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自信在哪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且不说教育全景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到终身教育量和质的跨越式变化,单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效就值得骄傲。

那么宽广的地域,穷乡僻壤、高原平川全覆盖;那么多的学龄儿童都入学,一亿几千万的学生都接受义务教育,这是怎样庞大的数量啊。如此的教育成就在世界上应该是首屈一指、史无前例的,值得自豪。

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较量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话语系统悄悄发生了变化。

一系列教育政策、措施,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中国的国情、教情、学情出发,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但一进入教育专业,对传统教育就不屑一顾,铺天盖地是外来的教育概念、教育术语、教育做法,不仅“言必称希腊”,而且“行也照希腊”。

我们的教育自信在哪里

当今时代办教育,必须放在国际大背景中思考,必须有开放的心态。社会迅速发展,急剧转型,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们急切、焦虑地期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后的竞争中胜出,并能独占鳌头。

教育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复杂、如此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欧美等西方国家有些教育思想确实比较先进,有些做法与经验也值得学习、借鉴。

教育本身就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承认不同教育之间需要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看到人家好的就学。因此,中外教育进行比较,介绍与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做法是必要的、无可非议的。

树立自信,不是故步自封、拒绝学习外国,而是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什么、怎么学,要根据我们的国情决定取舍、改造、创新,要以我为主。

我们的教育自信在哪里

让实际情况决定教育的变革

打开视野,学别人之长,不是照抄照搬,不是移植、贩卖。

任何教育理论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特定的地域特点,特定的社会需求、环境条件,其中有普适性价值的,但由于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深究这些理论、理念、经验、做法的来龙去脉,不深究它们的环境、条件,不深究它们在哲学高度、人文高度、科学高度上能经受怎样的检验,不深究它们在付诸实践中的利弊得失,只要是引进的,就是好的、先进的,以强势的语言连篇累牍地宣传,在教育教学实践、课题立项、论文评审、校绩教绩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推行,其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影响之大,几乎是全覆盖。

讲话、写论文以引用外国的教育话语为有水平,为先进、前沿。更有甚者,常常将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进步与成效,作为论证这些理论、理念的证据。我们独立的精神、自主的思想何处去了?有些教师不无忧虑地说:“我们在给西方教育打工,不仅话语改变,名词术语一大堆,就连思维方式也开始改变了。”

不故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

是最佳的学习心态

教育面向世界,以国外为借鉴本没有错,问题在于不能鄙薄自己的教育,历史的、现代的、当代的,都批判、否定、消解、解构。本世纪初,一位先生在报纸上发表的《最后的遮羞布》一文,对中国基础教育讨伐鞭挞,对美式教育向往仰慕,可谓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维定式的倾心表露。

一切以西方的教育观念为最后依据,仰视别人,甘愿做思想的矮子,这种心态令人可悲。教育不能光点洋烛,我们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中国教育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就专业而言,也不是只能任人说短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育人理念、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随着时代的要求均有突破性发展,其中不乏具有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个性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闪亮之处不少。这些饱含着中国精神的教育财富,是当代中国教育人群策群力奉献智慧的结晶,完全可以挺直腰杆充满自信地与国外平等交流。

我们的教育自信在哪里

近年来,8000所英国小学在数学课堂采用“中国模式”就是明证。学习外国,必须坚持中国立场,摆脱矮子心态,改变永远甘当学徒的身份。唯其如此,方能拿出眼光,自主选择,趋利避弊,真正以他山之石攻我教育之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