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有平台用「尖叫效應」傳播低俗內容

實現網絡環境的風清氣正,必須避免“流量為王”的傳播導向,糾正“算法沒有價值觀”的價值判斷。

打開一些資訊視聽APP,不難發現:一些標題奪人眼球、內容卻言之無物的信息被大量推送,這些信息往往是情緒化的表達、片面化的解讀,有的甚至是以惡搞、獵奇和低俗的方式予以呈現。

人民日報:有平臺用“尖叫效應”傳播低俗內容

這種現象為何發生?心理學中有個“尖叫效應”。比如在滿是人群的街道中,如果有人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往往能快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博取眼球。“尖叫效應”在資訊傳播中也得以顯著體現,通過非法抓取、剪拼改編的驚悚、惡搞、色情等低俗內容,往往能迅速引發人們的大量關注,無論是從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還是引發人們的指責批評,傳播者都能從中獲取高額的流量和點擊率。

一些網絡平臺正是利用了“尖叫效應”獲取關注,而近年來盛行的基於算法導向的信息推薦技術,為實現“尖叫效應”帶來了技術支持。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用戶瀏覽記錄、興趣愛好等進行深度分析,在此基礎上將更多契合“尖叫效應”的信息提供給用戶,從而取悅受眾,擴大平臺用戶基數。

然而,算法主導的信息推薦技術,很容易自動過濾掉“不感興趣”“不認同”的信息,實現“看我想看,聽我想聽”。久而久之,信息接收維度變窄,資訊獲取渠道單一,在單調的信息交互中形成特定的興趣習慣,讓人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

值得注意的是,算法推薦還可能引發“尖叫效應”與“信息繭房”二者效果的疊加:一些平臺大肆利用“尖叫效應”,通過推送傳播博人眼球的劣質低俗內容以獲取關注和流量;算法主導的信息推薦技術,助推構建起一個個充斥劣質低俗內容的“信息繭房”,不僅讓用戶深陷其中、難以自拔,而且容易形成輿論生態的“劣幣驅逐良幣”。

“技術中性”並不等於“價值中性”,工具理性也不應凌駕於價值理性之上。時代的進步,離不開先進技術的開拓者,更離不開價值倫理的守望者。抵制輿論生態的“劣幣驅逐良幣”,實現網絡環境的風清氣正,必須避免“流量為王”的傳播導向,糾正“算法沒有價值觀”的價值判斷。對此,網絡平臺運營者應擔負起更堅實的責任。一方面,強化內部監管責任,對內容進行更嚴格的審核和把關,絕不能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臺;另一方面,應對算法推薦的邏輯進行反思,防止其成為不良內容傳播的幫兇,以健康的企業價值觀來規範和指引算法應用。與此同時,相關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監管,充分調動網民積極性,積極動員各方面力量參與相關治理,只有網上網下共同努力,才能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