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讓姜文再遭兩極評論

武漢晚報7月23日訊(記者 黃亞婷)姜文導演的“民國三部曲”最後一部《邪不壓正》正在公映,再次掀起了一股解讀姜文及其作品的熱議。如同他執導的前五部電影,這部新片的亮相,核心詞仍少不了一個“看懂”。在“看不懂”的緣由下,人們給出各式各樣的差評,在“看懂姜文”的旗號下, 喜歡姜文的人們,又做著層層解讀和推崇。

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被奉為國內“影評一姐”的戴錦華,是姜文電影的推崇者,她曾評價,姜文敢於嘲弄社會主流邏輯,也曾為《一步之遙》鳴不平,嘆它生不逢時。但這一次,她也謝絕了再做任何評論,對 記者表示“《邪不壓正》我不準備發言了”。

姜文的“民國三部曲”

“民國三部曲”,姜文以民國為背景講述了三個完全不相干的故事。最受好評的是2010年公映的第一部《讓子彈飛》,那也是當年票房最高的電影。火到什麼程度呢?“讓子彈飛一會兒”成了當年的流行詞,至今仍有相關表情包和截圖在江湖流傳,觀眾愛這部電影的每一處細節,就連姜文“畫風不同”的粗糙手稿也備受追捧,成了全網傳播的熱門話題。正所謂,愛你時,你幹什麼都閃閃發光。《讓子彈飛》後來沒能獲得金像獎、金馬獎,金雞獎更是連個提名也不給,媒體、影評人、觀眾集體扼腕嘆息,把這幾個電影獎輪番罵了個遍。

但2014年公映的《一步之遙》,姜文遭遇了堪稱從影以來的最大口碑危機,票房不佳,評價不好,就連他此前備受人們推崇的真性情言行,也忽然轉了風向,改被叫作“直男癌”。當人們不愛你時,即便你還是你,可不知怎的就是處處不順眼了。

就風格而論,《一步之遙》和《讓子彈飛》的差異並沒有那麼明顯,姜文的電影,一直都是瘋狂恣意的,對白密集、節奏明快。但《一步之遙》塑造的夢境更不著地,故事也更隨心所欲,連葛優看完首映都摸著光頭犯迷糊“這電影,我得想想再評價”。從頭演到尾的主角尚且如此,普通觀眾就更懵圈了,這次的懵圈,還不是“不明覺厲”(網絡熱門用語,意思是:雖然不明白,但覺得很厲害的樣子),而是真真切切地認為導演有點不知所云,差評由此而來。傲氣如姜文,怎麼能輕易低頭呢?他在這次爭議之後說“再也不幹包餃子餵豬的事了”,多少是憤懣不平的。

到了眼下這部《邪不壓正》,目前口碑介於《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之間。《一步之遙》之後,他說過這次一定會讓觀眾“看懂”,也真給了一個大致明瞭的復仇少年故事脈絡。但這個少年有三個爹和兩個紅顏,奔走於屋頂上和屋頂下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屋頂上,純真浪漫美如畫,屋頂下,爾虞我詐惡滿倉。觀眾似乎知道姜文在說什麼,似乎又知道得不是那麼清楚明白。

這就是姜文,無論他拍了怎樣的電影,但故事和人物始終是“飛著”的。他在跟高曉松的對話裡說,講故事不難,難的是怎麼不講一個故事。他不執著於事件的起承轉合,而是把時代、氛圍、人物、情感都擺出來,留給觀眾想象和拼湊的空間,看到什麼,似乎都是觀眾自己的事了。

別具一格是把“雙刃劍”

評價姜文的電影,似乎有一套永不出錯的話語,你幾乎能在每一篇影評裡看到這樣的話:連珠炮式的臺詞,黑色荒誕的情節,凌厲快速的剪輯,溢出銀幕的荷爾蒙……

姜文畢竟不是商業類型片導演,如果硬要歸類,他拍的電影應該就叫“姜文式電影”,一位作者導演,個人化、風格化、形式化極強,有時是一把“雙刃劍”。詩意和譫妄、肆意和自戀、奔放和混亂之間的標尺如此微妙,一個不留神,就是雲泥之差,時而靈光閃現,時而尷尬無趣。

愛姜文者,說他是座富礦。影評人週黎明說,“姜文電影是一座座詮釋的富礦,但有時不求甚解,反而能感受到它那不知天高地厚的頑童勁兒。”不愛姜文者,罵他太自戀。影評人毛尖的批評文章毫不留情,她說姜文不願正視自己的中年感,也就只剩下周韻了,“他過去的電影至少還有一個立場和站位,他現在更像屋頂上的電影詩/商人,就像他討好一個影評人來罵一溜影評人,他的態度似乎戲謔其實虛弱。”把張北海原著《俠隱》推薦給姜文,並在《邪不壓正》裡出演了一位太監影評人的史航則說,“《邪不壓正》,這隻能說是電影人的一個想象,其實,哪有那麼多的邪。世上奔騰流動的,不過是被接受的善意以及被拒收的善意,被曲解的詩意以及被信任的詩意。”

姜文說,他拍電影,即便是改編的作品,也不會反反覆覆去看原著,而是看一遍,扔掉原著,拍那些讓自己念念不忘的東西。所以,姜文的電影永遠是他自己的東西,看他的歷史觀和審美趣味,“懂”或“不懂”,批評或讚美,都沒有什麼不可以。至少,有這樣一位始終保持著風格的導演,總不是一件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