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就吃?这5种饥饿 其实是身体在“忽悠”你

人是铁、饭是钢,饿了就吃,没毛病~

但是,有时候也忍不住纳闷:为什么刚吃完饭一会儿就饿了?为什么刚运动完就饿了?为什么加班到8点就饿了?……

为什么你总是饿得这么快?注意!你可能被“假饥饿感”给骗了!

没错,其实"饥饿感"也会造假。有时候身体并不"饿",只是大脑会产生“饥饿感”,让你误以为自己饿了。

很多人就会在这种“假饥饿感”的迷惑下,多吃进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食物,从而导致肥胖和各种健康问题。

那么,如何辨别身体上发出的"饥饿感"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些情况下的饥饿感,

可能有假!

其实,饥饿与食欲是两码事儿!

饿了就吃?这5种饥饿 其实是身体在“忽悠”你

如果你感觉自己饿了,先别急着填肚子,想一想是不是符合以下情况:

刚吃完饭的时候,很多时候明明吃了很多饭,却还是感觉饿,还想再吃一点。

这可能是因为饭菜内容单一,缺少产生“饱感”的纤维素、蛋白质或健康脂肪,进而导致饭后血糖下降,产生假饥饿感。

解决方法:

调整饭菜的搭配结构,避免单一。在每天的膳食中,应多选择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如果饭后感觉饿可以适当吃点健康零食,如一块新鲜水果、一把坚果、酸奶等。

渴了或者已经脱水了?

人在脱水之后的感觉跟饿的感觉有一些类似,使得你觉得想要通过吃东西,来提高能量水平。

而当你感到渴的时候,你的嘴巴会变干,当你吃点东西,唾液分泌增加,口干的症状马上缓解。

这两者在感觉上容易混淆,把干渴感当成了饥饿感,于是又想吃东西。

解决方法:

当想要吃东西的时候先喝一杯水,等10~15分钟再感觉是不是还想吃东西,这样就能判断出是口渴还是真的饿了。

运动完的时候,运动之后,由于身体消耗了能量,产生了疲惫感。我们就会觉得应该吃点东西补充能量。

其实,你这是将疲劳感混同成了饥饿感。但是,并不意味着你的身体需要额外的热量补充。

这种情况下的“饥饿感”意味着,你的身体需要一种特定的营养。

解决方法:

1.运动之后,可以适量补充一些水分和特定的营养。例如蛋白质(鱼肉或豆制品)、碳水化合物(馒头、米饭)、维生素和矿物质。

2.运动之前,吃一些全麦或是其他类型的粗粮(复合碳水化合物要花更长时间来消化),或者鸡胸肉(瘦肉蛋白能强化肌肉),这些食物能够帮助你的身体更快地恢复精力或是饱腹感的时间更长。

睡眠不足

饿了就吃?这5种饥饿 其实是身体在“忽悠”你

长时间熬夜,会使体内负责饥饿感的激素增加近一倍,而调节体内脂肪含量的激素会相对减少,大脑就会产生饿了的信号。

于是我们就会在无形中吃下远远多于身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食物量。

解决方法:

1.如果实在要熬夜,那么要确保熬夜这一天的饮食中有新鲜水果,复合碳水化合物,以及瘦肉蛋白质,就能保证你的身体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从而增加饱腹感。

2.如果是熬夜过后,感到饥饿时,不要马上就饥不择食,应该等15~20分钟,这样就能判断出是真饿还是假饿了。

不良情绪

当我们感觉到压力过大,会倾向于去吃那些高脂肪,高盐分或是高糖分的食物。这些食物吃到嘴里,可以让味觉和情绪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会干扰和紊乱控制食欲的神经系统,容易导致食欲出现异常,出现假性的饥饿感。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用“吃”的方式来缓解。

解决方法:

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选择去散步、运动,听听舒缓的音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可以帮助你远离假性饥饿感的诱惑。

尽管有许多假性饥饿,但下面这些情况,说明你真的饿了,一定要及时补充营养哦~

肚子咕咕叫

当你的肚子刚刚开始感到饥饿的时候,它会发出一阵“咕噜噜”声,这是因为你的胃里食物已经被排空,空气经过肠胃时发出的声音。

胃感到不适

当肚子的饥饿感继续加强,胃酸分泌会增加,你会感觉到胃部有些不适,这时候你就需要及时吃东西,避免胃酸破坏胃壁以及粘膜。

略感头晕目眩

当你肚子长时间处于空腹的状态,血糖水平就会降低,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感觉。

胃部绞痛

饿了就吃?这5种饥饿 其实是身体在“忽悠”你

这时候已经表示你饿过头了,强烈的饥饿感会让胃酸分泌得越来越多,于是刺激了胃粘膜,就出现了胃痛乃至绞痛的情况。

如果是真的饿了,可千万别为了减肥而硬挨饿。

真饿了还不吃,会严重损害胃部的健康,还会影响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

对于身体代谢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来说,挨饿不吃东西还会有一定危险。

减少假饥饿,尽量这样吃!

首先,在日常饮食中多选择高饱腹感、高膳食纤维的食品,如燕麦、笋类、薯类、鸡蛋、豆类等。

其次,每次应该保证有新鲜果蔬的摄入,比如在就餐前一个半小时吃一个苹果,可以补充纤维和水,也可以增加饱腹感。

还有,吃饭的速度不宜过快,应细嚼慢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