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滇池治理 久久爲功

掌上春城訊7月21日,“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中央媒體昆明市集中採訪活動在昆明舉辦。今日(7月22日)出版的經濟日報在3版刊登文章《雲南昆明大力推進水環境治理,讓“高原明珠”重煥光彩——滇池治理 久久為功》,報道近年來滇池水質的改善,滇池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全文報道如下:

经济日报:滇池治理 久久为功

△經濟日報版面截圖。

春城昆明擁有一顆“高原明珠”——雲南最大淡水湖滇池。到昆明必到滇池,昆明採訪第一站就是位於滇池東岸的撈魚河溼地公園。公園佔地約800畝,在撈魚河入滇池口兩側培育起生機勃勃的溼地植被系統,水上有杉林,林下有游魚,飛鳥枝間落,蜂蝶花間舞,成為市民喜愛的休閒勝地。

“撈魚河公園溼地率75%,主要功能是利用溼地生態系統淨化撈魚河入湖水質。”滇池旅遊度假區環保局局長楊福順說,這裡曾經是劣Ⅴ類水質,現在公園日處理水量達1.5萬噸,集淨化河道水質、科普宣傳教育、休閒遊憩及配套服務等功能於一體,建成開放3年來共接待遊客數百萬人,通過委託專業公司進行市場化運營,今年已實現以園養園的收支平衡。

這個溼地公園只是滇池治理的一角。曾孕育出多姿多彩古滇國文化的滇池,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水質降為劣Ⅴ類,成為我國汙染最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是世界關注的高原湖泊,是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的重要水源,是長江上游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昆明市副市長吳濤回憶說,“滇池原來很美,一碧萬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Ⅱ類水,可以淘米洗菜、摸蝦做菜,七十年代是Ⅲ類水,可以游泳。但八十年代末成了劣Ⅴ類水後,水體是黑臭的。”

面對滇池治理這一難題,從“九五”以來,國家連續4個五年規劃將滇池流域水汙染防治納入重點流域治理規劃,昆明市也始終把滇池治理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治汙如治病,病去如抽絲。吳濤表示,依據“量水發展、以水定域”的原則,按照“科學治滇、系統治滇、集約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昆明市全面實施了以環湖截汙、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村面源汙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六大工程”為主線的綜合治理體系,在“遏制增量汙染”的同時“削減存量汙染”。昆明還在滇池流域全面深化河長制,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一河一策”水質提升方案。從2017年起,滇池開始探索建立並全面推行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按照“誰達標、誰受益;誰超標、誰補償”的原則,從去年8月至年底,共收取生態補償金4.27億元。

在長達二十多年的艱辛治理中,昆明人民積累了不少經驗,甚至可以向外輸出治汙技術。目前,昆明主城及環湖建成了5722公里市政排水管網、96公里環湖截汙幹(管)渠、17座雨汙調蓄池和22座城市汙水處理廠,截汙治汙系統基本建成。

在這個過程中,滇池保護治理的核心企業——昆明滇池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快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儲備。“經過我們處理的汙水,出水水質全面優於國家一級A標,回補於多條入滇河道,提升河道自淨能力的同時,也改善了河道景觀。”公司董事長郭玉梅介紹,公司已成為雲南省汙水處理、再生水供應服務行業的領軍企業,擁有專利23項,目前不僅承擔了昆明城區95%的汙水處理任務,還將業務擴展到長江經濟帶的安徽、貴州、浙江、湖南、江蘇等地。

“經過二十多年治理,滇池水質企穩向好。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由劣Ⅴ類好轉為Ⅴ類,2018年上半年全湖水質為Ⅳ類。”吳濤說,今年,昆明市全面打響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戰”,力爭2020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質全面達到Ⅳ類,“希望滇池這個母親湖能儘快恢復到可以讓老百姓游泳的程度”。

滇池水質的改善,讓蒙塵已久的“高原明珠”逐漸重煥光彩,藍藻水華天數大幅度減少,瀕臨滅絕的國家珍稀鳥類彩䴉及白眉鴨在滇池出現,滇池溼地被評為“中國最美溼地”……滇池治理是一場持久戰,也是一場攻堅戰。期待滇池能早日重現一碧萬頃的高原明珠風采,滇池治理與保護工作能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