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润物细无声,如今家长来打分!惊起无数纷争……

师德润物细无声,如今家长来打分!惊起无数纷争……

暑假,某地中小学师德考核评议系统正式上线。

关键点如下:

◇师德考评实行教师自评、学生测评、家长测评、学校测评四方评价机制,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家长、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中小学教师师德家长(学生)测评表,直接给老师的师德打分。家长和学生打分占比为百分之五十。

◇凡是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将定为不合格,并将有一系列具体处理措施。

其实,把师德量化打分并非新鲜事物,只不过原来的纸质表格换成了网上表格。将师德量化,也不是什么改革新举措,而且对这种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向来争议不断,而且持否定态度的多。

对于大家想到的家长会否报复性打分等,我倒觉得并不担心。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善良、公正的。我只是对这种评判师德的方式存疑。

师德润物细无声,如今家长来打分!惊起无数纷争……

一问:丰富的师德内涵是否可以用四张表来概括?

柏拉图说过:“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需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到满足的人。”从这个层面上看,师德作为道德范畴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四张表格中的内容,少之又少,能涵盖师德的全部或者说大部分吗?

二问:抽象的师德具化为分数与物质,是升华还是退化?

师德本来是悄无声息、润物无声的,也是至高无上的,现在将之具体化为分数,师德量化考核的结果将运用于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而我们都知道,这两项考核直接和“钱”有关。

三问:有德而无才的老好人式的教师,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这种考核方法把师德提到很高的地位上,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强调了“德”,那么“才”怎么办?是否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仅有所谓的德,而没有才,如此平庸的老好人式的老师,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四问:师德考核是否可以代替绩效考核?

既然师德考核的结果直接和绩效考核挂钩,那么绩效考核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师德润物细无声,如今家长来打分!惊起无数纷争……

五问:师德考核被量化为具体的分数,其结果是否科学、公平、公正?

考核的线条粗了,分不出好与坏,细了,就容易造成僵化。抽象的师德与具体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就很难做出评判。例如,老师苛责学生不一定是师德不够也许是责任心过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一定是师德爆棚也可能是没大没小。还有人情分,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又能完全避免吗?

六问:这份师德考核系统是否经过测试、能考核出师德吗?

如果没有经过测试就“上线”,是否科学?如果不成功,谁来承担后果?那些被评判为师德“不合格”的教师吗?

七问:推而广之,是不是每一个职业都要有一份量化考核系统?

官德呢?医德呢?是不是都可以量化?更进一步,每一个公民是不是都应该有一个道德指数呢?如果其他职业没有,那么教师这一职业真的那么特殊吗?

最后,用我喜欢的一句话来说明我对“师德”的认识与理解——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小学校长耿洁说:“教师最直接表现师德能力的就是把课上好,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上出一个精彩的课,那再谈他对学生如何热爱都是空谈。”

此言甚有分量。与读者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