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忠孝六君子:譚嗣同被捕之前這一舉動竟救了整個家族的性命

1898年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對後世中國國運影響深遠的一件事,那就是戊戌變法失敗了。在今日來看,如果當年戊戌變法繼續下去中國後來的歷史將會大大的改寫,甚至極有可能像與中國情況相似的日本那樣經歷一輪變法之後使國家走向富強。但是這畢竟都是假設,真實的歷史是不能改變的,經戊戌六君子被處斬之後“百日維新”宣告徹底失敗了,中國就此失去了最後一個反戈一擊的機會。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獄中留下了那首至今為人稱道的絕命詩依然迴盪在歷史的天空上經久不絕——“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千秋忠孝六君子:譚嗣同被捕之前這一舉動竟救了整個家族的性命

1895年,康有為等人組織公車上書極大地鼓舞了遠在家鄉的譚嗣同,第二年二月譚嗣同即上京結交康梁等人。自此之後,譚嗣同深受維新思想感染,寫下了維新派的第一步文學著作《仁學》。後創辦《湘報》繼續宣傳變法。1898年,銳意改革的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決定變法,譚嗣同以維新派的身份被召入京。光緒帝對其寄予厚望,並授予四品官職。但是由於袁世凱的出賣,在除掉頑固派的計劃上徹底的失敗了,於是慈禧太后大怒,下旨捉拿維新派。提前得到消息的譚嗣同卻並不打算逃命,而是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於是譚嗣同坐以待命,英勇就義!

千秋忠孝六君子:譚嗣同被捕之前這一舉動竟救了整個家族的性命

但是,如果按照清朝的法律來說,一人犯罪全族株連,這是十分恐怖的。統治者制定這樣的法律初衷是為了震懾亡命之徒,使其有所畏懼。而在譚嗣同事件中也存在這個問題。譚嗣同他也同樣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所以在其得到消息之後,急忙仿照父親的筆體、語氣寫了一封與譚嗣同斷絕父子關係的“家書”,其言辭之激烈看起來十分逼真。寫好此信之後,譚嗣同將其放在書桌中。但是這樣一封家書看起來和偶像沒有什麼說服力,譚嗣同又在此基礎上將時間向前推寫了七封譚繼洵訓斥自己參與變法的家信,最終將其與斷絕關係書放在一起。在被捕時,清兵搜走了這封署名為譚繼洵的家書。而慈禧太后在看過這些家書後對此事深信不疑,覺得不是譚繼洵教子無方,而是譚嗣同實在“太不聽話”了。正是因此,譚繼洵才算是免遭一死,譚嗣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靠著智慧救了 全家老少的姓名,真正的做到了忠義兩全!

千秋忠孝六君子:譚嗣同被捕之前這一舉動竟救了整個家族的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