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臨死說過「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如何評價黃皓姜維對蜀國滅亡的責任?

淒涼如我孤苦半生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這是諸葛瞻在綿竹之戰時的遺言,這句話可以反映出他的無力迴天,也可以看出諸葛瞻內心中認為,黃皓和姜維是導致蜀漢敗亡的元兇。那麼諸葛瞻這樣說到底對不對,下面我就按照《三國志》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一、諸葛瞻其人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只有8歲,而且承襲了父親的爵位,成為蜀漢最牛的官二代。諸葛瞻的能力比較一般,諸葛亮曾說“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意思是害怕他過早養尊處優,缺乏鍛鍊,難以成器。

知子莫如父,諸葛亮言中了。諸葛亮死後,劉禪雖然廢除了丞相,也沒有給諸葛亮立廟,但卻相當重用諸葛瞻。不僅把公主許配於他,還一路火箭提拔,33歲時諸葛瞻就已經官至平尚書事、代理都護、衛將軍,可以說位極人臣。

但正因為此,諸葛瞻和黃皓、姜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內政方面有黃皓弄權、軍事方面有姜維常年領兵在外,這讓諸葛瞻這個“權臣”顯得有名無實。

二、諸葛瞻與黃皓、姜維的鬥爭

有矛盾就有鬥爭,諸葛瞻也不例外。諸葛瞻雖然對黃皓有意見,但因為劉禪的庇護和黃皓在朝廷的人脈圈子,諸葛瞻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把矛頭指向了姜維。

姜維雖然貴為大將軍,但在蜀漢朝廷內地位並不高,主要是因為他常年北伐引來許多人的不滿。262年姜維在漢、侯和被鄧艾擊敗後,黃皓就想讓左將軍閻宇替代他,諸葛瞻也想借機剝奪姜維的兵權。得知消息的姜維向劉禪上疏,希望能除掉黃皓,而劉禪卻勸說姜維大度一點,不要和黃皓斤斤計較。姜維一看這陣勢,嚇的帶著主力部隊留在沓中屯田,自此再也沒有回過成都。

到最後諸葛瞻是誰也沒有扳倒,自己還是哪個有名無實的“權臣”,可見他內心是十分鬱悶的。所以諸葛瞻的那句遺言多少有些個人私怨在裡面,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黃皓、姜維與蜀漢滅亡的責任

蜀漢滅亡是多方合力的結果,但黃皓和姜維確實有些責任。黃皓不必多說,他仗著劉禪的寵信,結黨營私,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罪不可赦。姜維的責任主要有兩點,一個是屯田沓中,一個是漢中防守。

屯田沓中是姜維躲避政治陷害的無奈之舉,但他把主力部隊放在西北邊陲,使得成都空虛,給了曹魏可乘之機。曹魏《代蜀詔》中明確指出“蜀所恃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所以在姜維屯田的第二年,曹魏就發動了全面滅蜀的戰役,這在之前是沒有的。

而姜維的漢中防守策略也值得商榷。姜維面對曹魏對漢中的進攻,拋棄魏延、王平等人拒敵於國門之外的防守策略,而是選擇“斂兵聚谷”的防守策略,使得鍾會十萬之眾長驅直入,致使漢中失手,使蜀漢喪失了最後翻盤的可能,這個鍋姜維是甩不掉的。

四、其他人的責任

單單把鍋推給黃皓和姜維是不合適的。

黃皓之所以能亂政,和劉禪的庇護,陳祇的黨同,群臣的附阿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此時的蜀漢朝政已經爛到根子上了。

而心有不甘的諸葛瞻對蜀漢滅亡也有很大責任。其一,他位極人臣卻沒有制止黃皓。其二,他臨危受命阻截鄧艾,本來形勢大好,卻不聽黃崇的建議,優柔寡斷貽誤戰機,被鄧艾全殲於綿竹,簡直是神坑。

蜀漢滅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身實力的弱小,再加上內部鬥爭尖銳、朝政黑暗、軍事失利,豈有不亡之理。



石頭說歷史


蜀漢滅亡的直接罪人,當然不止宦官黃皓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黃皓的皇帝劉禪。畢竟蜀漢是劉備和諸葛亮建立的,復古西漢“儒表法裡”體制的古典軍國主義國家,從來不是東漢和晚唐,區區一個宦官絕沒有那麼大的能量,也無法從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勢。

諸葛亮受命託孤後,總攬大權,對劉禪抱有很高的期望,不止是希望他做一個祭由寡人”的禮儀天子,而是希望劉禪成為自己和劉備復興漢室事業的真正繼承人。因此,他才對劉禪嚴格要求,勉勵他夙興夜寐,嚴於律己。

而當諸葛亮大軍北伐之時,叮囑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相府和皇宮俱為一體,獎懲功過,不宜因親疏有所區別),又特意安排了“秉心公亮,義形於色”的賢臣董允,受命統帥宮中宿衛,對劉禪嚴加管束。

蜀漢侍中:董允

劉禪身為天子,皇后和妃嬪加起來僅僅十二人。他想擴張後宮,還被董允嚴辭回絕。他別說在朝堂上,做不了如秦始皇、漢武帝那般君威甚重的集權帝皇,甚至在自己後宮,也不能一手遮天任意妄為。

劉禪和張皇后

因此劉禪雖不敢、不願因此嫉恨諸葛亮,但被黃皓這樣擅長阿諛奉承的小人趁虛而入,得其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董允在世時,一直刻意壓制黃皓,使之不得升遷要職,難以為禍。劉禪連自己的親信也不能擢升,當然對董允潛藏深刻不滿。董允死後,

陳祗接任侍中、尚書令的職務。他以為“堵不如疏”,刻意與黃皓交好,內外勾結,因此得到了劉禪的充分信重,藉此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尚書令:陳祗

當時,大將軍姜維身為“羈旅託國”的曹魏降臣,卻又手握重兵,位極人臣,被劉禪委以軍國重任,因此人緣一直不佳,許多蜀漢重臣對他皆有疑慮。身處嫌疑之地、朝中政敵眾多的姜維,甚至在府中豢養了大批唯命是從的“死士”(“陰養死士”),此等做派,正和北邊的司馬懿、司馬師父子類同。

蜀漢大將軍:姜維

段谷之戰,姜維被鄧艾打得大敗,部屬星散流離,死傷數萬人。侯和之戰,姜維率軍反攻,又再次失利,未達到戰略目的。

蜀漢滿朝文武,無論重臣如諸葛瞻、董厥;還是元老宿將如張翼、廖化,皆對姜維屢次北伐無功,“軍旅數出,百姓彫瘁”“好戰無功,國內疲弊”甚為不滿。

此時的姜維,之所以沒有和興勢之戰失敗的曹爽,新城之戰失敗的諸葛恪那樣,也因此被各方政敵反攻倒算,下臺甚至喪命,便是因為文臣之首陳祗,以及陳祗背後的皇帝劉禪,同樣也是姜維的最大支持者。蜀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譙周做《仇國論》,欲徹底將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方略否定,正是陳祗挺身而出,與之爭辯,將其駁倒。

公元258年,陳祗病逝後,劉禪為之痛惜流涕,整個蜀漢朝堂也失去了能彌合各方矛盾的中間人。

黃皓終於得以操弄中樞權柄,離間皇族和百官,在其讒言下,劉禪的弟弟,甘陵王劉永十餘年不得朝見,名將羅憲與之不和,被貶為巴東太守。

如此竊奪朝權的宦官,當然是所有朝臣和士人的死敵,因此不管是北伐派如姜維、還是休兵派如諸葛瞻,他們不論彼此政見有多少分歧,在誅殺黃皓這點都是志同道合,誓欲除之。

在劉禪的眼中,黃皓卻只是個自己隨時可以如螞蟻一般拈死的“趨避小臣”,姜維請求誅殺黃皓的表章,不但是小題大做,也嚴重冒犯自己的帝皇威嚴,才會斷然回絕。此事的惡果是讓蜀漢朝堂的激烈矛盾公開化,彼此已註定是你死我活。從此在黃皓的刻意欺瞞下,後主劉禪被“隔絕內外”,只能聽到黃皓想讓他聽到的聲音。

劉禪和黃皓

姜維求殺黃皓不得,率領蜀軍精銳遠至沓中,屯田避禍,間接促成了魏國決定大軍南伐。姜維又自作聰明變更從魏延起沿用了幾十年的的漢中防禦部署,更讓戰略要地漢中丟失,蜀漢門戶大開。他提出「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的表章,黃皓卻因為銜恨姜維,迷信鬼巫,竟因私廢公,將此表章直接壓下,對劉禪隱瞞。

因此,鄧艾精兵偷渡陰平小路時,蜀漢上下才回猝不及防。諸葛瞻率領留守軍隊倉促應戰,卻在綿竹之戰一戰敗死,蜀漢的機動軍隊已經損失殆盡。成都城所謂剩下的數萬兵馬,是一群只有紙面意義的老弱病殘,怎能對抗鄧艾剛剛大勝的百戰雄師?

而姜維所部數萬人馬雖然星夜馳援,卻被鍾會十餘萬大軍窮追不捨,就算劉禪能神武天縱,堅守成都到姜維及時趕到,想迎戰合計二十餘萬的兩路魏軍,前景同樣凶多吉少。因此,劉禪才會絕望投降。姜維聞訊,拔劍斷石,痛哭啼血。

老年姜維

在朝堂眾臣群起抵制下,劉禪堅持信任了黃皓這個小人幾十年,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樞機要大權,以至於被“隔絕內外”,確實對蜀漢亡國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他在位期間的最大錯失。

難怪無論蜀漢重臣如姜維、諸葛瞻,還是蜀漢故臣如陳壽、李密,均視黃皓此人為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也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眾多論者。

然而,秉承陳壽《三國志》一脈相承的傳統史家說法,將蜀漢亡國的罪責推給黃皓這麼一個奸佞小人,固然是大快人心,卻也流於表面。率領精銳兵馬遠離主戰場去屯田,又更改漢中防禦部署的姜維;帶領留守兵馬縱兵浪戰、全軍覆沒的諸葛瞻,同樣負有相當責任,只是他們壯烈殉國,成了忠臣烈士,才獲得在傳統觀念不被批判的豁免權。

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說從關羽丟失荊襄、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兩戰合計近十萬大軍以及大批良將的損失,就已註定了它偏安一隅,兵寡力微,先天不足。

以諸葛亮之曠世奇才,十年北伐,耗盡心力亦只奪取武都、陰平這邊遠兩郡。隨著諸葛亮逝去,時間推移,中原經濟和人口的不斷恢復,佔據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晉帝國,對南方吳蜀政權在國力上已形成壓制性優勢,而蜀漢立國時便存在的荊益士族之爭亦只能一時壓制,不可能徹底解決,是以天時地利人和皆失,實非人力所能挽回。

因此,天下大勢如此,這樣的蜀漢,本非一姜維可救,同樣也並非殺一黃皓可救。這就和鴉片戰爭,清朝再打十次、百次也一定會輸一樣,不論清軍主帥是誰,最終結果都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林則徐在戰爭之初就被罷官,反倒是成全了他的英名和晚節。

將國家和政權敗亡的原因,僅僅歸結於某個臉譜化的奸臣、奸佞誤國,以此簡單化歷史,正是古今論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將真正值得後人反思的根本弊端都掩蓋了,絕對達不到“以史為鏡”“讀史以明智”的初衷。


狐狸晨曦



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之子,琅琊陽都人,三國後期蜀國大臣。諸葛瞻出生於建興五年(227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期間曾寫信給諸葛瑾,稱讚諸葛瞻聰明可愛,臨終前又為諸葛瞻寫下《誡子書》,諸葛亮死後,諸葛瞻世襲全部爵位。但諸葛瞻一直未受到劉禪的重用,曾被任命為騎督尉,後轉任軍師將軍。景耀六年(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由景谷道攻入,諸葛瞻退守綿竹,後被鄧艾斬殺。諸葛瞻死前曾仰天長嘆: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軍又不能守國土,又有何面目回成都。就這樣諸葛瞻死戰不降,最終被殺。而諸葛瞻為何責怪黃皓何姜維是蜀國滅亡的罪人,二人究竟有何罪?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黃皓。

其一黃皓靠阿諛逢迎上位。黃皓是蜀國的一個宦官,出生年月不詳,諸葛亮在世時,黃皓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小太監,做事恭敬本分。諸葛亮死後,費禕為丞相,黃皓也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費禕死後,董允繼任蜀漢丞相,黃皓便開始阿諛奉承劉禪,只會溜鬚拍馬。董允最恨黃皓這樣的小人,於是經常正顏厲色訓斥黃皓,不要進獻讒言,否則不會有好結果。黃皓因懼怕董允,再一次變得收斂起來。董允死後陳袛繼任丞相,陳袛的觀點與之前的幾任丞相都不一樣,認為管的嚴不如管的松,於是經常和黃皓勾肩搭背,互為表裡,一起阿諛逢迎,取得劉禪的信任和重用。陳袛死後,黃皓由黃門令提升為中常侍、奉車督尉、總覽朝政,排擠忠臣,打壓異己。


其二黃皓排擠忠誠,打壓異己。黃皓得勢之後,大肆誅殺異己,逐步確立在朝堂上的地位,蜀漢的官員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劉禪的親弟弟劉永,因為在劉禪面前說了黃皓幾句,黃皓便處處刁難劉永,蒐羅偽造陷害劉永的證據,致使劉永十幾年都沒有見到劉禪。姜維也十分不滿黃皓在朝中橫行霸道,上書劉禪請求將黃皓處死,但劉禪卻說黃皓只是個小人,不比和他計較,最後之讓黃皓給姜維道歉,便不了了之。姜維因懼怕黃皓朝中黨羽,因此請命自願去沓中屯田。


其三黃皓欺上瞞下,愚弄劉禪和百官。黃皓不但獨霸朝政,還胡作非為欺上瞞下,劉禪重新黃皓後,基本不問政事,由黃皓全權代理,而黃皓也相當不客氣,對待劉禪只是報喜不報憂,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黃皓捏造了很多事實,讓劉禪誤以為天下太平。百官們都說司馬昭要攻打蜀國了,劉禪有些驚慌,可黃皓卻告誡劉禪,司馬昭離蜀國天高地遠,不可能打過來,曹操都沒有攻下益州,何況司馬昭,於是劉禪便信以為真。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和百官們才如夢初醒。蜀國滅亡後,司馬昭認為黃皓禍國殃民,將其凌遲處死。


其次分析姜維。

其一姜維錯誤執行北伐戰略,導致蜀國國力虧空。諸葛亮死後,姜維沒有讓蜀國休養生息,自延熙十六年(253年)至景耀六年(263年),姜維連續九次北伐中原,其中大多都是無功而返,但卻極大的消耗了蜀國的人力物力,致使蜀國滅亡之時沒有可用之兵可用之將。


其二姜維錯誤的防守策略,斷送了蜀漢江山。

魏延曾在漢中防守魏軍十多年,都未曾失敗。而姜維得到兵權之後,撤銷了很多漢中的據點關隘防禦,讓這些軍隊全部退守漢中復地,兩位錯誤的認為,把魏軍引入平原地區決戰必能全殲敵軍。沒有了險關隘口的防禦,鍾會的十萬大軍輕而易舉的便進入漢中,而姜維的防禦軍隊因寡不敵眾根本不是對手,於是姜維本人星夜馳援漢中,此時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成都只有幾萬蜀軍,根本不是對手,鄧艾的先頭部隊是三千人,但鄧艾手中有三萬五千人都沿途部署,後面更有鍾會的十幾萬大軍,而姜維手中也只有區區五萬人,還被鍾會死死纏在漢中,幾乎不可能回援成都,致使劉禪不戰而降,蜀國滅亡。

可以說,蜀國滅亡不是劉禪一個人的過錯,黃皓首當其衝,姜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諸葛瞻在死前才會有如此感嘆!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蜀漢的滅亡在劉備丟掉荊州後已成定局,非人力之所能為。劉備成也荊州敗也荊州。本人認為益州可丟,荊州不能丟。益州雖為蜀漢提供了安全的保障,穩定的地區割據。但是蜀漢以天險拒敵卻也偏安一隅困局此地。失去荊州這塊跳板,導致劉備的蜀漢政權北伐線路困難,戰線漫長,後勤保障困難。蜀漢大規模的北伐戰爭極其消耗國力,透支戰爭潛力,以致後期拳拳出擊,卻也拳拳無力。真是成也地利敗也地利。但是面對這樣的困難蜀漢也必須堅持,只要攻出去才有希望。諸葛亮,姜維也是看到這點才會不厭其煩,頂著益州本地士人的壓力強行北伐,試圖拿下長安,佔據中原之地。徐圖進取。現在說說為什麼只能北伐,當時的情況雖說三分天下,但是魏佔據了當時將近一半的人口和麵積,吳的人口大概是蜀漢的一倍,蜀漢記錄的人口是80多萬,不到100萬。人才方面,劉備創業團隊到姜維時期已經全部辭世,包括諸葛亮時期的蔣宛,費禕等堪堪可用的也已不在。蜀漢可用之才不多,可以說人才凋零。蜀漢政權的主要構成是以原益州的門閥士族和一些提拔的非知名年輕將領。那麼這些原益州集團的士族從內心上同蜀漢政權離心離德,並不在乎蜀漢政權。在乎的是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可以說起到了攪屎棍的作用。年輕將領們沒有經歷過最嚴酷的三國軍閥割據混戰的年代,難堪大用。看看魏國方面此時已經佔據天時人和,此時吳國人和地利。姜維已是騎虎難下,不如奮力一搏。吳國和蜀國面對強大的魏國必須聯盟,倆隊友都只能往北攻,方有出路。蜀漢這個政權雖以正統自居,但是並沒有把益州這個地區當成自己真正的國土,而且也沒辦法在這裡紮根,他們都是外來人士,益州士族一直是個潛在的威脅。蜀漢的中心思想也是迴歸中原腹地,恢復山河。吳國這個政權呢,有野心,但是野心不大。更多的想的是保住江南的割據,玩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也是吳國反而走到了最後,甚至把強大的魏國都熬死了。蜀漢只能自己一意孤行,姜維也只能奮力一搏,希望大力出奇跡。但是實力懸殊太大,不能一鼓作氣攻下長安進逼鄴城,許昌。都是徒勞之舉。每次攻下漢中天水等地,也不能形成長久的統治和割據。一個惡性循環,如同打遊戲遇到一個強大的boss,每次一到最後總是over。over後又是一個開始。從氣運上來說,蜀漢的人品已經用光了。以至最後姜維和鍾會聯合反水司馬家族,也功虧一簣,曹魏和蜀漢倆大統帥一同身死,一個沒救下蜀漢,一個沒挽回曹魏政權。龐德的兒子龐會在滅了鍾會姜維之後也順勢把關羽後代滅族。


蔡上老君


其實我認為除了劉禪之外,黃皓應該對蜀國的滅亡負有主要責任,因為劉禪是君主,一國之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主,但是黃皓作為一個宦官弄權,打擊異已,陷害忠良,使的朝政混亂,最終滅亡,黃皓還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劉禪

董允死後,黃皓的官職逐步提升,開始參與政事,公元258年,鎮軍將軍

陳祗病死,宦官黃皓開始專秉朝政。

黃皓專秉朝政之後,只要有說他不好的,都會被他在劉禪面前進讒言,劉禪的親弟弟因為憎惡黃皓,黃皓便在劉禪旁邊離間他們兄弟倆,致使劉禪弟弟劉永十多年都沒有見到劉禪。多少朝中忠臣想參倒黃皓,最後的結果不是被殺,就是被貶謫。就連堂堂掌握蜀漢兵馬的大將軍姜維因為上書要求懲治黃皓而沒有被批准,就嚇的不敢回成都,只能屯兵在外,可見黃皓權勢滔天。

黃皓不光專權,奸匿,還誤國誤民,當司馬昭派出的大軍已經出動的時候,他還和劉禪說問了鬼神,敵軍不會來,這時的姜維已然提醒。直到最後鄧艾攻入成都,蜀漢滅亡,黃皓被司馬昭凌遲處死,也算罪有應得。


黃皓

至於說姜維多次伐魏,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才力,對蜀漢的滅亡也有一定的責任。但是在那個非常時期,姜維別無他法,他必須出兵伐魏,才能掌握軍權,掌握了軍權,他才能活命。不然黃皓能允許他活那麼久嗎?


姜維

所以我認為除劉禪外,蜀漢的滅亡黃皓應負主要責任,姜維負次要責任。


震霜秋


綠光君也算是地道的三國迷了,在這裡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下對於這問題的理解。

1、首先,蜀漢政權的滅亡歸根結底是由於國力的衰弱所導致,眾所周知,諸葛亮在世之時發動了七次北伐,已經讓蜀國的國力削減了不少。而姜維也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國力早就消耗一空。在三國鼎立之時,蜀國最旺盛的時期,人口疆土也是三國中最為少的,劉備發動東征東吳的戰役失敗後,蜀國所剩的人口已經不到百萬,而對比起魏國的四五百萬人口,基本上沒有太多的還手之力。



2、其次才是決策者(劉禪)的失誤。眾所周知,蜀國曆史上有四賢相。諸葛亮過後,先後是蔣婉,費禕,董允,在他們為相之時,對於劉禪是正顏厲色的匡諫。在此期間,蜀國朝政相對清明,不過在他們都去世後。劉禪幼稚的政治思維就展漏無疑。對於沒有了諸葛亮們的壓制,他也開始為所欲為。寵信宦官黃皓,敗壞朝政,蜀國後期內鬥嚴重,也是導致滅亡的重要因素。至於黃皓此人,不提也罷,也就是見錢眼開,排除異己,阿諛奉承之輩。



3、關於姜維的責任,其實是兩面性的,姜維此人也算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了,軍事能力還是比較突出的。但要命的是姜維的政治頭腦是基本上沒有,沒有諸葛亮那樣的治國能力,在蜀國後期國力虛弱之時依然選擇北伐,因此失敗也是必然的。



4、我們再反過頭來說說諸葛瞻所說的那番話的原因,從一開始,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幼子,從小就光芒矚目,而蜀國人士評價諸葛瞻,雖有文采,但是名過其實,並無太多軍事實力。在董允死後,他也變成了把持朝政的大臣,在朝內並沒有阻止黃皓作亂朝政。而在外極力反對姜維北伐,多次進諫收回姜維兵權。而在綿竹之戰,由於他的猶豫導致戰略失誤,直接敗於鄧艾手下,使得成都完全暴露在了敵軍之下。這責任不可謂不大。在其戰死之時後悔當初沒有今早除掉黃皓,並且對於姜維依然保持懷恨態度。



5、總之諸葛瞻和姜維都沒有挽留蜀國大廈將傾局面的能力,兩人在此事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蜀國滅亡也是必然的局面,只不過如果沒出現這些事情,那麼也不會那麼快並且沒什麼像樣的抵抗。而事實正面劉禪確實缺少治國的能力,不過他卻有明哲保身的睿智,也是其優點之一了。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請評論區聊聊,如果同意不妨點個贊哦!


期待的綠光



謝謝邀請,歡迎關注頭條號“市井講史”看更多原創歷史文章。諸葛瞻死前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更多的是從父親諸葛亮的角度發出的感慨,同時也是對不能保住蜀漢基業而發出的感慨!


但這裡“除黃皓”和“制姜維”應該是兩個層面的意思:黃皓是蜀漢後期亂政的重要宦官,是他從內部瓦解和排斥了蜀漢本就已凋零的人才網,削弱了蜀漢的力量,所以應該除掉;姜維是蜀漢後期唯一有能力阻擋曹魏的軍事將領,但諸葛瞻說“不能制他”,應該主要指沒能阻止他多次舉兵伐魏,空耗國力。所以,他說的姜維和黃皓在這裡應是兩回事。


黃皓對蜀漢後期國家發展起的作品用很壞,這主要是因為他能左右皇帝劉禪的想法,而且他還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的小人。像諸葛瞻這樣前丞相諸葛亮的兒子,現皇帝劉禪的姑爺最後都遭到黃皓排擠和打壓,另外連大將軍姜維都害怕被黃皓加害而躲在外面屯兵,不敢輕易回成都,這足可見黃皓對蜀漢後期國家政局的壞影響有多大,對蜀漢政權不能吸引人才起到的壞作用有多大!所以有人將蜀漢滅亡的責任扣到他頭上,說“蜀漢亡於黃皓”也不是一點依據都沒有。


姜維在蜀漢後期對國家的發展應該說是正反作用都有,首先他對蜀漢的忠誠度是沒問題的,其次他的軍事能力也是比較出色的。但姜維被一些人詬病的是他掌兵權後,主導對曹魏進行了多次無效的北伐行動,使蜀漢國力虛耗。但現在看他始終抓著兵權不放,並數次主導北伐可能也是無奈和自保的手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手中的兵權更穩固,才能不被黃皓等輕易加害。

其實,總的來看,蜀漢後期的困局主要責任還在劉禪身上,是他不能正確用人和主導國家發展,所以才使蜀漢越走路越窄,而在鄧艾數千疲兵殺到眼前時,他頓時全無應對之策,只好投降了之。所以,諸葛瞻在“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之前應再加一句“上不能佐皇帝”才更恰當!(文/講史論教)


市井講史


歷代醒猛的皇帝都會把廟堂的事與宮裡的人嚴格的區分開,決不允許宮裡服侍自己的人指染到政治。甚至以祖宗成法、制定律規、打面石碑永久擺在顯眼的地方等方式方法告誡後代:閹人不得干政。

閹人最接近於皇帝。對皇帝的一舉一動見之親眼,知之真切,擁有了廟堂上的臣工難以擁有的資源。勢必成為一些難以接近皇帝的人所畏懼,也是一些希望結交的臣工所爭取的人。清醒的皇帝必定知曉其中的利益關係。可憐劉禪並非清醒的皇帝。

曾經詳細閱讀過《三國志·蜀後主傳》的讀者朋友,大概可以瞭解劉禪這個人。劉禪天賦不過中人,性情中庸溫和,壞人或者能人都談不上。後世有句俗語“扶不上牆的泥巴”專用於劉禪,其實劉禪也不是一個傻不拉幾的人。只是在蜀漢最需要一位英主的時候讓一般的劉禪佔了那個位置。


歷史上的許多現象真的很難說得清楚。所以只能用一句老話來說明蜀漢的那個時候,“氣數已盡了”。姜維曾力諫劉禪遠離黃皓,劉禪對姜維說:黃皓無非只是一個小人物。就沒有聽從姜維的勸誡。姜維就此害怕了起來,帶兵去甘肅練兵和屯田,之後再也沒有回到成都了。

劉禪講的話也沒錯,在他眼裡黃皓是個小人物。他沒法搞明白,被皇帝寵幸的小人物不當大人物都很難。黃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能壞事的人,就偏偏這麼一個人是最接近劉禪的。黃皓的美好的春天能不來臨了嗎?黃皓肯定是撓到了劉禪身上最癢癢的神經,所以劉禪很寵信他。


後來,黃皓能夠饞害忠良,危害蜀漢,沒有平庸的劉禪使之然肯定是沒有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兵敗時做了深刻地自我檢討:“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其實,也並非全是諸葛瞻的錯。劉禪寵幸,也不是諸葛瞻想除掉就可以除掉的。

魏將鄧艾進入蜀地以後,聽說黃皓奸詐陰險,就將他收押監禁,定期處決。黃皓很會來事(不會來事就不是黃皓了),賄賂了鄧艾身邊的人,得以免死。蜀國滅亡後,司馬昭聽說了黃皓禍國殃民的光輝事蹟,就將他凌遲處死。

看來,只有明主才能清醒地分開幫忙的人和幫閒的人,不加混淆。也只有明主才能杜絕黃皓這樣的閹人。劉禪肯定不是一代明主,更不是一代英主。漢蜀走向滅亡,黃皓應該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莫四(穗)


題主所說的姜維是魏國人對蜀國沒感情,這一點是對他忠誠度的質疑,但是他對蜀國的忠心確是毫無爭議的。

《三國志》雲: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地圖為大致方位示意圖,不精確)

倘若是題主的陰謀論觀點,姜維何必告知劉禪鍾會的意圖?

諸葛瞻生前的最後一個對手是鄧艾,他不敵鄧艾的兵馬,故此感嘆: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

除和制不是一個意思。除就是除去的意思,很好理解,制是制約。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掌權,那個事情姜維還沒那麼大權力,當時他想進取魏國,但是受到費禕的制約,兵不過萬,這兵力也就打打游擊,敷衍而已,可見,蜀國內部高層對於現今的政策和之後的去路都不能達成統一。

蔣琬。費禕的去世讓蜀國更是捉襟見肘,人才凋敝的蜀國必須給姜維委以重任。

大權在握的姜維因為沒有人能制約他,在軍事上就相對自由了。

姜維很少回朝的原因也是出於自保。朝廷內的小人黃浩專權,很多人都受到迫害。他曾離間劉禪、劉永,以致其兄弟多年未見。

黃浩對加速蜀國滅亡是立竿見影的,人人自危的朝廷能有什麼活力,內部瓦解而投降的蜀漢讓在外征戰的將士只能砍石頭洩憤。

姜維多年征戰一是為了自保,但只要還是想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成為諸葛亮最合格的接班人,然而歷史沒有演義上那麼美好,姜維多次敗於鄧艾。

從諸葛亮到姜維,蜀國的元氣幾乎是消耗殆盡,不過姜維的做法也是“窮則思變”的無奈之舉,黃浩專權則是劉禪不能扶的另一證據。


大眼大世界


姜維統攝軍政,黃皓保持朝政,看上去是他們的行事影響了蜀漢的國力,但這只是表面原因,真實原因,一來自於劉禪本人的不思進取,二來自於蜀漢自身國力的弱小。


先說姜維,姜維的出道背景,大家都知道,一般人看來,他是諸葛亮的學生,老師走後理應繼承遺志,率軍北伐。但實際上,諸葛亮之後有蔣琬、董允,費禕,三人與諸葛一起並稱蜀漢四相,除了諸葛亮,後面三位的施政方略都是與民休息,不動干戈。


這與姜維積極北伐的理念是相左的,客觀上也是政治立場的分歧,雙方肯定有矛盾,不然四相中的最後一位費禕,被魏國降將離奇刺殺,就不會被很多人解讀為姜維私下陰死了他,進而剷除自己北伐的最後一道障礙。


果然,費禕死後,姜維開始大舉北伐,勝負各半,但蜀漢的家底薄弱,這樣頻繁的軍事行動,並不利於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蜀漢國力反而急轉直下。畢竟就那點人口,死一個少一個,就算不死,耽誤了農時,不去好好種地生子去打仗,也是拖累經濟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說,姜維的類似於窮兵黷武的行徑,加速了蜀漢國力的衰退,何況劉禪也不會容忍身邊出現一個類似於相父諸葛亮這樣的強勢人物,打壓或者抑制姜維,就成了必要的舉措。


再說黃皓,黃皓這人,不好說是個小人,也不好說是個權臣和姦臣,你說他禍亂朝政吧,就那麼大點破地方,所謂禍亂朝政,不就是讓姜維不折騰,劉禪不鬧騰嗎?這對於主政者而言,可能有不誤正業的嫌疑,但老百姓卻因此得到喘息的機會。不然,黃皓要是不折騰,姜維就要折騰,你是願意死在異地他鄉,還是就在自己家裡蹲著老死?


而且,也沒看到他讓劉禪大興土木,誅殺朝臣,終劉禪一代,沒有出現搶班奪權,沒有出現大興土木,沒有出現宮廷政變,沒有出現草菅人命,在三國那個亂世,你還要怎麼樣?


如果說黃皓是一個奸臣的話,那他也奸的太失敗了吧,在造孽的道路上,成績根本拿不出手,對不起那些後輩和同行們。


所以,大家只看到了黃皓亂政,姜維黷武,但卻忽視了,蜀漢最後那幾年,政權一直牢牢把握在劉禪自己的手中。無論是姜維,還是黃皓,都沒辦法動他分毫,終蜀漢一代,從未出現過什麼權臣,政權牢牢掌握在皇帝自己手裡。說明,這些人的能量,看上去很大,但歸根到底,還是有限的,大頭還是在劉禪那。


應該說,是劉禪自己沒有父親那麼大的志向,關起門來過過自己的小日子,跟老百姓互相不折騰,就是他的最大的理想了。這一點,有點像他老子曾經的上級劉表,才把權利讓渡了出去。


蜀漢滅亡的原因,還是歸於氣數已盡。那麼大點地方,遇到更強大的勢力,土崩瓦解在所難免,出來幾個英雄人物,也只不過苟延殘喘個把年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