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效應:爲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

有些學生,平時的成績很優秀,上課時的表現也很好,被視為尖子生;

有些運動員,在平時的訓練中,成績都已經打破紀錄,是奪金的熱門選手。

可是到真正的比賽時,他們的表現卻使人大跌眼鏡。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那為什麼越是在關鍵場合我們往往發揮失常呢?

這個問題可以用經濟學上的“詹森效應”來解釋。

“詹森效應”是指人們由於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在關鍵時刻不能發揮自身水平的現象。

“詹森效應”可被視為一種淺層的心理疾病,是將現有的困境無限放大的心理異常現象。它幾乎在各類人身上都有體現,特別是當他們在重大、關鍵的場合的時候,緊張的氛圍、無形的壓力等,會不露痕跡地使內心緊張,進而導致當事人發揮失常,錯失良機。“詹森效應”之所以以此命名,是源於一個名叫丹·詹森的運動員。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丹·詹森 (Dan Jansen)速滑運動員,平時訓練特別刻苦,實力較強,可是一旦真正地走上賽場時,他會莫名其妙地連連失利。經過教練和心理學家的分析,他在競技時的心理素質不強是他失敗的原因。從此,心理學家便對“詹森效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詹森效應”表明,大部分人在重大、關鍵的場合時,更容易發揮失常。

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被寄予奪金厚望的中國男子體操世界冠軍李小鵬男子單項比賽中發揮失常,僅獲得一枚雙槓銅牌。而同樣是他,在200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卻獲得了這兩個項目的冠軍,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雙槓金牌得主。由此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奪金的實力,事實上,他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發揮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況給自己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心情緊張。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其實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平時訓練中出類拔萃的運動員,由於受到大家的期待和自身的壓力,給自己造成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心理定式,無疑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在如此強烈的得失心理下,怎麼能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心理壓力的作用下,運動員的技能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由此產生怯場的心理,使潛能和能力的發揮受到束縛。

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結論:實力雄厚和賽場失利之間的唯一解釋只能是心理素質的問題,主要是由於這些運動員的得失心過重,自信心不足造成的。

例如:乒乓女將鄧亞萍,雖然已經隱退,但每每提起她,我們總會想到她在賽場上勝敗取決於最後幾個球的關鍵時刻,總能沉著冷靜,最終贏得勝利。她自己也曾經說過,其實技術有時是不分上下的,這時靠的就是心理素質。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可見,比賽不僅僅是體能和技術的較量,在賽場上更是隊員之間心理素質的較量。

為了提升運動員的實力和戰績,心理素質的訓練和調整是很有必要的。勝敗往往取決於某個關鍵時刻,誰能保持沉著冷靜的狀態,誰能擁有更好的心理素質,那麼誰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在我們生活學習中也是一樣,很多學生平時學習基礎紮實,考前準備充分,然而一到大考,卻發揮失常,往往表現為緊張、慌亂,甚至記憶驟退,腦海裡似乎一片空白。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其中主要原因是同學們對考試期望值過高,而又缺乏自信。只想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症狀隨之而生。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那麼要怎樣才能克服這個心理障礙呢?

1、首先要增強信心。

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才能在考場上沉著冷靜,使自己進入“角色”,發揮出正常水平。

2、其次是淡化考試結果,注重具體過程。

不去多考慮考試的結果,減少考試過程中的干擾因素。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具體的解題上,這樣不僅能提高答題的準確率,而且能使心理保持平靜與放鬆。

3、要注意多用肯定的詞語來喚起積極情緒。

特別是遇到困難時,要用“冷靜!細心!沉住氣!”等詞語暗示自己,進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詞語,如“別緊張!別慌!可千萬別出錯!”等詞。

另外,多使用一些釋放壓力、放鬆緊張情緒、調整焦慮的技巧,比如深呼吸、聽音樂、看電影、看書、跑步、和朋友聊天、逛街、購物等,只要能讓自己平靜下來,不那麼焦躁,帶著平靜的心去考試、比賽的話,那最終得到結果不會比我們的實際能力相差很多。

詹森效應: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總是發揮失常

現在,我們知道了詹森效應以後,就會明白,那種一到正式考試、比賽就發揮失常的現象背後的原因,其實也不過是一種心理效應而已,那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調整心理,把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再去迎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