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些人2000多年遷6次,現在6000多萬人,遍布世界!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 人。


說到客家人,人們馬上會問:何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嗅”(Hakka),含有“客戶”之意。《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 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 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 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 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繼而再往各地分散遷徙,形成客家散佈許多地區的局面。經過多次的 輾轉遷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終至今日成為 中華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中國這些人2000多年遷6次,現在6000多萬人,遍佈世界!

一般認為客家人的先民,從秦始皇時代到清初大約2000年期間,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 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 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 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中國這些人2000多年遷6次,現在6000多萬人,遍佈世界!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 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 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 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 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 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 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 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 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

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中國這些人2000多年遷6次,現在6000多萬人,遍佈世界!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6000多萬,其中海外就有600萬人左右,較集中在東南亞一帶。國內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 南和粵東北部。廣東全省有純客家的縣市15個,主客混合的縣市 50個,客家人約有2100多萬人,約佔廣東省人口 1/4,是目前所知 全國客家民系居民最多的省份。在廣東,客家人最密集的是梅州地區。以梅州市為中心,包括興寧、五華、大埔、蕉嶺、平遠,幾乎 是清一色的客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