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和弦聽著就不舒服,爲什麼還要用?

七和絃聽著就不舒服,為什麼還要用?

我們已經嘗試過用大調的正三和絃給旋律配伴奏了,後面又講到了屬七和絃,有朋友就問了:“七和絃聽起來就不舒服,為什麼還要用呢?”

七和絃聽著就不舒服,為什麼還要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音樂的進行也是一樣,並不是從頭到尾都穩定、協和的音樂才動聽,相反那會顯得平淡和枯燥乏味,音樂也需要矛盾來給予它發展的動力。所以在音樂的進行中我們也要重視那些不穩定、不協和的音程與和絃,讓音樂在穩定——不穩定——穩定、協和——不協和——協和這樣一個過程中不斷髮展,才能產生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音樂線條,表現出富於情感和色彩豐富的音樂形象。

七和絃聽著就不舒服,為什麼還要用?

雖然正三和絃的各個功能組也有穩定與不穩定的區別,但是在協和性上來看,它們都是屬於較為協和的和絃,也就是單獨彈出來聽著比較舒服的和絃。因為在大調的正三和絃中,只有大三度、小三度和純五度這樣的音程存在,就算轉位產生的純四度和大小六度,也都是屬於協和音程的範圍,所以它們聽起來是較為舒適悅耳的。所以我們僅用正三和絃給樂曲編配的伴奏彈起來會給人一種四平八穩的感覺,也就是缺少變化、缺少豐富的色彩,因為裡面的矛盾不夠突出。

七和絃聽著就不舒服,為什麼還要用?

為了使音樂的進行具有更強的動力,就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變化,使用一些不協和的和絃。目前我們使用最方便的就是七和絃,比如我們上次課講到的屬七和絃,根音到七音是小七度關係,三音到七間是減五度關係,轉位以後會形成大二度和增四度音程,這些都是不協和音程,所以這個和絃也是不協和和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V7——I會有更強的動力和力度感,會有更加穩定和終止的感覺。

七和絃聽著就不舒服,為什麼還要用?

就像我們看電影,劇情一步步發展,非要到了刑場劊子手舉起刀後快馬傳來的“刀下留人”才能給我們如釋重負的感覺,如果早早就把人給放了,咱們會覺得劇情像白開水,沒有什麼意思。其實聽覺上也是一樣的,咱們從穩定、協和——不穩定、不協和——極不穩定、極不協和——穩定、協和的進行,就像那些影視劇裡的劇情一樣會給人的聽覺上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感覺。

七和絃聽著就不舒服,為什麼還要用?

因此,咱們一定要學會七和絃的使用,甚至是有些增減和絃以後也會用到。上次咱們講到了屬七和絃,下次咱們將講到重屬七和絃,也就是二級七和絃,用好這些七和絃,將極大地推動音樂“劇情”的發展和變化,讓我們塑造的音樂形象變得更加豐富、鮮活,讓音樂情感得到更好的表現。當然劇情的發展也要具有邏輯性,不然就會讓整個作品散架。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提醒大家完成《粉刷匠》的作業喲~原創不易,有心的你來個贊吧!感謝觀看,咱們下節課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