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弄懂猪周期与价格传导机制,你也能预测猪价!

学习养殖技术、了解最新行情,在线咨询养殖难题和老师零距离交流,请点击右上角

关注↗猪大夫在线。

值得一看!弄懂猪周期与价格传导机制,你也能预测猪价!

一、猪周期分析

国内生猪价格变动存在周期性现象,称为“猪周期”。“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的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由于生猪市场价格反映当前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不能超前反映出来,养殖户只能根据当期市场价格安排来年的养殖量。正常情况下,本期的母猪存栏规模决定了下一期的供应规模。鉴于生猪这种畜产品生产周期长、无法中途变更的特性,多数养殖户对来年收益的预期以及养殖计划的调整,始终比市场进程“慢半拍”,因而经常陷于“猪周期”的无限循环中。

2006年至今,国内生猪养殖业共经历了三轮“猪周期”,分别是2006—2010年、2010—2015年,以及2015年至今。前两轮形成原因主要是疾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降低。先是2007年夏季全国爆发高致病性蓝耳病,后是2010年夏猪瘟、蓝耳病多发,2011年初口蹄疫和仔猪腹泻多发。重大疫病对生猪养殖具有灾难性打击,直接导致供应量急速减少,供不应求,催生猪价上涨。上涨持续一段时间则引发养殖户大量补栏导致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猪价下跌。2015年以来的“猪周期”最大特点是基于环保因素,限养禁养区产能的永久性退出,造成短时间猪肉价格突涨。这一阶段去散户化使得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在行业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规模养殖企业不断扩大产能。养殖专业化与规模企业扩张,最终让生猪供应大于需求,使得后续猪肉价格持续下跌。

“猪周期”的分析关键,是看能繁母猪。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未来10个月生猪供应量,进而决定未来供求关系。养殖户由预期价格而做出的产能变化,也直接反映在能繁母猪补栏情况上。整体上看,后移10个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生猪均价呈负相关关系,09年至今相关系数-0.39。15年至今二者相关性有所减弱,主要原因是养殖技术(MSY值)的进步对冲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的影响。养殖技术进步使得生猪供给仍然过剩,价格下跌。

猪周期的一个特点,是牛短熊长。06-10年的周期中,上涨23个月,下跌25个月;10-15年的周期中,上涨15个月,下跌43个月;15年至今的周期中,上涨14个月,下跌至今已有25个月。造成牛短熊长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产能更替与养殖利润因素。在下跌周期末期,生猪养殖往往出现亏损。一旦价格出现反转进入上涨周期,养殖扭亏为盈,能繁母猪会出现较快补栏。在二元母猪大量补栏后的13至14个月,供需情况会出现改善,供应得到满足,价格开始进入上涨周期末期。在上涨周期末期,养殖大幅盈利,产能扩张加快导致供给过盛。进入下跌周期后,由于此时仍处于养殖盈利状态,去除产能速度较慢,导致下跌周期长于上涨周期。

二、生猪价格季节性周期特征

观察历次猪周期,在每段上涨与下跌过程中均有起伏,这些阶段性起伏更多受到生猪价格季节周期影响。受气温与节日因素影响,生猪供给与需求在一年当中的不同时点均不同,造成生猪价格呈现明显季节波动特征。在各月份与当年均价比值中,12月份价格为一年最高,4月份价格为一年最低。

三、猪周期与季节周期关系

1-4月份生猪价格走势与季节周期相背,即周期高点年份4月份生猪价格高于1月份价格。这一现象造成周期高点年份春季仔猪补栏偏多,打压秋季价格;同时1-4月本该受价格下跌而减缓产能扩张进程,改为刺激产能进一步扩张,造成未来供给过剩.综上,猪周期低点通常在4月份,高点大概率在4月份价格高于1月份价格年份。

四、生猪价格传导机制

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生猪出栏量存在10个月的对应关系,能繁母猪补栏情况预示未来十几个月生猪出栏量的增减。能繁母猪补栏情况可以用二元母猪价格反映。

生猪养殖成本以饲料为主,豆粕又是生猪饲料的主要原料,当豆粕价格上涨时,供给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判断当前豆粕需求旺盛,生猪存栏量较大,预示未来生猪价格下跌;反之推断生猪存栏偏少,未来价格上涨可能性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