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提起读书,都觉得是个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那么咱们就来学习一下名人的读书方法吧,为学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桨,让读书事半功倍,让学习充满乐趣。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1、诸葛亮:观大略法

《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3、杨大眼:耳读法

  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耳读”法。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4、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5、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八面受敌”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6、陆游:有的放矢法

  “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7、朱熹:循序渐进法

  “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何谓循序渐进?朱熹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本书而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他还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8、董遇:三余法

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学人是“挤”时间的能手。比如说,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就很有一套办法,他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9、顾炎武:万里行路法

  清初年间,在鲁、冀、辽、晋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个行为有些奇怪的人。他约摸五十出头的光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自己骑在一匹马上,另一匹马和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子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书。

  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着,这个人坐在马背上半闭着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诵起来了。背着背着,忽然有一处“卡壳”了,他便立即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书本将背不出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直到书背熟了,再继续策马赶路。

  每行至一处关隘要塞,他便去找几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仔细询问有关地理、历史等情况。如老兵们说的有些与书上记载的不相符,他便亲自到实地考察,一处一处地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

  途中若是遇到好书和珍贵文物,他就买下来;若别人不卖,他就全文抄录或是借来读完了再走。

  这位游学先生姓顾,名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学问家和思想家。他曾在文章中写道:“自少至老,手不舍书。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这里描述的就是他自己游学读书的情形。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10、郑板桥:精当法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艺术上造诣高深,他的画、诗、书被人誉为“三绝”。

  郑板桥在读书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读书要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他还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矣,徒多徒烂耳。”

  郑板桥的“精当”之说,就是要求读书要注意选择,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抓到什么就读什么,随便瞎读一气。不加选择地读书,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于学业无补,而且还可能受一些坏书的腐蚀,于身心有害。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11、梁启超:注意法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大学问家,写过《读书法》、《治国学杂话》等文章,专门论述读书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

  他说:“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往后就很容易了。……最初的方法,最好是指定几个范围,或者作一篇文章,然后看书时,有关系的就注意,没关系的就放过。过些日子,另换题目,把注意力换到新的方面。照这样做得几日,就做熟了。熟了以后,不必十分用心,随手翻开,应该注意之点立刻就浮凸出来。读一遍,专提一个注意点;读第二遍,另换一个注意点。这是最初的方法,其实也是最好的方法。几遍之后,就可以同时有几个注意点,而且毫不吃力。”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12、毛泽东:高诵恬吟法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读书时,往往“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味”。

  高声朗诵,就是要大声地朗读;密咏恬吟,就是要静静地吟咏品读。将高诵与恬吟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高诵便于记忆和提高演说能力。许多老一辈的学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年轻时学习一篇文章,高声朗读几十遍,就可以终生不忘。恬吟便于思索,细细地品味一篇文章,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够更深刻地领会气势、节奏、神味。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13、谢觉哉:晨思夜读法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是一位学识广博的学者,他对年轻人的读书学习问题十分关心。一次,他问一位青年同志读书的计划以及准备研究点什么;青年说没有什么计划,常常是东抓一本看看,西抓一本看看;觉得要读的东西很多,自己又处理不好,每天忙忙碌碌,琐琐碎碎,很有些杂乱无章,正为此苦恼呢!

  谢觉哉沉吟片刻,说:“你可以试试,晨思夜读,重新学习。”并随手拿起铅笔在一张纸片上写下了“晨思夜读,重新学习”几个字。接着他又解释说:

  “为什么要晨思呢?因为晨是一天的开始,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在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不要急于做,而在于计,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计就是思。孟子说过一句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思什么呢?我们今天的人所思的内容和方法同孟子时代自然不同,但是'多思’这一点,则是自古以来有成就的人都是重视的。你可以结合工作的特点去思,你觉得自己常常是杂乱无章,那就思如何才能使杂乱无章变为杂乱有章,使工作效率高一些,一天抵两天用,思的目的在于多得。

   夜读,是根据你工作的特点提出来的,白天忙于工作,没有完整的时间读,就利用晚上,每天晚上抽它一、两个小时攻读一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坚持下去,不就有个完整的时间了吗?时间对一个人来说是少的,也是多的,会挤时间,会利用时间的人,可以把少变成多,对他来说,时间就是多的。相反,给你再多时间,你不去利用,就是少的。思是必要的,但只靠思还不成。'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学而不思则罔’,同样也是无用的。思要读,读促思,读得多,思则广,思越广,读得多就更好。晨思夜读是相辅相成的。”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14、鲁迅:多翻法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工作之余的空隙时间,见缝插针,阅读书报。除了一些重要的外国书和社会科学书是详细阅读之外,普通杂志一般是选几篇或一部分看看,有的刊物拿过来随手翻翻,有的看看目录就算了。对于报纸,也总要花十来分钟过目一下。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鲁迅认为这种办法很有益处。他说,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道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够一家人吃了;看一本旧历书,上面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还有这么多禁忌。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15、巴金:回忆法

“回忆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种读书方法。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读书方法,因为它是在没有书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上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听听巴金本人的介绍吧!

  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爱读书,也读过很多的书,可是有一次去他家里,发现他家中竟没有一本藏书,颇为惊讶!后来得知原来这跟他的读书方法有关,他的书都是从书店买回来就撕下几页放口袋里一有空闲便取出来阅读,不论次数,直至书中内容烂熟于心,便把纸稿扔了,再撕下一部分继续读,直至读完全书,书也没了。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读书得间呢?来学习下名家的读书方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