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說到胡政之,就離不開大公報,說到大公報,就離不開另外一個名字後面也帶有“之”字的人,就是英斂之,這兩個人一個是創辦者,一個是後續經營者(下圖為大公報當年的發刊詞圖片)。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大公報的創辦人是英斂之(下圖。1867-1926。滿洲正紅旗人。實業家、思想家、教育家)。而經營者就是胡政之,創辦者重要,經營者也同樣重要,因為當年就有當事人這樣說:“胡政之死了,大公報也就等於死了”……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1902年6月17日,英斂之在天津創辦了大公報,民國以後的1916年9月,英斂之無心主持該報,作為股東之一的王郅隆購買了下來,並且交由有辦報經歷的胡政之來主持(下圖為大公報天津舊址圖片)。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胡政之(下圖。1889-1949),名霖,字政之。上過私塾,安慶省立高等學堂,父親是知縣。父親去世後,由嫂子支持去日本勤工儉學,就讀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通曉幾種外語。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胡政之從日本回來後,擔任了由章太炎主辦的大共和報的翻譯與主筆,又做了該報的總編……然後又做了當時的中國公學法律教員以及北洋政府的幕僚…1916年才擔任了大公報的經理與總編…從此一直在領導經營著大公報,由於在抗日戰爭時期積勞成疾,於1949年病世……(下圖:前排右一為胡政之. 與其他員工圖片)。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九一八事變以後,胡政之就已經開始旗幟鮮明的主張抗日了(下圖分別為對西安事變的報道與不容割裂主張抗日的報道)。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七七事變後,胡政之又力主抗日。多次指示該報公開宣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的抗日立場。進入抗戰時期,胡政之先後創辦了香港版、漢口版、桂林版等,特別是重慶版方面的,1938年12月起,由於大版面的報道瞭如火如荼的抗日熱情,重慶方面的銷售量就達到了十萬份,大大的鼓舞了人心,振奮了士氣…(下圖為當年對汪精衛投日的報道)。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抗戰時期,由於受到大環境的政治影響,胡政之帶領著大家,雖然輾轉遷徙,財產損失慘重,但是他們始終與全國人民共赴國難,自津、漢、渝至滬、港、桂,六易其址,六度放棄館址機器財產,六度撤退工作人員及家屬,沒有在日寇佔領區辦過一天報紙,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堅定的抗戰決心。周恩來總理曾讚譽“大公報是一份愛國的、抗日的報紙”……(下圖為當年對日本投降的報道)。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在後面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暨大公報創刊一百零三年的時候,香港大公報曾經舉辦了“抗戰中的大公報”大型座談會,近百名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參加出席,共同緬懷大公報在胡政之的領導經營下,在抗日戰爭中走過的艱苦歲月以及當年他們堅持抗戰到底的愛國立場。

當時參加座談會的著名新聞專家方漢奇教授、大公報老報人趙鴻均、香港樹仁學院歷史系主任呂元聰教授、原大公報總編輯楊祖坤在座談會上作專題演講,他們以各自親身經歷和深切體驗,講述抗日戰爭時期胡政之艱辛的辦報經歷以及為抗日救亡進行宣傳報道的動人事蹟。

方漢奇教授以“大公報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為題發表演講指出,一百多年來,大公報紀錄歷史,克盡言責,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和祖國獨立解放的原則。在抗日戰爭時期,胡政之始終堅持不在日佔領區辦報,堅持“我們是中國人,辦中國報,一不投降,二不受辱”的立場,堅持效忠國家民族,與日本侵略勢力鬥爭到底,以及對不利抗戰的言行進行口誅筆伐,唱出時代的強音,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大公報熾烈的抗戰熱情,將永遠載入中國的新聞史冊。”(下圖為後人對當年紀錄片的拍攝)。

“文章報國”、“玉碎於國”的抗戰中的民國實業家:胡政之

曾在上海大公報任職的大公報老報人趙鴻均則回憶了自己一家在抗戰中的命運。父親慘死於日軍屠刀之下的趙鴻均說,日寇侵華帶給中國人的災難,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而胡政之不私不阿的風格令他終身受益。

總之,當年的抗日戰場上,胡政之以及他的大公報人一直都是跟隨在抗日前線的陣地上,汪松年是第一個報道“九一八事變”的人,方大曾是第一個報道七.七事變的人,淞滬會戰、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等等戰場上,胡政之的人隨處可見……胡適當年對胡政之的大公報的評論就是“矮人國裡的巨無霸”…胡政之當年在抗日戰爭中的話就是:“我們的事業在津在滬都會玉碎以殉國”,而當年大公報所有人的話就是:“我們是報人,深懷文章報國之志”……

錚錚鐵骨,“文章報國”、“玉碎於國”……這就是抗戰中的胡政之以及他的團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