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近期有很多紫砂愛好者向瓷庫中國小編放映,希望可以多瞭解一些關於紫砂壺的典故。為此小編特地請教瓷庫中國資深紫砂專家賀教授為大家授業解惑,一探紫砂背後的故事。下面是賀教授總結的紫砂典故兩則
陶朱公-范蠡
典故一之曼生石瓢:陳曼生在做官之餘,經常微服簡從,漫遊於市井中,偶而或淘選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見到一個乞丐,行乞於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觀看其器許久,未曾得見。於是近前捧起細細的看,只見這件器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顯陳舊,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觀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曼生不禁大喜過望,立馬取出紋銀二兩購買下來。曼生得了這件東西如獲至寶,匆匆回到家裡清洗乾淨,再細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這個造型制壺的心情油然而生。於是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壺嘴以配之,經過易稿數百次,終成壺式,起名曰“石瓢”。並在壺身銘文:“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曼公作瓢壺銘”。這個石瓢款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後來經過許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紅華石瓢、漢棠石瓢等。而最終萬流歸宗,都源自曼生矣。這個壺款古韻最濃,而壺身銘文的寓意深遠,令人哲思,並含有健康長壽祝願之意。其風格中和淡泊。素處以默,妙機其微。把此壺而飲,便覺寵辱皆忘,超然世外。此壺蘊精氣神韻於一身,可視為壺之智者。
潘仕成
典故二之潘壺:據《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畬,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至 兩廣鹽運使。由於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紫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潘氏訂製的紫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 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潘壺”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壺喝茶的習慣應源於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設計訂製的潘壺均應是朱泥小紫砂壺!一般是三款,分標為高潘、矮潘、中潘。 壺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為“高潘”。潘壺一般為閩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據當地鄉人表示,潘仕成 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為榮,在女兒出嫁時必以一潘壺為嫁妝,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榮華富貴。所以多要求為宜興紫砂潘壺,絕少用土產的汕頭壺。通常這種作為結婚禮品隨嫁的紫砂壺潘壺並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妝檯裝髮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為陪葬物,以示對孃家養育的感念之意。
閱讀更多 玩壺小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