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重返國內市場第一的目標能實現嗎?

2月7日,小米的雷軍發佈公開信,稱2017年10月小米提前實現了營收過千億目標,而小米新的目標是要在10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

從2017年Q2開始,小米出貨量開始明顯提升,其實印度市場佔了很大比例,從2017年第三季度起,小米在印度市場的份額超越三星成為第一,而2017年四季度小米在印度的銷量已經達到820萬,印度成為小米崛起的主要根據地。

在印度市場順風順水的同時,雷軍為何又開始提國內市場,雷軍的目標能夠實現嗎?我們來看一下。

小米重返國內市場第一的目標能實現嗎?

一、雷軍的危機感

2017年,中國國內市場因為第二輪換機潮的飽和而出現了銷量萎縮,IDC最新發布的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約為15.7%,遠低於去年同期水平。

華為、OPPO、vivo的海外市場大約在20%到30%多,國內的萎縮造成這幾個品牌總體增長率不高。

而2017年小米全球銷量9240萬臺(IDC數據),而國內市場只有5094萬臺(Gfk數據),海外佔比已經達到40%多。海外市場增長速度讓小米成為2017年增長最快的手機品牌,印度市場一枝獨秀。

但是,我們要小米海外市場的成功是小米低價模式在海外市場的複製。

小米重返國內市場第一的目標能實現嗎?

當今,小米的海外市場也從印度市場逐漸擴展到東南亞市場,比如印尼、越南。但是紅米5A海外售價均低於國內——紅米5A國內售價是599起,而在印度售價4999印度盧比、在印尼999000印尼盧比、在越南1790000越南盾,折算人民幣均不到500元。

紅米5A同一款手機國內售價卻比海外高處20%。這是靠東南亞的低價勞動力本土製造(小米在印度有工廠),節省了手機生產的成本達到的。

小米2017年的增長與2013年在國內的增長是一個道理,小米再次憑藉低價傾銷取得了翻倍式的增長。

而小米在國內2013年、2014年大增長之後,2015、2016就開始下滑,這是因為消費者的需求升級了,而小米的低價傾銷給自己背上了品牌包袱,一旦升級,大家就會選擇比小米更高一點的華為,OPPO,vivo。

所以,小米雖然印度火爆,但是雷軍依然有危機感。

二、中國市場是前車之鑑

2017年,小米國內還不錯,這是因為樂視和酷派因為賈總的資金鍊斷裂讓出了市場。

在高端市場,小米的產品依然沒有銷量,小米的熱銷區是200,2000元到3000元是OPPO,vivo的天下,3000元以上是華為的地盤,5000元以上是蘋果的領地。

小米在國內價格處於低端,產品利潤微薄,銷量也沒有翻身。

如果按照這個格局,未來在印度、在東南亞,小米也會是這個地位,兩三年後,等印度、東南亞的第一輪換機潮過去,人們也會在消費升級中放棄小米,小米會迎來一個大低谷。

所以,雷軍要先做國內市場,在第三輪換機潮中把小米份額做上去,品牌檔次做上去,避免重蹈覆轍。

小米重返國內市場第一的目標能實現嗎?

三、小米能在10個季度內重返國內第一嗎?

小米在國內的主要問題有兩個。

一是線下渠道弱,線下是OV的天下,華為的網點也遠比小米多,小米的低利潤模式不受線下歡迎。

二是小米的品牌包袱中,因為長期的性價比策略,人們不認同小米的品牌附加值,小米手機的檔次上不錯,消費升級以後人們不選小米。

小米要重返國內第一,首先要解決這兩個問題,而解決的辦法只有花錢,花錢砸線下渠道,產品定價低了,小米給渠道補貼;花錢提升品牌,重金廣告砸出來一個第二品牌走高端,與OV和華為競爭。

而小米的模式恰恰是沒利潤的,所以,小米的逆襲高度依賴資本市場,如果小米短期內能順利IPO,在資本市場拿到一大筆錢回頭砸到品牌和渠道上,小米就有可能重返國內第一,如果資本市場拿不到錢,那麼小米重返國內第一就是天方夜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