納稅人的金錢繼續為他們奉獻?

當時的助理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說,美國公眾的外交觀念就是:

第一,把孩子們趕緊送回來;

第二,不要當聖誕老人;

第三,不要到處惹事。

在美國人心目中,解決國內失業問題這種國內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當時美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與呼籲,關於是否援歐開展了廣泛的辯論。加上1946年的冬天,歐洲凍死餓死的人的圖片和報道,給美國人帶來極大的衝擊。使得美國當時對援助歐洲的意願變成主流意見。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關於歐洲1946/47饑荒的書

1947年6月5日,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他表示“美國應該盡其所能,幫助世界恢復正常的經濟狀態”,正式提出了美國的“援歐”計劃,目標定在確保受援國不再依賴臨時經濟外援而自立。

對於美國的援歐計劃,西歐各國領導人紛紛表示歡迎:

1947年7月至9月,英、法、意、奧、比、荷、盧、瑞士等16國代表齊聚巴黎,建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OEEC,討論統一的復興計劃。這個組織就是OECD經合組織的前生。

1947年10月,美國邀請相關人員到華盛頓磋商,經多輪磋商,形成了向國會提交的《哈里曼報告》。報告建議,美國政府對歐洲進行援助,第一年援助57.5億美元,四年內美國總援助額在120億到170億美元。

1948年4月2日, 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九四八年對外援助法》,次日,經杜魯門簽署,馬歇爾計劃正式執行。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通過馬歇爾計劃運到歐洲的第一船糖

經濟的恢復少不了貿易,為了充分利用各國間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市場經濟來配置各種要素,才能快速健康地恢復經濟。

所以在馬歇爾計劃實施的同時,1947年美國主導的關貿總協定GATT也成立。在GATT組織內部,充分市場經濟,大家都通過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削除國際貿易中的差別待遇,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與流通。這個GATT關貿總協定就是WTO的前生。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WTO的前生 GATT的創立者組成的低關稅市場經濟體制

莫洛托夫計劃

當初在馬歇爾計劃制定的時候,美國並沒有限制意識形態。無論你是蘇聯控制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是盟軍控制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可以申請馬歇爾計劃。匈牙利,捷克,波蘭這些東歐社會主義當時也是嗷嗷待哺,為了本國人的利益他們也非常希望能拿到美國的援助,紛紛蠢蠢欲動準備去簽字了。這給蘇聯帶來一個極大的挑戰,如果人心散了,隊伍就沒法帶了。

所以為了反擊美國主導的馬歇爾計劃,蘇聯直接操縱東歐國家拒絕了馬歇爾計劃。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為了安撫東歐,加強東歐與蘇聯的政治經濟聯繫,蘇聯推出了一系列計劃:

1947年7-8月,蘇聯同東歐廣泛簽訂了雙邊貿易協定,即莫洛托夫計劃,對抗馬歇爾計劃

1947年9月,成立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1949年1月,成立了經互會對抗 關貿總協定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國家邊界

蘇聯的這些措施,一方面加強了蘇聯和東歐之間的經濟聯繫,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東歐和西方的經濟往來。

為此,美國也相應地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 巴統”),對東歐採取貿易管制政策,東西方走上全面對抗的道路,雙方交往的大門被人為地鎖上了。

從此美蘇兩國領著各自陣營展開全方位的競爭,隨著柏林危機的爆發,美蘇全面進入冷戰:

軍事上,北約vs華約,經濟上,關貿總協定vs經互會,意思形態上,資本主義vs共產主義

尷尬的中國

當美蘇各自搞站後秩序建設的時候,中國還處於內戰之中。由於國民黨的腐敗和無能,美國早已對國民黨失去信心。更加腦殘的是國民黨在杜魯門vs杜威的總統選舉中,公然拿美國政府援助的錢去押寶杜威當選,粗暴干涉美國內政。而很不幸的是杜威和杜魯門之戰又是少有的民調失效的案例。杜魯門當選之後,美國已經完全放棄了國民黨。

所以在重新定義冷戰戰後格局的各種會議,中國幾乎是被忽略的。即便參與了某些組織,但是由於政權更迭,也自動被排除出去了。比如1948年,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之一,但是在1950年,偏安在臺灣的蔣介石政府,居然代表中國,通知關貿總協定對關。

所以49年新中國建立的時候,兩邊都不靠。

經互會:

在中蘇蜜月期,中國也沒有加入到經互會中去。只是在1956~1961年,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經濟互助委員會的例行會議。

1962年經互會開始允許非歐洲國家也可加入,但是此時中蘇關係惡化,已經無法加入。

後面幾十年的反帝反修,加入國際上的經濟組織更加無望。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反帝就不能加入關貿,反修就不能加入經互會

另外經互會本身不是市場經濟,是為蘇聯服務的純計劃經濟。所以經互會,在幾十年的發展之後,完全落後於美國所主導的關貿總協定組織。

特別明顯的就是東德和西德。

東德是社會主義陣營的精華,直到八十年代它還排在世界前十大工業國之列。但即便如此東德的經濟質量遠遠比不上在市場經濟體系下的西德。後來東德和西德合併後,東德的工業兵敗如山倒。

關貿總協定

中國改革開放後,一直想重新加入關貿總協定。中美蜜月期的時候,1986年7月10日,中國駐日內瓦大使錢嘉東代表中國提出恢復中國在關貿總協定中的締約方地位的申請,拉開了漫長的中國恢復復關之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美在80年代末期關係破裂。在90年代初,中美關係緩和之後,美方重新支持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

而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再次發生大幅調整,原來的蘇聯這套體系完全解體了。經互會也不存在了,那麼原來的關貿總協定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所以在關貿總協定的基礎上,發展出了WTO。

中國的復關,又變成了入世。在漫長的談判最後時刻,1999年4月朱總理當時到美國開展了當時被國內極為詬病的“消氣外交”,獲得了美國的支持,加入了美國主導的WTO體系。

1999年4月6日至13日,朱鎔基總理訪美。4月10日,中美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並就中國加入WTO發表聯合聲明,美方承諾“堅定地支持中國於1999年加入WTO”。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達成協議。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那時的希拉里好年輕啊

高歌猛進的時代

在中國加入WTO之後,由於中國良好的基礎工業,良好的勞動力資源,加上政府扶持,中國很快成為WTO內部最大的出口國。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中國和香港加起來的貿易額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在WTO中貿易總額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中美的逆差也到達一個前所為有的高度

歐美對WTO的反思

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受中國的衝擊非常大,加上中國當初加入WTO之後的承諾很多實質上都沒有做到。所以從2012年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反思中國與WTO之間的關係了。在美國內部這種聲音尤其明顯。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012刊文:一切你認為你對中國的理解都是錯的

(美國內部的大討論,思潮的變化,有很大的提前量,但是會逐漸轉移到政策和對外關係上)。尤其是2018年之後,美國和歐洲的政商都已經確認他們以前的認識都是錯誤的。

關貿總協定當初是為了恢復歐洲遏制蘇聯擴張搞出來的,現如今美國不滿意,歐洲也不是很滿意。美國特朗普政府在競選過程中已經多次表達對WTO的不滿。所以美國這兩年採取一些措施試圖重塑或者徹底把WTO推倒重來。奧巴馬時代的TPP就是一種替代方案。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Obama試圖搞的TPP,關貿總協定亞洲版

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在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如果還對WTO有太大期望其實是不現實的。美國非常權威的外交關係協會,在三月份就發文指出:

特朗普,中國,鋼鐵關稅:WTO的死期 ,

這應該代表了美國外交界的真實看法。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WTO的死期

美國最近一些舉措也能看出美國在逐漸窒息WTO,比如美國阻撓任命新的WTO上訴機構的新法官,使得WTO失去功能,逐漸窒息。

根據路透社報導,前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的退休法官透露,在去年他從WTO上訴機構退休後,美國一直使用否決權,干預新任法官的任命。通常WTO上訴機構正常編制應該要有7個人,但由於美國政府的干預,現在僅有4位法官,而其中1位在今年9月退休,2位明年將要離職。而無論是何種案件,都需要至少3名法官共同審理,意味著如果美國持續干預任命,WTO的上訴機構明年就會停擺。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歐洲懟美國鋼鐵關稅,歐洲懟中國知識產權

2018,站在十字路口的WTO

美國懟中國技術轉讓

WTO內部三巨頭打得鼻青臉腫,沒有上訴機構的WTO,WTO內部的爭端無法解決, WTO也就名存實亡。

所以WTO的何去何從將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小結

這段歷史一般的歷史教科書通常一筆帶過,國內學界對經互會的研究也非常稀少。這些冷知識突然對於理解今天的現狀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當你瞭解當今這個國際體系是怎麼來的之後,就能明白美國的決策層究竟在想什麼。

當美國的GDP在世界一半的時候,美國建立的這個體系能幫助他打贏和蘇聯的全面競爭的時候,美國並不特別計較這種體系給他帶來副作用。但是當美國自身的經濟已經不再佔絕對主導地位的時候,而且當初他所營建的體系中長出來一個敵視自身,意識形態完全無法調和的對手時候,美國是絕對無法容忍的。所以美國是不惜摧毀這個體系的,即使回到傳統的光榮孤立上去的。這就是美國學界和戰略界的底牌,無論是特朗普執政還是奧巴馬執政都沒有區別。

然而對於中國而言,無論是學界還是媒體直到今年才出現從全局的角度去看貿易戰,從歷史的角度看貿易戰。儘管如此,至今也沒有看到任何應對如果WTO全面解體的討論,或者中國被徹底排除出WTO的應對措施,也許車到山前必有路吧。

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