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形似「碗」,爲何卻稱作「盞」?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至今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仍有以茶代禮,以茶會友的風俗。

伴隨著茶而生的是各種各樣的茶皿器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茶文化一直伴隨而行,茶具因此也形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茶具在歷代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都會有所差異,其中以近年來重新興起的“建盞”為例,曾經在宋朝風靡一時,是吸引了帝王都為其代言的流行茶具。

建盞形似“碗”,為何卻稱作“盞”?

然而,“建盞”中的“盞”,究竟是何含義?為什麼形似“碗”,卻稱作“盞”呢?

建盞形似“碗”,為何卻稱作“盞”?

事實上,茶與酒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遙遠的古代,茶並沒有佔據主流位置時,喝茶所使用的器皿往往與酒皿、食物器皿混為使用。

自進入秦漢之後,茶的地位越發提高,才逐漸所形成自己的器皿。

建盞形似“碗”,為何卻稱作“盞”?

在宋朝之前,古人把盛茶的器皿稱之為“碗”、“甌”,正如著名詩人王維《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的“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由於宋朝以前的煮茶技以煎茶為主,講求的是茶湯的色澤與變化,為此茶皿具有碗口口徑大、矮小的特點,喝茶如喝酒,一樣具有大碗豪飲之風,也與早期民風開放、社會包容性廣等因素有關。

然而,當發展到宋朝時期,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從粗獷慢慢地轉變為內斂、沉穩、儒雅、精緻,而鬥茶風氣盛行,傳統的低矮茶碗無法滿足鬥茶愛好者的需求。

建盞形似“碗”,為何卻稱作“盞”?

以蘇東坡《送南屏謙師》的“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為例,更出現了“茶碗”轉變為“茶盞”一說。茶之清澈見底,白沫消散,想要更好地體味到鬥茶之樂趣,自然需要尋找更為合適的釉面來襯托。其中,建陽的建盞演變為主流茶盞

建盞形似“碗”,為何卻稱作“盞”?

複雜的紋路,絢麗的色彩,多變的紋理,都為建盞謀得一席之位,甚至為了追求更高深的茶理,在佛教盛行之下,建盞千變萬化,無法實現究極的完美的自然缺陷,也成為部分文理哲學家門探索的一大道具。

建盞形似“碗”,為何卻稱作“盞”?

從茶碗到建盞到茶杯,看著茶皿的變遷,也似乎從中看到了一個個時代在更替交迭。這也是建盞內在的魅力所在。來源:小康金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