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百花是個孤兒,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初中沒畢業,就去南方皮包廠打工了。

決定退學去打工的時候,村裡關心百花的長輩們,都勸百花好好讀書,說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初中以前都可以免費讀,而生活費也花不了多少。

但是百花堅持退學,覺得讀書總是要背誦很多知識,實在是太痛苦了。

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到了南方工廠打工,皮包廠裡氣味熏天,上完一天班,百花身上的味道,怎麼都去不掉。

但即便是這樣,百花也不願意回去上學,用她的話說,累是累點,但是起碼不用啃書本了。

幾個月後,在皮包廠裡,百花很快就認識了一位留著爆炸頭的黃毛男生。

倆人很快就同居,百花還懷了孕,因為怕疼沒去打胎,堅持把孩子生了下來,年底和男友一起,到他西北山區的老家,領了證結了婚。

但是婚後倆人經常會為沒錢買奶粉這樣的小事打起來。後來乾脆離了婚,離婚後的百花,才不過20歲剛出頭。

回到孃家,她一個人帶孩子,想起離婚的苦就想哭,實在難受了,就刺十字繡轉移心情。

我問百花,後不後悔沒好好讀書?她說不後悔,畢竟學習的苦,是主動選擇的,但是生活的苦,是不得已的,是老天加給你的。

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我明白她的意思,即便學習到最後的結果是好的,可是學習時的痛苦,卻很明顯,需要一天坐教室坐很久,需要費腦殼解很多數學題......

這些都會讓本來就不喜歡學習的人望而卻步。

而選擇打工,就很好地逃避了學習的痛苦,還可以早點賺到錢,儘管賺到的辛苦錢並不多,甚至還要搭上健康。

但是對百花來講,這些可以理解為生活給的苦,是不可抗拒的,是必須接受的。

包括後來的婚姻破碎,也是生活給的苦,既然是生活給的,那就只好接著,沒有自己的什麼責任,反正怪不到自己頭上。

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人們對於有些苦,即便有益也不想吃

我身邊還有個減肥控達菲,天天嚷嚷減肥,也報了健身房,但就是堅持不下來。

剛去了沒幾天,一看體重沒減少,就覺得靠健身減肥沒戲了,於是回去照樣大吃大喝。

畢竟,吃一個漢堡的效果,比起吭哧吭哧跑仨小時體重還沒見少一點,前者要快活多了。

還有人就這種現象,總結出了一個嗑瓜子理論,同樣嗑瓜子三個小時,和做數學題三個小時,前者度日如秒,後者度秒如日。

就是因為嗑瓜子,給我們的反饋超級快,嘴一張、牙一提勁兒,一個脆香的瓜子粒,就進嘴裡了。

但是對於學習來說,別說做仨小時,做一天都未必能保證,期末考試一定及格。

我的鄰居強強,刷抖音可以從中午刷到第二天凌晨四點,看到開心處,笑得人仰馬翻,哈哈聲恨不得傳遍整棟樓。

就是因為刷抖音,給我們的正反饋太快了,手一滑,就是一個接一個的視頻。

即便學習的結果,可能讓自己薪資翻倍,甚至可能從此過上高富帥白富美的生活,但也沒有嗑瓜子和刷抖音這樣正反饋更快更強的事物有吸引力。

所以,除非一個人對於通過努力學習和勤奮工作從而過上好生活,有特別強的進取心,不然隨便一個更能讓自己愉悅的事物,都能成為自己前進路上的誘惑。

深願每個人都可以不忘初心,在前進的路上,抵擋得住“奶頭樂”。

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可怕的奶頭樂

奶頭樂理論,是由美國的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提出的。

199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名經濟界、政治界精英(與會者包括薩切爾、老布什、惠普、日微系統的老闆等等)的會議。

會議目的是為逐漸全球化的世界進行分析與規劃。當時的參會者認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競爭,將使全球80%人口“邊緣化”。

而這80%多餘人口,與20%搭上全球化快車的人口之間的衝突,將成為今後的主要問題。

日微系統的老闆格基表示,屆時將是一個“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世界。布熱津斯基更是頗具創新地,創造了一個新詞彙-——"奶頭樂"。

這個詞的英文,是titts(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的組合,意思就是要使80%的人口安分守己,剩餘的20%的精英人口可以高枕無憂,因為其他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被娛樂和遊戲等奶頭樂的產品蠱惑了。

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健身的苦

所以,當一個社會的媒體都開始泛娛樂化,很多人都沉迷遊戲和沒有太多向上價值的視頻時,不能說這不是奶頭樂的徵兆。

當然,現在就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及時修正,也是可以很快把自己拉回正路的。

生而為人,不吃苦是不可能的,但願你吃的苦,都是對未來有益處的苦,比如學習的苦、運動的苦......

等到被動地接受生活的苦,卻沒有足夠的金錢和好的身體去應對的時候,那就為時已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