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选择供应链战略—敏捷供应链or精益供应链?(三)

在精益思想为主流的日本,就很难出现京东、摩拜、滴滴、饿了么这样的公司,因为不讲成本的烧钱,在讲成本的公司很难得到认同,这也是公司价值观的问题,因为,失败的几率非常高。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有更多的公司成功地超越了日本。当然,两者也在相互学习(这点中国千万不要对日本掉以轻心),逐步将这个支点往中间移。比较典型的就是国内的汽车业:大众和丰田,分别代表了敏捷和精益。

大众应对市场变化快,车也卖得多,但利润不如丰田。丰田生产计划制定后就很难根据市场变化去调整,车比大众卖得少很多,但利润可观。但这些年,丰田在保持精益优势的前提下,在小心翼翼地学习大众,逐步提高对市场的敏捷性。而大众呢,保证对市场变化积极应对的同时,也在摸索丰田精益供应链模式。同一公司,不同的产品和物料也有不同的支点。这里我举自己工作中的例子来给大家说吧。为了快速应对汽车市场变化,我们在2015年就开始琢磨将物料需求的冻结期从12周缩短到2周。缩短的幅度如此之大,一台汽车上成千上万种物料,也很难做到上游所有的供应商Leadtime都缩短到要求的范围,即使能做到的,也有部分付出代价太大而不能做。这种情况下,懂行的人都知道,要么缩短所有环节Leadtime,要么建库存,下一步就看库存咋建(成品还是半成品或直接建原材料?),件什么地方(主机厂、VMI库、在途还是次级供应商,或原材料供应商?)。最后我们分析了所有的零件和供应商,定了三大策略:整个供应链反应周期在2周内的,在不明显增加供应链成本的情况下,这样的供应商就直接按需生产,不用建立库存。

整个供应链反应周期在2周内的,但供应链成本较高的情况,我们考虑根据经验预测建立部分安全库存,如无法覆盖需求波动的情况下,供应链快速补充。

供应链反应周期大于2周的,只能通过库存来按满足。不同的物料和供应商,从全供应链角度考虑,将库存建立在变化最小,成本最低的环节。

其实,这就是以敏捷供应链为主的合二为一。库存的建立点就是敏捷和精益的支点。

现在新零售常说到的“前置仓”概念。其实也是一个精益和敏捷的支点。

精益供应链是积极防守,敏捷供应链更像主动进攻。敏捷供应链思想指导下的美国公司发展更快也更有创新,精益供应链思想指导下的日本公司存活得更久也更具工匠精神。

由于供应链的敏捷要求,美系的公司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上也“敏捷”得多,他们更倾向于外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符合要求就更换供应商,所以不会过多介入供应商内部管理,更倾向于使用很多完善的、系统的评价标准或体系去评价、要求供应商。而日系的公司跟换供应商的频率要低得多,他们更倾向于将精益的思想横展至供应商,重视人才育成和培养供应商。

供应链战略的选择,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把握一个度和找好支点的问题。从战略到战术角度都是很考量管理智慧的,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战略也会随之调整。敏捷和精益结合是为让公司供应链战略攻防兼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