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出手整治退改签,这一次该轮到谁的日子不好过了?

民航局出手整治退改签,这一次该轮到谁的日子不好过了?

2个多月过去了。关于此前引发热议的机票退改签乱象问题,如今总算是等到了“结果”。

7月16日,民航局下发《关于改进民航票务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退改签收费问题,对航司、OTA及票代等多方主体提出了规范制度、改进服务的具体要求。

近几年来,民航局各项动作频繁。这无疑显示出了民航局对行业良性发展的期盼和重视。而在此之外,则是票代们纷纷哭喊生存唯艰、OTA们的另类生存之道渐渐无以为继。可最终,真正受益的会是消费者吗?

这一次,民航局下决心整治退改签——这颗不少机票业者大有所图的“摇钱树”。无论是航司、OTA还是票代,都无法置身事外。《通知》将会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谁会在这一轮洗牌中哭得更惨呢?

《通知》到底规定了啥?

据了解,《通知》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航空公司完善退改签收费制度并改进服务进行了规范:

说清楚——在各销售渠道的显著位置,清楚告知购票中的旅客,各项退改签收费标准及其适用;

讲情况——退票费不得高于客票的实际销售价格,同时要求制定机票退改签收费“阶梯费率”,不能简单规定特价机票一律不得退改签;

统规范——确保全渠道(含直销、分销渠道)退改签收费标准一致;

重服务——航空公司要优化退改签制度、简化退改签手续、缩短退票还款时间,要具备为旅客提供“一站式”退改签解决方案、验真查询服务等功能;

能包容——为错购机票(例如姓名书写错误、重复购票等)、病退的旅客,提供免费补救措施。

民航局出手整治退改签,这一次该轮到谁的日子不好过了?

对此,某航旅供应商的机票业务负责人王川(化名)认为,虽然《通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落地执行的效果或将并不理想。一方面,机票运价规则本身较为复杂,在退改签规则方面,不同航司之间仍有差异。另一反面,对于错购和恶意弃程的判断,实际上各家航司也无法给出明确而统一的标准,最终航司和旅客都会因为这种“主观随意性”而困扰。

一家机票领域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丁非(化名)也表示赞同。丁非告诉TBO,关于“阶梯票价”,一般来说普遍规律是,越便宜的票,退票费用越高,退票审核越严格;国内四折以下的机票,大多不可以退票。整体来看,航司的退改签规则还算完善,其关键在于执行环节效果如何。《通知》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强制性措施,实际执行很有可能进行不顺畅。

在采访中,TBO发现,一部分业者并不看好《通知》的后续效果。而理论上来看,票代们都要按照航空公司制定的退改签规则来执行。如果《通知》对航司的规范效果有限,那么对于OTA和销售代理企业,《通知》还有用吗?

针对公众普遍反映的OTA、销售代理企业增加退改签费用的问题,《通知》要求其在销售过程中,清楚告知旅客相应退改标准;严格执行并不得更改航司的退改签收费标准,严禁加收额外费用;同时,OTA也要加强对平台销售代理的管理。

而对于这部分规定,从传统票代业务起家的王川坦言,很多传统的线下代理,对于线上OTA的代理们,是恨并羡慕着。如若《通知》得到了彻底的贯彻落实,那么很多线上代理的盈利点至少会缩减80%;这对于整个票代行业,乃至整体机票销售大环境的改善,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机票业者老L也认为,OTA对平台上机票代理商的监管效果有限,越大的平台,例如携程,在整改方面的效果会越好,但大部分中小平台的所谓监管,水分并不小。究其原因,一是技术方面很难达到,二则是平台自身意愿的问题。借助《通知》,平台们势必会开始绷紧这根弦。

民航局出手整治退改签,这一次该轮到谁的日子不好过了?

对谁的影响最大?

关于退改签乱象,消费者们关注的焦点则在于:为什么退票费会高于实际销售价格呢?

据王川介绍,上述情况主要集中在往返航线的促销票或组合票的销售中。比如单程价格12000元,而往返促销价格可能为7000元,如果乘机人用过单程票后想把回程机票办理退票,回程是无法退钱的,这种情况退票费可能就是12000+XXX,这样就会超过购票时7000元的价格。

一般这种情况下,航司会写明去程使用后不可退票;另外有航司也立下规定:如果发现恶意弃程,即本身行程就是单程,因为往返便宜,所以只乘坐单程后,回程不坐的情况,航司还要对相应主体处以罚款。

按照王川的说法,实际操作中,航司对于直客更为宽容,一般不会直接找到客人核实;而通过代理卖出的机票,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航司则会与代理商们直接沟通,而由于涉及到保证金的问题,代理一般都会自己“背锅”。

这种情况下,代理们的处境确实略显尴尬。在王川看来,机票代理这个行业的负面新闻都是被OTA的规则给逼出来的——客户选择OTA,是因为其价格透明,且相对便宜。为了适应这样的生存规则,代理商们在平台上势必要进行低价的竞争;而当OTA们的价格战开始熄火,一旦这种低价突破了一定的底限,有些票代就会通过一些特殊操作方式求存活,“赌退改”等情况就会出现。

“与其说这些政策是针对票代的,不如说这就是针对OTA平台的。这是要虐死OTA的节奏。”王川认为,对退改签业务这部分利润空间的压缩,对于线上代理商和OTA的打击是巨大的——线上代理商不能靠赌退改赚到钱,那么通过低价竞争获利的空间会越来越小,OTA们留利空间也会被压缩。

与王川的观点不同,丁非则认为,《通知》对航司的影响是最大的。

丁非解释道,不可退改的情况主要会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航司确实会有规定,部分特价机票确实是不可退改;另一方面,不良票代们为了赌退改,则会通过取消或者修改退改规则,进而形成一种假性的价格优势。因此,即便没有这份《通知》,这些违规的不良票代们,都应该是航司和OTA有义务去重点打击的对象,其生存环境本就如此。

“而对于航司来说,《通知》要求的第一点,就是要写明退改签的详细条件,还不能直接说特价票不能退改,这就意味着,航司现在要尽量做到能退就退;而且对于病退、错购等问题,更是要免费退票。这些对航司来说,并不轻松。”

另外,丁非也提到,航司的压力也在于,OTA和票代只需要规范执行航司的退改签规则即可,能否制定出紧密联系起三方利益、同时具有相应执行力的规则,确实有些困难。

民航局出手整治退改签,这一次该轮到谁的日子不好过了?

谁能从中受益?

关于《通知》可能带来的效果,王川最期待的,是优秀的传统线下代理又有了更好的机会。

“线上的机票代理虽然一天甚至可以承担几千张机票,但他们并不掌握实质意义上的终端客户,所以风险应对能力相对较差。如果《通知》效果足够好,他们的接单量减少是一种必然。而这对于传统的线下代理人影响并不大,主要还是业务操作模式的区别。”

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类似事件中,消费者往往是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通知》一出,无论是航司、OTA还是票代,都需要重新调整其退改签服务态度及服务内容,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好事一件。

而在丁非看来,解决退改签问题的根本或许不在于航司,而在于消费者。

如果可以通过《通知》及未来更多的相关规范,不合规的票代越来越少、OTA越来越有担当,那么市场自然可以回归正常化;但这也意味着,OTA的价格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价低者得”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其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转变——而消费者能够成长到何种程度,也就决定了行业可以走到怎样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