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縣:「文軍扶貧」的一個縮影

正安县:“文军扶贫”的一个缩影

正安县:“文军扶贫”的一个缩影

原標題:“文軍”出征決戰脫貧 貴州宣傳文化戰線紮實推進“文軍扶貧”行動助推脫貧攻堅

注:文章有部分刪減

天樓山下,芙蓉江旁,遵義市正安縣和溪鎮馬鞍村坐落於此。馬鞍村,曾經出了名的貧困村。村民住的是石板房,穿的是爛衣裳,晴天出門一身灰,雨天回家滿腳泥。全村3892人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1000人。

兩年來,在省委宣傳部的對口幫扶下,探索出“兩投入三聯結”脫貧產業發展模式的馬鞍村從貧困村蛻變為省級“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範點。

馬鞍村的脫貧之路,是舉起“文軍”旗幟的全省宣傳文化系統助推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要求,省委宣傳部在2016年牽頭制定並印發《貴州省輿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在2017年印發《關於“文軍”征戰深度貧困地區助推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2017-2020年)》和《新聞媒體開展免費廣告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方案》,大力開展“文軍扶貧”行動,推進輿論扶貧、免費廣告精準扶貧、文化扶貧、社科扶貧、掛幫扶貧和網絡扶貧,為我省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紮實深入一線尋找泥土芳香

離生活越近,離真實才能越近。

去年,100名省內各新聞媒體單位的新聞記者分赴全省100個村,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與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群眾一同生活、一同勞動、一同見證,參與並記錄我省波瀾壯闊的大扶貧戰略行動,先後推出3500多篇(條)駐村蹲點稿件。

貴州日報社蹲點石阡縣國榮鄉建英村的記者王淑宜說,這是她記者生涯中一次難忘經歷,只有真正投身於火熱的實踐,才能當一名符合時代要求、受到讀者喜愛的好記者。

當記者走進村、俯下身,不僅拉近空間上的距離,也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文軍”真情融入,情注筆端,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真實記錄下來,通過對比看變化,以原汁原味的群眾語言說變化,更容易引發讀者共鳴,也更易產生震撼心靈的效果。

今年,乍暖還寒之際,我省又迅速行動,發出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

聞令而動,“文軍”迅速反應,《黔東南中藥材產業邁大步》《小鎮雕琢扶貧“大文章”》《萬山聘請10名山東菜農出任“科技官”》……貴州日報派出記者深入基層,採寫了一篇篇帶有泥土芳香的報道。

弘揚主旋律,脫貧攻堅就有了主心骨;

傳播正能量,跨越發展就有了動力源。

大扶貧,需要大宣傳。大扶貧戰略行動如火如荼開展以來,省內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各地脫貧攻堅經驗做法——貴州日報報業集團統籌所屬子報子刊及“兩微一端”等新聞宣傳資源,開設常態性扶貧專版、專題。當代貴州雜誌推出固定的扶貧開發專題。貴州廣播電視臺在“貴州新聞聯播”“陽光952”等頻道頻率的主要節目開設扶貧專欄,強化扶貧話題設置。多彩貴州網、當代先鋒網等首頁顯著位置長期開設脫貧攻堅專欄、專題,抓好網絡扶貧陣地建設。

2015年—2017年,省內新聞媒體已推出脫貧攻堅方面的專版、專題450多個,刊發脫貧攻堅稿件近20萬篇(條)。

在搖旗吶喊、加油助威的同時,新聞媒體對脫貧攻堅主題宣傳的意義更在於總結經驗、推廣複製。

從“農村三變改革”到“塘約經驗”,貴州各地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通過媒體報道,這些好經驗將為我省乃至全國更多貧困地區找到一條脫貧致富路。

我省還積極主動爭取中央主要新聞媒體支持,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刊播我省脫貧攻堅方面的新聞報道已有2.4萬多篇(條)。

省委宣傳部還在脫貧攻堅典型的宣傳上,大力爭取中宣部和中央網信辦支持,先後推出一批脫貧攻堅方面的全國先進典型。

脫貧攻堅是英雄輩出的過程,“時代楷模”黃大發的堅持,“當代愚公”鄧迎香的堅韌,駐村幹部楊波的堅守……他們的故事一次次被講述,鼓舞著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幹部群眾,激勵他們向榜樣看齊,向勝利挺近。

免費廣告全力攻克深度貧困壁壘

去年8月中旬,“文軍”征戰深度貧困地區助推脫貧攻堅貴州新聞媒體免費廣告全面上線暨項目簽約儀式在貴陽舉行。省四家主要新聞單位將以每年共計2.2億元、四年共計8.8億元的媒體資源投入免費廣告扶貧項目。

“文軍”出征助推脫貧攻堅,正安的吉他產業園就是受益者之一。去年10月以來,正安吉他產業園的免費廣告登錄省內各大媒體,詳細的介紹、生動的圖片讓正安吉他名氣越來越大。

“文軍”出征,勢在必行。貴州深度貧困地區大多處於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地區,特色扶貧產業普遍“小、散、弱”,尚未形成市場競爭優勢。開展新聞媒體免費廣告項目,能夠通過持續性的推介助推“黔貨出山”,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為貴州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架設起一座從廣告扶貧到產業扶貧的橋樑。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免費宣傳推廣貴州的特色農產品,直接覆蓋貧困戶6.3萬戶、26.6萬人,取得顯著成效。

此外,從2017年年初以來,省和市州主要新聞媒體還統一聯動開設“信息扶貧平臺”,把新聞熱線作為信息熱線,不斷加大了對貧困地區、極貧鄉鎮特色農產品介紹力度,免費刊播貧困地區有關農副產品銷售需求信息,幫助解決農特產品應急銷售等問題。

同時,圍繞網絡扶貧,貴州依託今日頭條“山貨上頭條”等平臺資源,幫助推出500個特色農產品,助推大扶貧戰略行動。並加強與騰訊、馬蜂窩、知乎、美團等互聯網領軍企業溝通聯繫,找準合作切入點,強化項目對接,通過“貴州網絡扶貧小程序”等創新方式拓寬網絡扶貧領域和成效。

2018年5月,在中央網信辦指導支持下,貴州爭取全國知名互聯網企業結對幫扶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各互聯網企業將充分發揮網絡扶貧的先導力量和驅動作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我省脫貧攻堅任務深度融合,搭建有效可信的平臺和參與渠道,助推貴州脫貧攻堅。

幫扶正安縣激活脫貧產業大發展

正安縣和溪鎮馬鞍村的養雞能人李家鎮每天都會對村裡600畝林下養殖的3萬羽血毛土雞巡查一番。

血毛土雞,是李家鎮帶回家鄉助推脫貧的一個“寶貝”。李家鎮早年外出打工,積累了資金和技術。在省委宣傳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馬鞍村第一書記李剛的鼓勵下,李家鎮回到正安縣,在馬鞍村當起養雞大戶,他拿出194萬元,與馬鞍村村集體的296萬元一起投入到養雞事業中,建起了年出欄可達7萬羽的養殖基地。

“整個基地還是村集體經濟性質。”李剛說,所有權屬於馬鞍村,李家鎮有經營權。村集體每年固定分紅21萬元,捆綁75戶貧困戶。每一個貧困戶每一年分紅1800元,剩餘的7.5萬元,納入村集體經濟專項賬戶,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這樣的利益聯結模式被總結為“兩投入三聯結”脫貧產業發展模式,就是通過將國家或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實現“集體投資、能人投力”的生產要素兩投入,並通過利益聯結,形成集體、村民(貧困戶)、能人共同分紅的利益共享三聯結。

除了林下養雞,馬鞍村還有肉(種)兔養殖和肉牛場,共吸納馬鞍村23位貧困戶常年務工,每年可實現勞務收入44.16萬元。同時,該村還種植了1200畝核桃、600畝辣椒、500畝白茶、120畝卷丹百合,新建了1000畝白茶基地,擬建一箇中型茶葉加工廠。

“我在這裡打工,不僅能學到技術,每月還領1600元工資,同時還可以利用下班時間種莊稼,照顧生病的老伴。”村民蔡貢奎就在村裡的肉(種)兔養殖基地工作,這裡已經成為我省規模最大的肉(種)兔養殖基地,也是正安縣村級產業規模最大、利益聯結貧困戶最多的脫貧產業。

馬鞍村的脫貧之路,是省委宣傳部對正安縣幫扶的一個典型。

2016年4月以來,省委宣傳部作為隊長單位,攜手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遵義醫學院、省公路局、省農信社、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深入正安縣25個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開展幫扶工作以來,省委宣傳部始終把發展脫貧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作為第一要務來抓,2016年重點對25個村補助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75萬元,2017年重點對10個村再補助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10萬元,協調集團幫扶資金500萬元,整合扶貧資金近2000萬元,推動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實施建成21個集體經濟脫貧產業。

正安县:“文军扶贫”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