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文同種,大陸認識繁體字,台灣卻不識簡體字,這是爲什麼呢?

Tommy7312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你是沒去ktv唱過歌嗎?相信早年去過ktv的網友,都會從歌曲字幕中學到不少繁體字吧?

其實大陸雖然推廣簡體字,但是很多人都能從書法作品、一些店招牌,還有很多旅遊景點的摩崖石刻中接觸到繁體字。因此一些常見的繁體字還是認識的,比如: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不常見的繁體字,大陸人一樣不認識。比如彙、鬱,估計很多人看的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其實這兩個字分別是詞彙的匯和鬱悶的鬱,並不是生僻字。


至於臺灣人是不是完全不認識簡體字,這個我不敢說。畢竟很多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大致形狀是差不多的,猜也能猜出來吧,比如“灣”和“灣”,“風”和“風”。更別提一些簡體字是把繁體字的行書寫法楷化後得到的,比如“門”和“門”。

不過對於臺灣人來說,有的簡體字對應兩三個繁體字,他們看到不免疑惑,就像看到了別字。比如“麵”和“面”都被簡化為“面”字,但對於臺灣人來說,“面”就是“臉面”的“面”,不是“麵條”的“面”。因此他們看到“我下面給你吃”時,絕對不會想到吃麵條。他們看到“牛肉麵”時,也只會想到牛的臉。


其實簡化字是大勢所趨,如果不是當年蔣介石死要面子,臺灣人現在也會使用簡體字。因為簡體字最早是國民政府在中國推行的。

二十世紀世紀二十年代,很多學者提出漢字應當簡化,並系統地提出了漢字簡化方法。當時的蔣介石就很關注漢字的簡化,準備在中國推行。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會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還下了命令,規定各種學校的教材必須使用簡體字。但是這次漢字簡化的改革,遭到很多守舊人士的反對,因此夭折了。

大陸解放後,蔣介石敗退到臺灣,並於1952年再次推動漢字簡化。蔣介石的一些書法作品中也混用了部分簡化字比如下圖:

但是到了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推行簡體字,將簡體字作為“規範漢字”。

蔣介石一看,敵人做的事情,我偏不做,我就要堅持使用繁體字,我代表了中華正統。於是蔣介石就不再推行簡化字了。

其實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楷書,一直在被簡化,簡體字是順應了漢字發展的潮流的。



夢露居士


識簡體字的人,多數認繁體字,但很多識繁體字的人,可能卻不認得簡體字。以及,為什麼很多臺灣人不認得簡體字?這話題,十分有趣。

繁體字裡本來就有簡化字,例如:臺與臺,體與體,所以,並不是全部的簡體字都不認得,而是,大量大陸簡化後的簡體字,讓比較多沒有學過簡體字的人,一開始真的不認得,而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例如:樹葉、樹葉。塵土,塵土。燦爛、燦爛。審核、審核。憂鬱、憂鬱。回歸、迴歸。即使是"認",也變成了"認",愛成了無心的愛,親不"見"了。

當年該不該推動簡體字,以及簡化的規則是不是有道理,這已經是政治或文化問題。

語言與文字,都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所以,在溝通層面上,沒有誰比較高級、誰比較優越的標準。

在文學與書法上的,繁體字或簡體字,誰比較美麗,誰比較傳神,這是中文系去討論的問題。

其實,臺灣並不是只有全面的反對簡體字一個聲音。馬英九先生在2009年就曾提出過:識正書簡。當年是馬英九就任領導人的第二年,他在接見僑界代表時提議對漢字採用“識正書簡”方式,也就是說,書寫的時候可以用簡體字,但要認識繁體字。馬英九還希望兩岸未來能就此達成協議。

馬英九的識正書簡是對大陸方面的一個呼籲,是比較宏觀的一個想法。因為兩岸要統和,要慢慢融合的話,文字達到一種協議,或者共同的共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程序。在臺灣識正不存在問題,書簡實際上在大陸進行文字改革之前,中文本身已經存有很多簡體字了。但現今臺灣青年這一代使用計算機的頻率很高,所以說他認識簡體字跟認識繁體字,對兩岸的青年來說,可能都變成一個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馬英九希望臺灣的年輕人也能夠識簡,逐步到書簡,從文字上拉近兩岸的溝通距離。


臺灣自由行


首先這個題目就有問題,題主是如何得知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的呢?

本人之前玩一款臺灣代理的遊戲,遊戲主體雖然不是大陸人,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大陸人了。玩遊戲一年中熟了的臺灣人沒有幾十個也有十來個了。畢竟網遊都是有幫會的,臺灣的代理網遊,不管大家承不承認,其實事實上都算是外服,所以也很難避免跟臺灣人接觸。

暫且不談臺灣問題,就說漢字這件事。玩過臺灣遊戲的人應該都比較瞭解臺灣的漢字情況,首先他們是非常抵制網遊中的簡體漢字交流的,不過這並不是說他們看不懂簡體漢字,更多的是偏向於地域問題。

如果是大陸和臺灣都有的遊戲,比如“魔獸世界”,大陸玩家都知道,我們有貼吧,有NGA等各種各樣的論壇可以交流討論遊戲心得,臺灣人呢?

臺灣其實也有類似的論壇,最著名的就屬“巴哈姆特”了。這裡扯遠了,不過我們也曾經問過臺灣人對於信息獲取的問題,他們主要從哪裡獲取信息呢?

很多臺灣玩家的回答是,雖然他們也有巴哈姆特這樣的論壇,但是人數活躍畢竟不多,所以很多時候都是訪問大陸的論壇、貼吧等獲取遊戲信息、攻略的。

從這個回答其實就可以看出臺灣人對於簡體字真是一點兒障礙都沒有了。

一開始的時候我跟臺灣人聊天,都是用繁體字的,一方面是為了尊重他們,二來也是方便他們閱讀。有時候我偶爾忘記切換輸入法了,他們也一點問題都沒有。

不過後來漸漸認識了臺灣人的虛偽、冷漠與距離感後,我就不再用繁體字跟他們聊天了,全部改用簡體字(也不是否定所有的臺灣人,可能是文化原因吧,臺灣人的性格其實更像日本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比中國大陸嚴重的多,情感上也比較壓抑)。



就算我改用簡體字與他們交流,也從來沒出現過任何問題,臺灣人對於簡體字其實早就熟知並認識了。近幾年大陸的電視劇在臺灣比較流行,他們稱之為“陸劇”,他們是可以訪問內地網站的,很多視頻都可以直接觀看。甚至我認識的臺灣人中,有不少都是B站用戶。

所以,這樣的臺灣人,豈能又不認識簡體字呢?

要問簡體字在用習慣了繁體字的臺灣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可能跟用慣了簡體字的大陸人,看曾經推廣失敗的“二次簡化字”,是一個樣子吧。


目玉燒


我認為,大陸的簡體字是時代進步的結果。從繁體字到簡體字,不但便於書寫,更便於漢字學習。但是,為什麼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而大陸卻能認識繁體字呢?這要從客觀的角度看問題。

臺灣以及香港,由於大陸率先做了漢字簡化,他們由於出於自尊,因而對簡體字牴觸,最終結果是小腳女人長辮子,貌似很酷,但卻落伍了。

說大陸人能認識繁體字,這個說法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大陸很多人對繁體字還是陌生的。只有哪些上過大學的現代人,才有部分人能夠認識更多的繁體字。這得益於古文教材。因為古文教材是用繁體字來傳授的。如果今後從小學講古文就用繁體字,那繁體字在大陸就可以普及了。書簡讀繁才名副其實。


QHDmqd


哥們回答的可能跑題了啊,過去創造簡體字是為了方便書寫,那社會發展到今天,基本全部實現計算機辦公了,文化復興也提出來了,那現在就該恢復繁體字了

再說啊,漢字是文化,有象形,有出自,通義啥的,每個字都是文化的符號,你後人給他往簡單了改有意思嗎,還笑話韓國人不懂漢字,自創拼音字,五十步笑百步

簡體字啊,就想我們過去迷茫不自信那個年代,認為我們的文化落後,崇拜西方先進,金一南教授講過一次,五四運動其實是文化運動,用言簡意賅的新式文學代替之乎者也的文言文體,中國教育發展到今天,發現我們當年的選擇又不準確了

二十四節氣,亞洲多數國家還在用,多麼精確的自然科學,我們不學,不會背,不知道驚蟄的春雷萬物復甦,但我們知道聖誕節得慶祝,吃吃喝喝。

想想鴉片戰爭以後,我們的先人是用多少鮮血和生命去換來我們的民族獨立,那什麼代表名族,文化。你一個人有文化別人尊敬你,你一個民族有文化別的民族尊敬你。

日文,用漢字簡化改編,喜歡簡體字的好朋友們,當年國軍將士們圖方便,估計你們現在書寫的應該是的日語。可簡化了,書寫快速,符合時代。

文化就是傳承,不是為了方便而修改,像傳統節日,不提倡了,到現在大家也弄不明白屈原投江咱們慶祝個屁,他活著時候就過端正。

文字啊,你把他當文化你就改繁體,讓國民更普及我們的傳統文化,你要跟時代同步,國際接軌,書寫方便啊,你就英語得了,或者更簡化

兩會是曾經有政協委員提過恢復繁體字,我是認為恢復簡體字是正確的,現在都計算機打字了,不累了,讓後人看到學到的,都是正版的東西吧



遙遠有多遠2018


這並非事實,事實是——大陸人不認識繁體字,臺灣人也不認識簡體字。

其實,所謂“大陸人認識繁體字”,只是大陸人“自以為是”的結果。大多數大陸人所謂“認識繁體字”,只是可以讀極其通俗的白話文章,根據上下文“猜”,一旦文章語言晦澀,就“沒了上下文”,猜不出來了。

“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是有失偏頗的論斷。臺灣人認識簡體字的方法與大陸人相同,也是“猜”。所以臺灣人不可能完全“不認識”簡體字。

總而言之,大陸人對於繁體字的感覺和臺灣人對於簡體字的感覺是一樣的。不要以為大陸人那麼“全能”,也不要認為臺灣人多麼“低能”。


長恨客191


之前有看過街頭視頻採訪,未曾來過大陸的臺灣人,幾乎都不認識簡體!來過大陸生活過工作過的臺灣人稍微還好些!而從未去過臺灣的大陸人,很少很少有不認識的繁體字!這之間的區別真的是很大呀!



Tommy7312


我是專業搞文史的。社會上呼籲恢復繁體的,大多是我的同行或師長。漢字並非單純的表意文字,而是意音兼顧的文字。從甲骨文開始,一半以上的漢字就是意音字。也就是說六成左右的甲骨文已經是形聲字了。甲骨文其實算是商代的簡體字,跟它同一個時代鑄造在青銅器或者寫在竹簡上的才是當時的正體字。同理,商代刻畫在陶器和玉石器上的文字,可以看做是當時的俗體字。這種正體,簡體,俗體並存的現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大陸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主要是歷史上各時期簡體和俗體的整合,並沒有創造幾個新的簡化字。港臺日本也用一部分簡化字,那種簡體因為未得到官方承認,所以只是俗體。就好像我們菜市場仍在用的第二套簡化字。


taobaoxiu


臺灣和大陸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大陸的字體中有2274個是簡化字,剩餘的幾萬字還是傳統的繁體字(康熙字典五萬多漢字),簡體繁體不是什麼對立的存在!日常的書本里也是繁體和簡體的混用!!現在我們用的就是個混合繁體和簡體的字!!比如:簡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繁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個詞條裡,華和國是有簡體的,其他的簡體繁體是一樣的!所以現在用的簡化字只是漢字裡一部分,不到十分之一,其他的還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繁體字!!


蒼桑暮雪


那些說要復興繁體字的人實在搞笑嗎,你怎麼不說復興篆體等字體呢?為什麼這些字會逐漸淘汰?還不是時代在發展,文字也在演變,說白了就是不再適應新的需求。把複雜的字簡化,更方便書寫和應用,這就像大道至簡一樣,化繁為簡。說不要拋棄老祖宗文字的人是有多麼的死腦筋啊,你也不看看漢字幾千年都演變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向利於書寫和應用的方向發展,連古人都知道文字需要適應時代。不然大家都復興吧,寫篆體,更古老的還可以寫甲骨文呢,是不是體現自己很牛逼,復興古字。說文言文,惜字如金,滿口之乎者也,不更好?以前看過一個碑文,上面全是類似於漢字的古字,好像是越南吧,為了擺脫我們漢字而自創的字體,你知道那字體是有多複雜不,每個字都是各種“漢字”拼湊起來的組合字,每個字都尼瑪30多個筆畫,有的50多都有。你覺得這樣的字有用嗎,人家化繁為簡是為了方便應用,他們這是化簡為繁,偏偏把一件簡單的事搞複雜化,有什麼卵用,結果沒多久他們也都棄用這種組合的“繁體字”了。

文字的目的在於方便大家書寫和應用,如果硬是把它複雜化,那還方便大家交流不?想那些篆體、繁體字都是在特定場合才會去用到,如藝術欣賞。人家都是朝前看,有些人偏偏要朝後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什麼都是在變化,一味地復古那叫退化。那你想一下,大家都寫篆體(或者甲骨文),說文言文,這是利於時代呢,還是阻礙發展呢?不是說老祖宗的東西都不好,我們要看時代,就像言文言、繁體字、小篆等都是在特定情況下用的,都是藝術方面用於欣賞的,不會普遍去使用的,那樣會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