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任性?滴滴掏3亿收购支付牌照却不做支付业务

2017年,移动支付行业发生了很多令人费解的事情,一方面,政府部门监管趋严,网联的“横空出世”,预示着支付行业走过野蛮生长的阶段,进入了监管的步调中;另一方面,随着移动支付的日趋成熟,行业越来越“缺乏想象力”。在这一年里,支付宝和微信的动作缓和了许多,除了“出海”就是拓展“信用场景”,芝麻信用的“出镜率”似乎比支付宝还多。银行APP纷纷托身“云闪付”,而一些在前期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支付平台”寄望于“聚合支付”等细分领域,种种迹象表明,移动支付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近日滴滴出行以3亿元巨资购买支付牌照的新闻迅速刷屏了网络,就在大家都对滴滴进军移动支付行为表示怀疑的时候,滴滴方面却回应称,收购只为牌照,不要业务。“出行是支付交易的重要场景,滴滴一直和支付行业合作伙伴保持广泛探讨和交流。滴滴将持续专注出行领域,并无进入支付行业计划。”

有钱任性?滴滴掏3亿收购支付牌照却不做支付业务

“物以稀为贵”的支付牌照

耗费巨资只为一张“支付牌照”的公司不止滴滴一家,滴滴出行也不会是最后一家。此前,美团点评收购钱袋宝,唯品会收购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收购网银在线等都曾在业内引起过争论。

如果想弄清楚为什么支付牌照会让大量互联网公司“竞折腰”?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梳理。

有钱任性?滴滴掏3亿收购支付牌照却不做支付业务

首先,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介于消费和金融之间的支付,跟互联网公司的场景、业务有着天然的结合点,作为商业交易中的重要环节,掌握支付就等同于是掌控了资金流和信息流。通过对支付带来的海量交易数据的挖掘及应用,可以拓展出借贷、消费金融等许多衍生业务。长期来看,支付也是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领域的一个绝佳入口,是未来布局互联网金融集团的重要一步。

其次,现在支付牌照已进入存量时代,今年央行表示,原则上一段时间内将不再发行新的支付牌照。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的市场存量牌照为256张,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支付牌照目前存量约为109张。在今年6月央行发布的第四批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中,有乐富支付有限公司等9家续展未获通过,而历经四批支付牌照续展后,央行已注销24张支付牌照。

不过奇怪的是,从过往的案例和现有的支付公司来看,支付业务的盈利能力一直不容乐观,以此次被滴滴收购的一九付支付公司为例,今年前九个月,其营业收入为378.34万元,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则分别为-479.08万元和-479.27万元,出现亏损。此外,从唯品会、小米等公司的收购案例看,被巨资收购回去的支付公司使用率并不高。

筹划已久的金融布局

移动支付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再加上此前的许多支付公司亏损不断的前车之鉴,为何依然没能阻止滴滴进军支付的决心?是因为支付太重要以至“风口”虽停依然有吸引力?还是滴滴出行的此次收购是别有深意呢?

有钱任性?滴滴掏3亿收购支付牌照却不做支付业务

从滴滴官方的发言看,滴滴方面已经明确表示“不做支付业务”,收购支付牌照只是为了提升司乘服务。

尽管市场普遍认为滴滴方面的发言太过“官方”,但笔者认为,这段发言非常恰当的揭示了滴滴的收购支付牌照的用意所在。

首先,滴滴“不做支付业务”是很明智的,它并不具备做独立支付业务的优势和基础,在支付宝和微信这两大巨头面前,即使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银联也一样束手无策。虽然不排除未来发展独立支付业务的可能,但至少从目前看,对于滴滴来说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

此外,“提升司乘服务”的说法有待商榷,增加一个支付通道并不会对乘客的体验产生任何直接帮助。滴滴官方如此发言,或许说明其亲自做支付的服务初衷是现有的用户,目的是围绕现有业务做好服务闭环,并在主业及支付的基础上建立金融生态。

其实,滴滴对金融的布局并非一朝一夕,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在2015年5月,滴滴快的旗下一号专车和P2P平台“点融网”合作,将增加“类余额宝”功能;2016年1月,滴滴出行与招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除了资本服务,双方的合作还包括绑卡服务等;2016年3月,滴滴正式涉足汽车金融领域;2016年6月,滴滴与中国人寿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展开合作;2017年3月,滴滴与亚夏汽车合作推进网约车融资租赁发展。11月,滴滴与恒鑫金融租赁合作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前,滴滴在融资租赁、汽车分期、保险方面均有布局。

考虑到此前在金融领域的这些动作,有分析人士认为,滴滴收购支付牌照可能是为了掌握支付数据,完善滴滴的金融生态布局,弥补其缺乏金融账户体系的短板,为其整合内部现有金融业务板块提供良好的基础。从滴滴出行的主业来看,其主要优势来自于庞大的用户数量、高频的使用频率和用户黏性,布局金融业务可以为存量用户开展多维度的增值服务——这或许就是滴滴官方回应中所说的提升司乘服务了。

不过,滴滴未来的具体发展规划三缄其口,上述分析人士认为,联系滴滴的现有业务,其未来涉足信用借款、车险和货币基金的可能性比较大。

总体来看,滴滴目前获得支付牌照,在理论上可以对其现有业务会形成支撑,给用户提供更好服务体验。不过,在如今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获客成本和进入门槛已经很高,随着监管趋严和行业逐渐成熟,滴滴想要发展金融业务还存在很大变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