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不在是泡沫!我国着重突破MBD技术!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4次工业革命”。第1次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第2次发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电力应用;第3次发生于20世纪后半期,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代表,实现生产工程的自动化。“工业4.0”被认为是机械化(第1次),电力应用(第2次),自动化(第3次)之后的第4次工业革命。

工业4.0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具体而言,包括生产设备联网实现自律协调作业的M2M,通过网络获取大数据的应用,开发、销售、ERP、PLM、SCM等业务管理系统与实际生产过程之间的协同。

第3次工业革命的自动化,仅是将生产工程作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业4.0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象大幅扩大。由此,工厂将不断进化升级,工作组的最终报告中称之为由物联网与服务互联网构成的“数字工厂”。

工业4.0数字工厂,以往,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智能化”可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表、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物品和服务中见到。工业4.0则是要实现工厂本身的智能化。除了工业4.0之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不只针对生产端,衡量标准也不仅仅是自动化率。关键还是要发挥人的智慧,孕育崭新的制造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

工业4.0不在是泡沫!我国着重突破MBD技术!

“智能”与“智慧”表面看一字之差,背后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却是高下有别。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焦点。然而,参展企业有的把机器换人等同于智能制造,简单的自动化包装线、集成电路插件机器人都当成亮点;有的理解虽更全面,但透过其庞大的投资计划,完全是一副机器彻底替代人的势头……

其实,与德国工业4.0主攻高端装备、布局智能生产不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核心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这是基于我国制造业尚处在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做出的现实选择。而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智能制造不仅被赋予了追踪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的使命,还承担着提升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明白了这一点,对智能制造的理解才不至于偏颇。

未来我国应着重突破MBD技术、物理仿真引擎系统架构、仿真模型三个环节。

其次是网络化智能设备。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将在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快速提升,传统制造模式出现颠覆性的变革,具体表现高度密集的生产设备、生产设备智能化和柔性化制造方式这三个方面。

再次是模块化定制生产。多批次、小产量的生产盈利能力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逐渐得到提升,产品日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具体表现在模块生产和模块组装这两个方面。

最后是柔性化新型人机交互。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换方式随着技术融合步伐的加快向更高层次迈进,新型人机交互方式被逐渐应用于生产制造领域。具体表现在智能交互设备柔性化和智能交互设备工业领域应用这两个方面。

如果您对此文章感兴趣,请点击上角"关注"按钮!,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