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班馬」是否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斑馬」?

古詩詞中的“班馬”是否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斑馬”?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聽說過這樣一件奇葩事:有人懷疑李白詩中的“班馬”是錯別字,竟擅作主張改為“斑馬”。斑馬是非洲的特有馬種,其他地區很罕見,更別說出現在中國唐代了。如果真有的話,也是外國使臣進貢給唐朝的異獸,只在皇宮禁苑才能有幸觀賞到。況且斑馬屬野生馬種,很難被人類馴化,怎麼就變成李白的坐騎了?

那麼李白詩中的“班馬”,究竟是不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斑馬”呢?

“班馬”一詞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晉杜預注:“夜遁,馬不相見,故鳴。班,別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失群班馬,迷輪亂轍。”

古詩詞中的“班馬”是否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斑馬”?

春秋時期,晉、魯、鄭伐齊,晉大夫邢伯聽到齊軍營中離群之馬的嘶鳴聲,便大膽推測,齊軍已經趁著夜色逃遁了。晉代杜預為“班馬”做出瞭解釋:由於天色太黑,失散掉隊的馬匹找不到馬群,就會用嘶鳴之聲呼喚同伴。因此“班馬”就是離群之馬。“班”意為分開,離群。

不過還有另一種解釋,“班”又作返回解,《左傳·襄公十年》:“請班師。”杜預注:“班,還也。”那麼“班馬”就是返回之馬。這兩種解釋在李白的詩中都能講得通。詩人要返回故土,跟友人道別,歸途之馬蕭蕭長鳴。不過更普遍的解釋是離群之馬,如清代王琦注:“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群之感。”

“蕭蕭班馬鳴”更多的是表達詩人不願跟友人分離的難捨之情,而非返回故土的急切心情,因此“離群之馬”的解釋更為妥當。“班馬”的這種用法在唐詩中也很常見,再給大家舉出兩個例子:

黃鶯急囀春風盡,班馬長嘶落景催。——蘇頲《贈彭州權別駕》

背櫪嘶班馬,分洲叫斷鴻。——李嶠《送光祿劉主簿之洛》

古詩詞中的“班馬”是否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斑馬”?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古詩詞中的“班馬”並非今天我們常說的“斑馬”。不過僅僅知道了這一點還不夠,因為“班馬”還有另一種解釋: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班馬”有時是對兩位漢代著名文學家班固和司馬遷的並稱。

丘明既沒,班馬迭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辭於東觀。——《晉書·陳壽傳》

高摘屈宋豔,濃薰班馬香。——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與之相似,“班揚”是班固和揚雄的並稱。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杜甫《壯遊》

班揚名甚盛,嵇阮逸相須。——杜甫《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與之同理,“揚馬”是楊雄和司馬相如的並稱。

悠然想揚馬,繼起名硉兀。——杜甫《鹿頭山》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一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